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2021-06-28邵洋

西部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典中学语文诗词

摘要:在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将诗词诵读形式化、表面化,教学方式程序化,忽视诗词作为独立文体的整体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的现象。将“歌、诗、音、画”等多种手段方式运用于诗词教学,正确而适当地运用诵读教学,注重比较分析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的对比分析,提倡学生对于诗词的多义理解,重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综合运用能力,用辩证眼光看待中国古典诗词是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育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116-03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典诗歌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流于形式化、程序化、表面化等问题,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本质和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内涵的学习和深刻把握,不利于对古典文化传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现就改进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作一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词诵读的形式化、表面化

诗词的朗读教育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王晨的《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1]、于漪的《古诗词阅读指要》[2]、吴艳梅的《诵读切入联想——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3]等都提到朗读教育对于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诗词诵读的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有时学生并没有了解和把握诗词的真正内涵和审美意蕴,只是跟随老师机械性地反复朗读,诗词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特质甚至因为学生的反复朗读而产生枯燥乏味感而逐渐消解。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朗诵”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没有完全理解和真正落实。朗诵不是简单地把文本转化为有声语言,而是一种发现美、欣赏美的艺术。只有真正了解朗诵的含义,把朗诵落到实处,真正切合每首古典诗词的不同特点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体会古典诗词节奏韵律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特质。

(二)教学方式的程序化,缺乏古典诗词教学的综合体系

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存在着程序化、流程化的倾向,如对诗词的时代背景、字词解释、诗句大意、中心主题、思想情感、写作手法和特点等进行分析和介绍,缺乏一个真正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似乎放在哪一篇古典诗词,甚至现代诗词中都能中规中矩地把教学任务完成。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不同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特质,也不利于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对于不同诗词的感受和品悟,扼杀了学生对于诗词所要表现的丰富意蕴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容易让学生形成对于诗词分析的思维定势,忽视对于诗词其他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开拓。而这样长时间的程序化、模式化教学方式,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造成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

(三)侧重剖析字词句意、手法和语言,忽视了诗词作为独立文体的整体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

诗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是内容和形式的审美统一,是字词、诗句、情感、内涵等的统一,过于侧重剖析诗词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特点,过于机械性、片段性、肢解性地分析诗词,容易忽视诗词的整体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是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整体,它含蓄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着丰富深远的内涵,需要学生仔细欣赏和品味。过于纠结于对于诗词词句的分析和理解,容易破坏这种整体的文化意蕴,不利于学生想象诗词、理解诗词,分析、鉴赏诗词的综合审美能力和核心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对于改进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建议

(一)将“歌、诗、音、画”等多种手段方式运用于诗词教学

一是将歌诗吟唱融入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诗词和音乐自古就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古代就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在诗中跳动着生命和音乐的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如《诗经》、唐诗宋词等。而如今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不少是古代乐谱,或由后人根据前人的乐谱进行的改编,如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在讲解姜夔的《扬州慢》时,如果可以将他所创作的诗歌音乐有机地融入教学,让学生欣赏学习,就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摆脱传统诗词教学对于字词、内容、手法分析带来的枯燥乏味感。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如今,社会物质、文化、信息科技较为发达,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通信交流方式的便捷和简省,使得现代人表情达意的方式已远没有古代文人墨客吟咏性情的风雅情怀,也使得同学们在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和优秀传统诗歌时有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如何让相隔千年的现代人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所要传递和表达的真实内涵和文化情感意蕴,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营养,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審美情感,是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歌诗音乐,可以使教学在一种古典传统的音乐旋律和情调氛围中展开,使学生更能够轻易地融入古典诗词的文化场,把握诗词的节奏感、韵律感和情感氛围。比如,在《诗经》中的经典之作《蒹葭》的教学中,引入优秀古典诗词的演唱版本,可以使学生更能轻易融入诗词所营造的“秋水迷离、追寻伊人”的情境。在《采薇》的教学中引入演唱,可以让学生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宛转悠扬又暗含悲伤的歌声中,体会那以乐景衬哀情的孤苦征人的抒情伤怀。

同时,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以当今歌曲演唱的古典歌诗,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是一首对《蒹葭》的改编歌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问:“邓丽君演唱的版本和《蒹葭》原诗的版本有哪些改动和不同?你认为这些改动是否合理?你更喜欢原诗演唱版本还是现代歌曲改编的版本?”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引发同学对于《蒹葭》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文化特质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审美欣赏能力。又如,教学《琵琶行》时引入琵琶女如泣如诉的弹奏,让学生更能体会白居易听到这饱含人生沧桑的音乐背后发出的“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更能深切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二是诗画一体,在中学古典诗词中的引入和运用中国古典画。中国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画面感,尤其是山水诗,通过诗人生动细腻笔触的刻画和描绘,可以从中窥见独特的山水景致和情韵。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看到边陲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景色。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诗画一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丰富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于诗词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正确而适当地运用诵读教学,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感

诵读是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选择恰当有效的方式进行诗词教学,对于把握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有着重要作用。诗词的吟诵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和诗词体裁,要选择不同的吟诵方式,如《诗经》中的四言诗,《离骚》中语气词“兮”的大量运用,《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唐诗的五七言格律,宋词上下片长短句的变化,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灵活把握。

在诵读过程中,要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性,这在律诗中尤其明显。唐代尤其是杜甫以后的律诗,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如五七言句式的平仄格式、韵脚的使用等,形成了格律诗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有着含蓄凝练、意味悠长的特点,也因此形成了唐代诗词的总体风貌和审美趋向,这在进行唐代诗词教学单元时要重点把握。此外,诗词的情感基调也是诵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如诵读的抑扬顿挫、高昂或低沉、快速或慢速等。

(三)注重比较分析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分析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以及中西方比较视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在横向维度上,注重同一种题材在不同诗词作家、不同文体中的对比。比如,同样写传统爱情的题材,《诗经》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含蓄深沉,《九歌·少司命》中“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目光交汇的美好情致,唐代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的相思情结,元散曲作家王和卿《一半儿·题情》“越恁瘦岩岩,一半儿增添一半儿减”的通俗直白,通过这些典型诗句和文体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体的审美和文化特质。通过不同文体形式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句,促进学生文化视野的开拓。

二是在纵向维度上,注重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的对比分析。将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进行对比,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对中国诗词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进行总体的理解和把握。

如讲到戴望舒的《雨巷》时,同样是丁香花,在唐代李商隐的《代赠》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与丁香,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写出了丁香绵绵思愁,含蓄凝练。而戴望舒的《雨巷》则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和法国象征主义完美结合,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和含蓄凝练地表情达意的手法,又融合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彷徨失望、感伤痛苦的雨巷情怀。在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维度下不同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使学生对于中国诗词的理解更加充分,把握更加深刻。

三是在跨文化视野中注重中西方诗词的表达对比。用跨文化比较视野观照中国古典传统诗词,关注中国古典诗词和英美诗词在抒情叙事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为广阔和开放的视角,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提供更为开放多元的空间。

比如,同样表现对爱情的执着,中西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用含蓄凝练的笔触将感情表达得深挚、缠绵、委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凝练之美。而英国诗人彭斯的《红红的玫瑰》:“啊,我爱宛如一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苞放……”用玫瑰比喻心爱的女子和爱情,给人一种玫瑰般的热烈奔放之美,相比之下,后者要热烈奔放得多。

(四)提倡对于诗词的多义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尽意、含蓄凝练的特点,诗词的含义也是多元的、丰富的、开放的。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义性,有着悼亡诗、咏物诗、政治讽刺诗等多种说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质。我们不能一味地僵化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将古典诗词专题化,将诗词人身份化、符号化,如看到屈原想就起爱国被逐,看到苏轼就想起豪放旷达,看到陆游、辛弃疾就想起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将诗人在不同人生境遇和情感状态下所写出的诗词被概念化、符号化成一个个的答题模板和套路。阅读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理解的个性化活动,提倡学生对于阅读理解诗词的主体化和多样化,对于学生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五)重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语文学习中对于古典诗词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可以将古典诗词的积累运用于作文和文章写作中。很多学生表示,在作文写作时无话可说,或者写出的语言非常直白表面,把适当的古典诗词运用在作文写作中,为自己所要阐释的观点和表达的思想服务,可以拓展文章写作的思路,使作文有话可写。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还应体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比如,举办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讲座、交流会和论坛、中国古典文化的情境演绎活动等,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用辩证眼光看待中国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要用一种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汲取其中的精华和优秀成果。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思考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有效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点?如何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中的精华继续传承?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否完全使用?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不是简单照搬照抄古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体制和社会制度下,有些中国古典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和表现的观点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比如,对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的受阻,焦仲卿在母亲和妻子面前的两难选择,二人最后殉情的结局,在当今社会可能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和爱情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更加多元、开放的视角和眼光,辩证地看待中国古典诗词,汲取其中的营养,提高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认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

三、结语

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电子化、碎片化的阅读使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特质的理解逐渐减少,中学生的诗心、诗意、诗性、诗情逐渐缺失。因此,应该注重对学生古典诗词素养,古典文化传统和文化情怀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品悟能力,深刻把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特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代学生的语文情怀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 2006(30).

[2]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吴艳梅.诵读切入联想——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

作者簡介:邵洋(199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单位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古典中学语文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