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美文,悟诗情,促思维

2021-06-28徐菁菁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徐菁菁

【摘 要】指向“学会思维”的课堂要引导学生“乐思维、会思维、善思维”,“学会思维”的课堂更应是思维进阶的课堂。本文以《白鹭》一课为例,通过搭建多元的学习台阶,品读作者诗情画意的语言,感悟文章隽永的意蕴,以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真正实现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多飞一会儿”。

【关键词】品读美文 促进思维 思维进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白鹭有韵味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感知作者散文诗般的语言美。

2.了解作者是如何把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融入描写中的,学习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基础,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情感。因而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感知作者散文诗般的语言美,学习作者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基于思维力提升的需要,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展,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质疑,提升思维活动的层次,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质疑能力以及形象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唤醒形象思维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1~5小节,感受了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外形美。(播放一组白鹭的图片)看着图片,根据课文内容,你能说一说白鹭的外形特点吗?完成填空: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 )。

2.教师小结:白鹭颜色适宜,大小适宜,所以作者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教师板书:精巧的诗)

设计意图: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悠闲自得的诗意描写,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尤其学生远离农村,在生活中也缺乏细致观察、亲近白鹭的体验。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姿态下白鹭的图片、视频,并播放舒缓柔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场,带领学生走进这个宁静淡雅的语言环境里,为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做了铺垫,也为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探究方法,引导有序思维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6~8节,看看能从中找到几幅优美的画,并用简洁的词给它们起个名字。

2.在学生概括第6小节标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炼准确、优美的标题的方法。(教师板书3个小标题)

3.概括小标题,通过讨论发现“环境+活动”的概括方法,预设:清田钓鱼、树顶瞭望(清晨瞭望)、空中低飞(黄昏低飞)。

4.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读了第6~8小节,请学生说一说。(出示:我最喜欢第_____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再结合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画面小标题,从中发现方法。“环境+活动”的概括方法,不是对学生的思维限制,而是将学生散状的随机表达纳入有序的思维模式,便于学生紧扣关键字词,真正学会准确提炼,这是对学生概括力的有效培养。

三、精读品味,激活深度思维

(一)学习第6小节

1.出示第6小节:在这幅清田钓鱼图中,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有味道?

2.引导学生赏析描写精彩的字词:

(1)关注“钓”字,引导学生比较、思考:“钓”能否换成“叼”“捉”?为什么?

(2)关注“嵌”字,探究用得精彩之处,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相机指导书写“嵌”字。

3.句子训练:鸟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如此恰到好处,就像白鹭的外形,增之一分则……而这里“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同样,这也是恰到好处的精巧的美。那么,你是否也能照这样的句式来阐述这一“恰到好处”呢?(出示句子训练: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增之一分则__________________,减之一分则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是让学生品味词句,感悟白鹭的韵味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课文中这三幅画面富有诗情画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逐一品味,让学生在读悟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思、疑、问、悟相结合。

(二)学习第7节

1.白鹭除了爱吃鱼,它在栖息的时候还有一个嗜好。你知道什么是“嗜好”吗?白鹭的嗜好又是什么?

2.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它在瞭望什么?

3.真的只是在瞭望吗?你猜想一下,它或许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以让学生紧扣文本的“留白处”,大胆思考和质疑。“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这一句,作者提出了疑问并没有回答,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抓住这个“留白处”,让学生想象如果白鹭是在望哨,那它在望什么?如果不是望哨,它可能會做什么?通过质疑与想象,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的意境中,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之花在课堂悄悄绽放。

(三)学习第8节

1.白鹭的美远不只这些,(教师范读第8小节)同学们,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组织学生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聚焦、思考、探讨:“恩惠”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3.让我们一起走进乡野,来欣赏白鹭低飞的美好画卷——(教师配乐播放图片)此情此景,那么迷人,那么富有诗意。你能为这幅画配上相宜的诗句吗?

4.现在能说说为什么看到白鹭低飞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设计意图:第8小节是有理解难点的,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随后借助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白鹭低飞的美好,自疑自悟,从而理解看到白鹭低飞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四、回味诗韵,衍生求异思维

1.引导学生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有什么美中不足?小组研究学习第9~11小节,发现问题。

2.理解“铿锵”,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白鹭不会唱歌却又是一首优美的歌。

3.是呀,韵在骨子里的诗,不需要太张扬,太热烈,它就是像白鹭这样娴静悠然,自得其乐,耐人寻味。难怪作者这样写(出示课文结尾,引读)——

4.小组学习:关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总结:全文从白鹭的外形到活动,包含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是优美的诗。现在同学们一定能把所有的感受浓缩到这两句话中(出示课文首尾两节,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课文中往往有学生较难理解的疑难内容,也有貌似矛盾、实则精彩的描写。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关注矛盾,比如课文第9、10小节,作者的描写貌似矛盾:“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抓住这句话的“疑点”,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自疑自悟,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与积极性,利于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五、拓展跃迁,激发创新思维

1.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首美不胜收的诗。其实,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把白鹭当作吟诵的对象。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鹭鸶》,鹭鸶中有一种就是白鹭,指名读诗。

2.讀了杜牧的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比较阅读,发现两者的不同。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这篇文章的遣词之妙,习得表达之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拟人化的“钓”与“捉”“叼”的比较,本文的重“个体”描写与杜牧《鹭鸶》重“群体”描写的比较,在推敲揣摩、内化研读中,帮助学生揭开语言表达的表层面纱,将思维的触角往纵向延伸。

4.介绍本文创作背景:1942年,适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最艰难的时候,作者却能从生活中发现这种美,并悠然地欣赏、品味这种美,动情地用笔墨颂扬这种美,足见其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5.其实,在白鹭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画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白鹭的活动视频)。你能像作者那样,用优美的文字写写白鹭这首精巧优美的诗吗?写完也给自己描写的画面拟个好听的名字。

6.配乐播放白鹭图片,请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小诗,给播放的图片配上“画外音”,并组织点评。

7.总结: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领略,你一定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

设计意图:在感受作者笔下白鹭的三组美好画面后,教师引导学生遐想白鹭韵味无穷的生活画面,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提炼自己独具匠心的“画名”。根据自己的感受为画配上“画外音”,再给课文想象补白,加上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里飞得更高,飞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