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内涵发展驱动的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
2021-06-28李慧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坚持“四个定位”的彼此协同,立足于高校优势学科,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增设校本特色课程,删减同质化课程。注重英语学科与该校其他优势学科的融合,课程设置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大实践课程比例,通识知识与岗位能力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学习成果。
【关键词】新文科;内涵发展;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李慧(1977.12-),女, 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与教学。
【基金项目】1.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和‘双万计划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内涵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GH19213)。2.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OBE理论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SGH20Y1421)。3.2019年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力模型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B18)。4.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出导向的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群‘金课建设探究”(项目编号:19BZ064)。
引言
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
一、课程体系研究背景与现状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体系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活动方式。
2.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在“全球学术快报CNKI”输入“英语专业课程”,搜索到35篇相关文章,其中8篇探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别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黄赟琳、陈愉,2005);《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杨贤玉、柯宁立,2011);《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效果研究》(赵秀艳、夏洋等,2014);《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2015);《新课程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重构》(黄世香,2016);《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蒋洪新、简功友,2017)。4篇关于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柳青军、李娟,2006);《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吴寒,2011)等。其余23篇文章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CIPP评价模式研究》(彭川、朱文忠,2011);《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张月亭,2018);等。
二、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内涵发展定位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语言+专业”的英语类人才,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科学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四个定位”协同育人:
1.以德树人,课程思政。以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 语言技能+素养。培养“多种语言+”能力,夯实人文素养,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复语能力的培养;加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能力的培养。
3.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精湛的“交叉领域+”专业能力,学生精通某类专业领域的知识,在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复合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建立跨专业的平台类课程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的机制,发展学生在某类学科上“交叉复合+”的专业领域能力。
4.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深度融合。拓展前沿的“语言智能+”科技能力,需要整合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基于虚拟现实的情境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创新形式,打造线上线下学习互动空间。构建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科学的文理交叉,将新文科的内涵理念落实到英语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三、英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问题
1.英语类专业发展现状。英语类专业(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除个别院校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外(如医科类大学英语类专业与医学类相关专业在科研、课程设置方面有交叉,培养以英语为基础,了解中医知识,能够从事中医典籍翻译的英语人才),大部分院校英语类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方向和模式单一,培养机制僵化,实训实习资源匮乏,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普遍比较弱。
2.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部分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课程结构比例失衡;英语专业知识及专业方向课程单一,缺乏系统性;实训、实践课程脱离实际需求;课程体系架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与学生就业力部分指标相关性不高。现有课程体系中英语技能课程板块比重偏大,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忽视了就业市场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
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个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须进行优化。
四、 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本文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内涵发展驱动的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就业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依据,在调研三项需求的基礎上设计课程体系,以陕西省高校本科生毕业和学位要求、高校差异发展原则(即不同高校根据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定位、学校优势学科发展该校特色鲜明的英语专业)来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构是动态的过程,经过“课程设置—实践—社会检验—课程优化—实践”几个环节。
1. 课程体系构建依据。专业之失——现有课程体系中英语技能课程板块比重偏大;时代之需——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科融合,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个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
对照现行课程体系,增设利于专业内涵发展的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调整部分课程的设置顺序,删减同质化课程。
2. 课程目标。培养和提高英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学习能力(英语类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情商、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基本技能、英语学科知识、行业知识与技能。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市场及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原来以语言为驱动的做法,坚持能力培养驱动原则,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跨学科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重。英语专业课程应包括培养通用就业力的通识课程(增设情商培养类课程)、体现本校办学定位和优势的特色课程、跨学科课程及第二课堂课程,培养英语类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英语技能类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实训、实践课程。
4. 课程结构。构建平行四边形形态课程体系,由独立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构成,两者并行。理论课程体系呈正“金字塔”形,由通识课程体系、英语技能类课程体系、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呈倒“金字塔”形,每学年均开设独立的、有延续性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学时逐渐递增。实践课程内容围绕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来设定,分别对应英语技能类实践课程群和毕业实习类实践课程群(包括毕业设计类实践课程)。
5.课程活动方式。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应用线上+线下对分混合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通用就业力和专业素质。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提升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各项能力。
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依据,培养“一专多能”的英语人才,立足于高校优势学科、办学定位及服务面向,注重英语学科与优势学科相融合,课程设置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跨学科融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采用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学习成果的产出。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5):23-31.
[2]蒋洪新,简功友.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6):871-879.
[3]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外语界,2017(3):2-8,15.
[4]王艳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及要素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157-160.
[5]薛金祥.生態学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