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下的中小学作业减负策略研究
2021-06-29李霜
李霜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延展,也是下节课的开启。在“双减”背景下,作业中 “重复训练”“形式单一”等现象仍存,作业设计质量低。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指导,分别从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提出了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提升作业质量,实现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减负提质。
关键词:“双减” 作业 认知负荷 减负
在义务教育阶段,重复枯燥的作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担。“重负低质”的传统作业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作业是否对学生造成负担还与主体(学生)对作业的认知相关。因此,本文从三种认知负荷类型出发探讨如何减轻中小学作业负担。
1 认知负荷理论下的三种认知负荷类型
认知负荷理论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各认知活动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如果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即超出个体的认知负荷,就会出现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会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三种来源:一是来源于学习材料本身的内部认知负荷,即学习材料对认知主体在认知上产生的难易度。二是来源于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的外部认知负荷。学习材料呈现或组织的方式不当会增加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导致学习效率低。三是是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相关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认知学习材料时的努力程度。
以上表明为了促进有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要使总的认知负荷少于学习者个体能承受的认知负荷。胡月(2018)指出,学生认知负荷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高要求,需要通过控制学生认知负荷来调节教学中带给学生的认知压力,提升教学成果[1]。 这说明学生的认知负荷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负荷特点。
2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下的作业减负策略
杨清(2021)在研究中小学作业的改进中提到作业控量提质的关键在于“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作业要围绕具体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学科的知识逻辑进行结构化设计[2]。 这说明作业的设置要达到控量提质实际上还是在于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来进行设置。学习的本质即为通过施加精确水平的认知负荷进行图式的建构。换句话说, 教学设计者应当确保在布置作业时, 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负荷不能超载。那么如何在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达到作业设计的目的呢?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关于作业设计的以下三个策略。
2.1 根据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恰当控制作业难度
由于作业能够起到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作用,多数学生实际上是愿意做作业的。但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往往是上课前就已经准备好了课后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而这些作业并没有从学生课堂实际表现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当下对知识的实际认知情况,没有进行及时地调整作业。这就导致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往往是无效作业。作业的难度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及课堂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该课时的作业难度。难度不合理就无法做到控制内部认知负荷。
2.2 丰富作业形式,合理呈现组织作业
中小学阶段学生作业负担重主要是因为学科众多,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只有合理呈现组织作业才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从整体来讲,各个学科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该科目的教学内容特点,尽量采取与其他老师不一样的作业组织形式。就单独的某一学科而言,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也应该丰富多样,而不是今天的作业是做练习册,明天的作业又是做练习册做卷子之类。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应从多维度出发,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2.3 分设作业层次,增加学生认知与作业的相关性
当前的作业结构层次来看,作业要么简单要么难,其综合性与整合性不强,缺乏层层递进感。而且作业设计较为笼统,未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时,要增加作业与学生认知的相关性,让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认知,付出恰当的努力,提升相关认知负荷。教师可以在设置作业时可以按以下几个层次来设计:夯实基础的作业;提升能力的作业;挑战自我的作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涉及这三方面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
3 总结
学习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永恒的主题,而认知负荷理论已经成为学习与教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本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从作业主体的认知即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双减”背景下如何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通过对三种认知负荷的分析,基于控制内部认知负荷,降低外部认知负荷,提高相关认知负荷的方法,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三个作业减负策略,即: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恰当控制作業难度;丰富作业形式,合理呈现组织作业;分设作业层次,增加学生认知与作业的相关性。教育是民生之本,“双减”政策的落地给中小学教师布置作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下,教师应以此为契机,以革新作业设计为抓手,继续探寻作业的优化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月. 教师控制学生认知负荷的教学行为调节探讨——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 理论与实践,2018,38(05):51-53.
[2]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