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史观范式下历史价值观教育初探

2021-06-28张富军

文理导航 2021年1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张富军

【摘 要】历史价值观教育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对不同文明的包容意识,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世界意识和独立批判的理性精神。历史价值观教育孕育于不同的史观解读之中,史观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本文试从多元史观范式对历史价值观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教育;多元史观

一、历史价值观教育提出之背景

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教育:教育就是忘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身处21世纪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转型: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这一目标的提出与爱因斯坦对教育的认识可谓异曲同工。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核心素养”一词在近期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它是全球化竞争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是使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历史学科,其核心素养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而其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可谓是五要素中的灵魂,它是历史阐释、理解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当代历史学家罗志田说:“历史价值观教育其意义在于过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机会和选择,也可以提示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的努力,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价值观教育?

二、历史价值观之内涵与载体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对历史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这样的定义:“它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身处21世纪的世界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成为时代任务,历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量化为这些具体要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对不同文明的包容意识;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开阔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独立批判的理性精神。

历史价值观植根于历史理解,蕴含于历史解释之中,即孕育于不同的史观对历史的解读之中。何谓史观,李大钊曾说:“此种历史的解释或概念,即此之所谓历史观,亦可云为一种社会观……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由此可见,史观就是对历史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视角和根据。不同的史观解读历史,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也蕴含着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因此,史观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三、多元史观范式下历史价值观教育之实施策略

在全球化、现代化、不同文明共存的今天,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范式正以多元化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历史。多元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价值观。以下从三方面探究多元史观范式下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多元史观范式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和正确的国家、民族意识

孙中山先生曾在海宁观潮后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之语,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那么这种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涵养?以人民版必修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说明。

1.设计  以现代化史观为经线,以全球史观为纬线,引导学生解读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过程。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有这样的定义:“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由此勾勒出本课中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四个阶段:

2.感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历程,是一个在外力冲击下艰难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国不断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始,是痛苦的,被动的,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经济的现代化、全球化。

3.升华  雪莱说“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之上的回旋诗歌”,宏观的历史叙事中,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而生动、丰富。因此选择以张謇作为个例,研究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张謇身处这样时代背景:世界工业化浪潮如火如荼;中国在经历甲午战败之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身处变局中的士大夫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传统、守旧思想仍非常强大,“学而优则仕”仍是知识分子的主要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理解了张謇以“状元”身份投身实业的勇气与远见,结合其创业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艰难困苦,我们才能体会到他是一位顺应时代潮流的真正勇士,令人敬佩。

(二)多元史观范式下,引导学生形成对不同文明的包容态度和开阔的世界意识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包容,是我们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美国文学大师房龙在他的《宽容》序言中以“无知山谷里的故事”呼唤人类的宽容精神。我们怎样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人民版必修一《新兴力量的崛起》为例说明。

1.设计  引导学生以文明史观的视角解读新兴力量崛起的不同方式:

不同力量以符合自身文明发展的方式崛起,西欧的同根同源使他们以走向联合的方式崛起;日本民族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时代发展的敏锐嗅觉,所以在二战后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美国扶植的机遇而崛起;中华文明传承自强不息和与时俱进历史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新的姿态崛起;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受殖民统治和现实的发展问题,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团结起来,在美苏争锋的国际环境中求独立求发展。不同国际地区崛起背后,有各自文明蕴含的政治智慧。

2.感悟  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尊重自己文明的发展模式,才能在当今世界更好地求发展;只有尊重其它文明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建设今天的和谐世界。

3.升华  探究今天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出现的思想根源。(缺乏包容精神和世界意识)

(三)多元史观范式下,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

陈寅恪先生曾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理想,这也是自西方启蒙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启蒙的终极目标。思想的自由需要我们有独立的批判意识和理性判断。如何在历史课堂培养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以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为例。

1.设计  结合时代背景,多元史观下你如何评价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时代背景:

多元史观下的评价:

2.理解  当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对美国寄予很大期望,希望在中国收回山东问题上美国能根据“十四点原则”给予支持时,美国实际并未坚定地支持中国。

3.感悟  历史的批判意识——经历一战之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代表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努力和方向;外交中国家利益至上,美国亦如此,不会因同情弱小而改变原则。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多元史观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求真、求实的精神。

综上,历史价值观教育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灵魂。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兴史学范式解读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立批判的理性精神。历史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之需要。

【參考文献】

[1]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EB/OL].中学历史学科网,2015(11)

[2]戴加平.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之我见——以1946—1949年国共内战的认识为例[J].历史教学,2010(08)

[3]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房龙.宽容[M].三联书店,1998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