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对儿童心理的引导
2021-06-28黄艳芬
黄艳芬
摘 要: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独生子女的智力发展较好,但是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特别是2020年突发的一场劫难,学生在家渡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经历了各种情绪、情感的起伏和波动,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品美术之美,育健康之人。基于此,本课题旨在以人为本的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健康教育;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3-0015-02
【Abstract】At present,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only child has a goo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but is psychologically fragile and has a poor ability to bear. Especially in the sudden disaster in 2020,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all kinds of emotional and emotional ups and downs after a long holiday at home. Therefore,the integration of subject teaching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ecomes inevitable. The beauty of fine arts,cultivate a healthy person. Based on this,this subject aims at the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primary art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eople-oriented curriculum.
【Keywords】Primary art teaching;Permeate health education;Childrens psychological
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各学校所开展的心理研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在校园中所发生的伤害现象不断增加。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成为必然。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旨在以人为本的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有意识地利用和开发美术学科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增强儿童心理弹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在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内中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
(1)在美术教学理论中引导健康心理
理论指导实践,同样美术作为一门创造型学科更需要有美术理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要想完成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美术理论不想美术作品一样直观,有趣,美术理论枯燥乏味并且还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无形中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严重的话会影响学生其他科目和未来的学习。针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讲解美术理论时,引导健康的学习心理是首要任务,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在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中学习的兴趣持久力。
例如,笔者在讲解浙美版一年级下册《热带鱼乐园》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释放学生的天性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时,笔者首先会通过多媒体播放海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海底的声音,并且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想象海底的画面来舒缓学习的压力;其次,欣赏热带鱼的图片,在观察热带鱼简洁造型、独特纹样、斑斓色彩中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之美,渐渐拨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心弦,用画笔勾画出心中的最美“热带鱼乐园”。
(2)在美术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
小学美术的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材,其教材中绘画内容丰富,并且专家们在选取教材时,重点也把一些显性的德育因素放在了教材中,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挖掘出可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且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探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辅导。
例如,笔者在《奇特的梦》教学时,我会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构建自己心中的梦境,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轻松的平台,让学生大胆上台分享自己心中的梦境,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孩子们的分享给予高度的重视,走进孩子们心中的梦境,探寻孩子们的心理,从孩子们的勾画出心中梦境的图案和色彩分析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点播辅导潜在的心理隐患和心理问题。
2.以学生为本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营造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和课堂氛围
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新型的美术课堂不再是以传授美术技巧和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为主,因为传统式美术教育让学生对美术课的印象是呆板的、机械的和僵化的,让学生以为美术就是画画。新课标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心理诉求,更好的渗透关于心理健康理念。
学生的心情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上课的课堂效果和课堂进度,并且还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由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重点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小学生的心情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重点对课堂氛围进行调控,以环境来调整学生的心情和状态,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和课堂氛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理念,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以人为本,平等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心里更新对美术课堂的认知,把美术课堂变成孩子们童年的乐园。
(2)创建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最吸引学生的,小学生往往是最喜欢动的,单一的画画不再适应现今的课堂,所以,美术教要注重开展一系列实践性展示活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初步体验到学习美术这门艺术学科的成就感。
例如,在班级开辟出一方田园,展示小学生美术作品,由此一来展示为学生打造成功的舞台;美术教师还可以开展创意美术绘画大赛、美术常识竞答比赛,让学生从下学会正确处理成功和失败、提高自我竞争的意识;美术教师还可以申请带着学生去观看画展、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馆,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例如《向日葵》、《蒙娜丽莎的微笑》、《清明上河图》等中外名画,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用美术作品来熏陶和感染小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逐步地消除学生潜在的孤僻、冷漠、自卑等负面情绪。
(3)创建小组合作活动,在交流中增强心理素质
合作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彼此间的交流,可以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团队或者小组合作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为当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团队合作和互助意识,这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美术学科作为极其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科,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组活动。
例如,精美的手工制作,大型美术主题作品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性格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性情、综合学习能力、美术基础等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分组,每组大概6-8人合适,人数不宜过多或不宜过少,小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小组之间开展竞賽,在小组讨论完之后进行集中上台展示,讲述自己的创意作品,师生共同评出最佳的创意作品,这样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互动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能力。
(4)利用美术情感功能,提升学生心理体验
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教学语言,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师应该首先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给学生起到带头的作用,让学生自觉摒弃不良的心理因素,向往健康的生活。由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非常的重要,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整合教材资料,选择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较强审美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身处的社会的感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笔者在讲述《家乡的桥》时,我会先在黑板上画出桥的简笔画,之后用动情的文字给学生讲述和描述桥的历史与变迁,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的桥,回忆家乡的味道。由此,在深情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爱。让学生在自己的联想和回忆中勾画自己家乡的桥,通过文字来讲述自己家乡的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评价促进人格的健全
(1)尊重和赏识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美术教学不等同于画画,不等同于培养画家,所以教师不应以培养画家的标准来培养和评价学生,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和激励的方式来保护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评价,不要一概而述,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对人心理素质影响的作用,引导学生心理朝着正向、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
例如,笔者在讲述《色彩的世界》、《我们爱劳动》时,这几节课属于比较开放的课堂,绘画难度高,小学生绘画基础薄弱,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要把重心放在评价画像上,在开放类的课堂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讨论、探究以及想象力,创造交流空间与想象空间,因为往往在这些课当中学生的想象力大于学生的画画能力,充分找到学生的发光点,发自真心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2)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培养学生主动性
学生之间互鉴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和自身的缺点。孔子的儒家思想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由此,互鉴可以提前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道理。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对方的作品,学会公正、客观的去分析,并且在此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人和看待自己。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方面的研究,我们还需要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进一步为促进我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修婧.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联系的相关思考[J].艺术评鉴,2020(06):140-141
[2]韩淑芳.培养个性 鼓励创造——美术课堂教学应加强儿童心理训练[J].华夏教师,2013(11):73-75
[3]刘冬晔,王文捷.美术教育在我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及途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6(23):221-222
[4]张萍.儿童美术教学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J].吉林教育:教研,2011(08):15-16
[5]李岩.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J].神州(中旬刊),2016(2):85-85
[6]陈薇.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滋养探析[J].新智慧,2020(1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