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论”映照下的毛泽东诗词翻译

2021-06-28雷萍莉刘毅

西部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美论译诗许渊冲

雷萍莉 刘毅

摘要: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原则,并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三化法”(浅化、等化和深化)翻译了毛泽东的多篇诗歌。许渊冲先生翻译毛泽东创作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采用浅化、等化及深化的翻译方法,使得译诗将原诗的诗意传达到位,且译诗采用韵体诗的格式,音律朗朗上口,形态结构与原诗相近,译诗句子和原诗词句在长短对应上基本一致,实现了“三美”的翻译原则的要求。

关键词:“三美论”;“三化法”;毛泽东诗词;《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150-03

一、许渊冲的“三美论”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根据多年的翻译经验总结出了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论”,所谓“三美”,即指意美、音美、形美,要求诗歌作品在翻译出来之后,能达到与源语同样美的意境,应尽量保证与源语同样的音韵之美,而且译语在格律方面与源语能保持同等水平,即“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就是形美”。要实现这三美,他还提出了“三化法”,“在翻译中,应该多用意译的方法,也就是‘深化、浅化、等化的译法”。所谓的“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译法;所谓“浅化”,即采用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而为一等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译法。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和“三化法”在其中国诗词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翻译理论研究者以及翻译实践者。

现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为例,分析他是如何通过“三化法”来实践“三美论”,以求得该诗译文在意、音和形方面与源诗竞相媲美的。

二、毛泽东诗词与戴安澜将军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将其革命情怀诉诸所赋的诸多诗词中,这些诗词体现出一代伟人生于乱世而心怀天下、济世救民的革命情怀。毛泽东同志用古体诗词反映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抒发整个时代的激情,他的诗意境庞大,气势磅礴,善用典故,含有深刻哲理,极有浪漫主义气息。“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史诗性;毛泽东诗词反映毛泽东豪迈、雄奇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许渊冲,2015:5)他写出了许多名篇,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又有许多佳句,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他在1943年写下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一诗,虽算不上名篇,但却以共产党领袖的名义歌颂和哀悼一位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将领,足以展示他国难当头以中华民族为重,同仇敌忾的伟大胸襟。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村人。他是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黄埔军校毕业后,曾参加过北伐。在抗击日本侵华战争中,战功卓著。1939年,戴安澜任国民党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2年3月,他率第200师出征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指挥部队英勇奋战,重创日军,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率师返国途中,遭日军伏击,戴安澜身受重伤,不幸牺牲。在出征前,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三、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实践分析

许渊冲先生1993年出版了英译本《毛泽东诗词选》,精选毛泽东同志的156首诗词进行翻译,其中就有《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他认为“毛泽东诗词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高峰。翻译毛泽东诗词也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译文严格执行了许先生自己所提倡的三美原则。原诗与许的译文如下:

(一)意美

意美的基础是“意似”,但是,如果机械地追求意似,可能导致意境的尽失,使得译文可读性差,所以在翻译《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这一诗时,许先生在追求意似的道路上走远了一步,他采用了三化的手法,最大程度的实现了意美。

他曾经说过“‘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许渊冲,2016:15)。在本诗的“将军赋采薇”一句中,“采薇”一词来自于《小雅·采薇》,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佳句。原诗中“采薇”一词信息量太大,在译诗中无法言尽其意,似乎是有所失,但是为了保证译诗与原诗的形似,许先生用了martial songs(军歌)将“采薇”进行浅化处理,浅显易懂,其实是有所得。原诗中“师称机械化”,因“1939年1月5日,(戴安澜)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且唯一一个机械化师”,所以将其译为“motorized”,而不是“mechanized”,将其意义具体化了,显得尤其贴切。“称”字,在原诗中指“被称作”,许先生在译诗中没有译出来,因为如果译出来“called”或“named”,反而给人感觉累赘,还有可能造成言不符实的感觉,这也是浅化的翻译方法。“勇夺虎罴威”一句中,“虎罴”一词原作“罴虎”,出自《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梁程虔墓志》:“駈率六戎,镇翼罴虎。”该词先特指虎和熊,后泛指凶猛的野兽,作者借用“虎罴”来喻指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而在译文中,顺水推舟地借用了原诗的暗喻修辞,等化式地译为“the bears and tigers”,保持了原诗的意美。其后两句中的“东瓜”“棠吉”,均为具体的地名。东瓜,即缅甸南部重镇同古,棠吉为缅甸中部地名。1942年,戴安澜率国民党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加东瓜保卫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四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赫赫战功。在译诗中,许先生认为没有必要交待具体地名,所以直接浅化翻译,将“东瓜”和“棠吉”合并译为“east towns”,用“waged bloody .ght”等化式翻译“浴血”,再现了原诗中的壮烈场景,另外,添加了“with main and might”这一副词短语,深化了“驱倭”这一壮举的意境。“沙场”译为“battle.eld”(战场),原诗的暗喻修辞在译文中得到浅化处理,使译文更容易理解;而“殒命”译为“gave your life”,有深化之功能,表达了戴将军慷慨赴死的爱国之举,因为戴安澜出征前曾立军令,并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

此外,译诗全篇采用第二人称,直接用you来称呼戴安澜将军,显得情真意切,是对挽歌这种文体的得体表现。

(二)音美

卡奈尔说:“诗是音乐性的思想”。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尽量保有原诗的音美,译诗中用foreign foe押头韵的形式,正好契合了原诗中的“外侮”这个词,达到了与原诗同等的音美;在翻译“将军赋采薇”一句时,采用了倒装句“Singing martial songs did you go”,使得此句的“go”与上句中的“foe”实现了押尾韵,同样实现了音律之美。“勇夺”一词被译成了“despised”(轻蔑、看不起),不仅没有淡化原诗壮烈的意境,反而颂场了戴安澜将军的军威,也体现了戴将军“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壮怀激烈之情,而且还与前文的“mortorized”一词实现了押尾韵的音美效果。在对“驱倭棠吉归”进行翻译时,译诗中加入了“main and might”,这是对原诗的深化处理,显得更有力度,不仅使main和might实现了押头韵的韵律效果,又与上联的.ght很好地押住了尾韵。最后一句,“壮志也无违”,“壮志”和“无违”两个叠声词,在译成英语时,为了保持与原文同样的音美,用serve与state形成了押头韵的修辞效果。用ful.lled反话正说,等化翻译“无违”一词,且与battle.eld形成押尾韵的效果。

此外,原诗采用的是一个韵脚,即“薇”“威”“归”“违”,而译诗的韵脚每两句进行切换,如foe,go;mortarized,despised;.ght,might;battle.eld,ful.lled,虽然不是音似,却很好地实现了与原诗等值的音美。

(三)形美

在“形美”方面,许先生认为:“中国诗词的一个特点是形式简练,意向密集。”而且,“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而英语意象之间靠逻辑关系来确定。原诗中“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一句,如果用现代语言来拼接其意象,实指“你(戴安澜将军)用外界所称的机械化部队勇敢地打消了敌人的威风。”所以在译诗中,将“师称机械化”处理成了个伴随状语,“Leading division motorized”,而將“勇夺虎罴威”译为主句,“The bears and tigers you despised.”从而突出了主题。“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将诗中的这两联翻译成了排比句,全部采用“you did”这一句式结构,三句联排,语势得到了加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壮志也无违”译成独立主格结构,“Your will to serve the state ful.lled.”是对前面所述的戴将军的三个行为“浴血(守)”“驱倭”“殒命”进行附加说明,这是对其前述行为的终极评价,也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在格律方面,原诗是五言律诗,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对仗。译诗采用韵体诗的形式,遵照原诗句子结构,每行词数在3到8个之间,大部分为6到8个词,比较接近原诗的字数,基本做到了形似,符合“形美”的标准。

四、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遵循其自己所倡导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在《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一诗的翻译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三化”方法论,即浅化、等化及深化的翻译方法,使得译诗做到将原诗的诗意传达到位,且译诗采用韵体诗,音律朗朗上口,形态结构与原诗高度相近,译诗句子和原诗中词句在长短对应上基本一致,读来令人悦耳明目,从而实现了“三美”的翻译原则,也正因如此,许渊冲先生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作品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体诗词的过程中,采用“三化”的翻译技巧,能更好地将原诗中的“三美”传达到译诗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而诗歌翻译应该是译者对原诗用译语的再创作。作为文学翻译者,我们应该将“三美”原则作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标准,孜孜不倦地落实“三美论”,最终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刘云虹.论翻译批评精神的树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9).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4]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许渊冲.毛泽东诗词英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1993.

[7]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2).

[8]许渊冲.译笔生花[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9]许渊冲.文学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雷萍莉(1978—),女,汉族,湖北安陆人,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英语语言学。

刘毅(1977—),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单位为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教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东白云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三美论映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编号:2020BYKY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三美论译诗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折桂令·客窗清明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