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审美育魂”
2021-06-28开红
[摘 要:依据供给侧改革理念,审视艺术课程思政“有效供给”结构性矛盾,以立德树人为审美核心,开展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将艺术审美与育魂价值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创新课堂、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教育载体建设为主要路径,强化艺术课程、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育人的延伸性和协同性,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竞赛育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有主题、有层次、有侧重、有载体、有依托、有成效的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审美育魂;协同育人]
1前言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审美育魂目标,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全面推进艺术教育质量,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通过协同育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求的内涵着手,采用历史分析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梳理和反思。分析制约高校艺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的主要原因,开展艺术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紧扣“审美先育魂”的教育理念,在倡导艺术 “审美”的同时,更注重艺术 “育魂”价值,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发挥课内外、学科和实践育人协同优势,探寻有机衔接、稳定运行的协同育人系统路径。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发现存在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构建以“审美育魂”为核心价值目标的艺术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2艺术课程思政改革核心问题聚焦
2.1艺术课程思政改革核心目标
通过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观,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大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爱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忱。通过艺术活动开展,培养表现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活动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完成以下的改革目标:
2.1.1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育人导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好艺术课程思政元素,为立德树人提供内驱动力、载体平台、有效途径。二是通过创造性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具化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实践。
2.1.2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一是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充分利用中華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将艺术传承与育人有机结合,运用传统艺术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感染和鼓舞学生。
2.1.3建设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系统梳理挖掘艺术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课程思政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要求和核心内容,浓缩到课程大纲的和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中。
二是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把政治信仰教育和爱国信念教育、道德情操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融入教学环节付诸教学实践,力求达到三全育人效应。
2.2艺术课程思政改革核心问题聚焦
通过对艺术课程思政供求矛盾症候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我们确定艺术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问题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2.2.1解决课程思政改革导向问题
当前,课程思政“怎么改”的问题一直困扰高校的普遍性问题。本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探索,即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改革、艺术教育“全程育人”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艺术素养“目标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打造“三位一体”的审美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解决艺术课程思政改革怎么改的问题。
2.2.2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
当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较弱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明显的脱节。鉴于课内学习时间的局限,本研究以审美育魂为指导理念,以大学生艺术社团为载体,将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审美素养整体提升的成效。
2.2.3解决课内外联动机制不健全问题
课内外联动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协同机制,其关键问题是课外学习的管理机制是否有效,本成果通过广泛的艺术社团活动,倡导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同时以校内竞赛、竞演为引领,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联运机制。
3艺术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的实施
3.1艺术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措施
3.1.1聚焦核心价值、凝练思政元素
在高校艺术课程思政教育供求矛盾的症候分析基础上,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为题材和要义,凝练艺术课程“思政元素”,力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3.1.2理清审美本质、优化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紧紧围绕艺术课“审美”与“育魂”两大功能目标,进一步理清审美本质,对艺术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我们坚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统一、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相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知识技能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作为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在艺术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3.1.3优化育人载体、改进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在保持传统育人手段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优势,构建线上课程,形成本课程专有的网上教学资源库。根据艺术教育的特色,实施专题(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
3.1.4拓展实践平台、创设育人环境
以艺术社团和艺术团建设为引领,不断延伸课堂教育,拓展实践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措施。
3.1.5弘扬民族文化、彰显艺术特色
就如何发挥民族传统艺术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条件和优势开展研究,构建特色艺术课程育人体系。通过艺术及其文化的传播,提供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与动力,形成能支配和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
3.1.6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管理机制
组织教师参与专题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使命感和阵地意识。通过建立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评价与评估机制、预警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整改机制等来实现对教学改革的指导。
3.2艺术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育人体系构建
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四为”教育方针,坚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统一、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相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知识技能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作为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艺术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1)构建特色课程育人体系
依据“立德树人,审美育魂”的艺术素养培养宗旨,积极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强化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对“审美”的需求。转变课程建设思路,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陈旧观念,突出趣味性、时尚性、教育性。
育人体系建设凸显“课程思政”元素,打造成为“又红又专”的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书法等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中国红色经典歌曲鉴赏与演唱技艺、革命电影鉴赏等一系列革命文化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凸显“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之内容。
(2)创设课内外多元实践育人平台
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创新校园艺术活动载体,组建艺术社团,艺术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形成艺术社团育人良好氛围。同时,继续发扬校艺术团育人传统,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艺术团育人功能,通过各级各类竞演、竞赛引领,发挥社团宣教育人的新格局。
(3)构建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评价体系
借鉴绩效评价和思政教育评价既有研究成果,构建课程思政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结构模型,筛选绩效评价指标,编制完成《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评价问卷》,为艺术课程思政实施绩效提供有效测评工具。
对艺术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艺术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评价所发现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4)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艺术素养教育体系
坚持以创新创业为育人目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团体构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营(社团+社会实践)等有效載体,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达到创新创业育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演、竞赛活动,创新选拔学生参与选拔方式,以文化节为抓手,扩大竞演、竞赛的受众学生群体,实现创新创业育人目的。
3.3艺术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实施成效
3.3.1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扩大受益范围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艺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建设完成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多门。随着成果实施,成果逐步推广到全部艺术课程,并辐射到省内部分高校,受益面不断扩大。
3.3.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审美育魂润物无声
系列校园艺术活动,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渗透思政教育有良好的效应,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同时,实现艺术思政教育审美铸魂润物无声效果。
3.3.3发挥艺术社团功能、实现育人机制创新
进一步延伸艺术课堂教学功能,发挥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通过组建艺术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演、竞赛活动,创新选拔学生参与选拔方式,以文化节为抓手,扩大竞演、竞赛的受众学生群体。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器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团队的育人功能,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和比赛,逐渐形成了“精技、竞技、乐技”的竞赛“全程育人”长效机制。
3.3.4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形成多元协同育人
按照大学生艺术素养发展要求和审美需求,以创新载体建设为的主要路径,对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有积极的作用,可对课程思政教育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3.3.5提升艺术团队水平、持续保持社会关注
以艺术课程思政改革为基础,广泛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促进了艺术团队水平的提高,在省市艺术竞演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突破,引起同行以及社会广泛关注。
3.3.6立德树人初心担当、培根育魂硕果累累
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艺术课程思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获批立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级课题1项,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思政专项课题2项,发表课程思政相关学术论文6篇。教师在省大艺展中获得成果奖2项,指导奖10余项。获得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1项,校重点建设课程2项。
4成果突出特色
4.1坚持“四个统一”、创新改革理念
以“立德树人、审美育魂”为宗旨,创新艺术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坚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统一、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相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艺术素养增长与思政水平提升相统一。
4.2突破“课堂界线”、创新联动机制
艺术课程思政教育突破课堂框架,创设社团、艺术团等载体,创新艺术教学、艺术社团活动和艺术团实践课内外一体化联动机制,形成有主题、有层次、有侧重、有载体、有依托、有成效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4.3强化“六位一体”、实现全程育人
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社团宣教、创新创业、艺术团队、竞演竞赛和社会实践六位一体协同育人,形成艺术课程思政教育全程育人长效机制。
4.4完善“绩效评价”、实现动态监控
构建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评价体系,为艺术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评价提供有效测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绩效评估,以期更真实、更客观的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绩效,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5小结
5.1研究的不足
首先,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经过反复的讨论和设计,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内容,如何切实体现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其次,课程思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环节,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也就成了今后需要继续着力进行研究的难点问题。
第三,由于研究的局限,本研究的重点是艺术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目前教学实施的时间较短,缺少纵向以及横向的比较研究,还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问题。
5.2对策与建议
5.2.1建立完善的艺术课程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评价与评估机制、预警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整改机制等来实现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持续提升课程思政供给质量。
5.2.2继续优化载体,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和实践育人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载体,并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第二课堂和实践育人的措施开展大学生艺术课程思政治教育,不断丰富供给方式。
5.2.3构建与艺术课程特征相匹配的思政教育模式与方法
根据艺术课程特征,构建与之匹配的思想教育模式与方法,发挥艺术课程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學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谭晓丽.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6.
[5]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艺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科学,2020,(3):62-63.
[6]张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5.
[7]开红.高校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N].中国教育报,2020-12-29(12).
[8]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5(7):146-148.
[9]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4.
作者简介
开红,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编号:19GXSZ48YB)。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