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2021-06-28李春鸽
李春鸽
【摘要】接受美学的主要理念有:其一是“读者中心”。即读者和作品同样重要。因为读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也就是说,是读者赋予了作品更深刻更广远的意义;其二是“期待的视野”。接受主体即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已有自己期待视野,包括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等。而通过阅读作品,读者会形成更高层次的审美视野。当读者的审美期待与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相一致,即读者理解了作品,与作者的思想一致时,就达成了“视野融合”;其三是“召唤结构”。作品中的留白,吸引着读者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填充。它集中表现在读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审美视野,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再创造。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美学视角
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园之花》中说过:“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这段议论阐述了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的关系,既存在着差异,又互相补充,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美学的主旨。本文通过接受美学的理念,以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进行论述。
一、接受美学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方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指导与接受美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这启示我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来,从而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学生不断强化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视野,最终达成与作者作品的视野融合。第三,巧妙利用“召唤结构”。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他们联想和想象,引导他们个性化地多元化地去理解作品,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濡养气质的目的。
二、当前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之现状
部编本七至九年级学段共有36部名著推荐,平均每学期六部。名著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如果能真正读懂这些名著,不仅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多样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还提升写作能力。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名著阅读教学在现实中却比较尴尬。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名著让他们望而生畏。由于年代久远,作品反映的生活远离当前生活,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艰涩难懂,难以卒读。与当前流行的网红小说、抖音快手、各种段子等相比,无趣无聊。被太多让人轻松愉悦的娱乐文化吸引着,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期待很低。笔者曾在班里做过调查,像必读的《水浒传》,在上导读课前,全班50多人,能粗略读完全书的不超过5个人。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名著阅读的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六部书的阅读不可能都在课堂上完成。课外学生又不愿意读。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根本完成不了任务。所以,大多数教师会把阅读的任务都安排在假期,但假期的阅读质量又不能保证。在学生没阅读过原著的基础上,匆匆上导读课,只能是“骑马观花,挂一漏万”了。导读课不外是作品作家背景,人物形象分析,典型情节勾连,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原著没感觉,为考试拿分就只好死记硬背教师归纳出来的条条框框。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就像放着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学生看不到闻不到,更不会品尝。教师只好将这些美味的营养成分提取出来,诸如,蛋白质、维C、维B等等,制成药片,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吞服。让学生反复读背,以此应付考试。考试时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撞上就能得分,撞不上就白忙活了。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何来乐趣可言?名著阅读的意义何在?其实,学生不愿这样学,教师更何尝愿意这样教呢?
怎样才能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呢?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并观照自己的生活呢?这些都是当前名著阅读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接受美学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也许可以“峰回路转”。
三、接受美学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基于接受美学的理念,结合同行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经验,联系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现提出以下策略:
(一)唤醒期待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编本所推荐名著,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精品。这些作品的作家,或古典文化素质深厚,或物质财富匮乏,或经历了社会纵横捭阖的变革。他们的人生阅历丰富,深邃的情感往往掩藏在深奥的文字背后。而现在的初中生精神上受娱乐文化的影响,对作家们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手法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名著阅读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期待視野,并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读。
1.创设情境,将陌生的名著熟悉化,克服畏难心理
学生之所以不愿读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厚厚的一大本,读不懂。如果教学时能让学生看到,其实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或者某个人物,其实是他知道的,那么陌生感就会随之消散,名著就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像学习《世说新语》,学生觉得很陌生,又是文言文,太难懂,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就可以引入“望梅止渴” “难兄难弟”“一览无余”“相煎何急”等成语,并在书中找到相关的故事,学生会恍然,“原来《世说新语》的内容我已懂只是不自知罢了,那我要从书中找出更多我熟知的成语。”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就被唤醒,自然愿意继续去阅读。
2.知人论世,挖掘作品创作的背景及作家的逸闻趣事,激发阅读兴趣
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读《世说新语》,学生会对魏晋风度很感兴趣。阮籍的白眼,曹丕的驴叫,刘伶的酒醉等,这类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在今天看来都让人觉得怪诞,为什么当时的社会却推崇赞赏这类行为呢?这时就要导入时代背景了。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礼教崩坏,文人只能在社会的夹缝中寻求个性的张扬,魏晋风度就是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