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长课文有效教学的大门
2021-06-28陈凤洁
陈凤洁
【摘要】统编教材中,篇幅长、字数多的课文数量有所增加。长课文的确常令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实践证明,只要在导入环节善于誘导,使学生想学,在品读环节精于引导,使学生易学和巧于疏导,使学生乐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长课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课文;有效教学
统编教材从一年级起,长篇幅的课文有所增加。如,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就有18个自然段,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的字数也多达3000字。对于长课文,不少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对于平时不爱读书,阅读量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叩开长课文有效教学的大门呢?下面是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长课文教学的一点体悟。
一、善于“诱导”,变“怕学”为“想学”
学生看到长课文,心里就觉得——难。其实,“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字——怕。因此,要教好长课文,克服学生“怕读”心理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变“怕学”为“想学”呢?
(一)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
笔者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长课文学习伊始,制造悬念,从而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如,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从题目可知课文的主要事件——动物们要开大会。于是,笔者先和学生交流学校开大会有没有遇到没开成的情况?有一次,动物王国也要开大会,让狗熊去通知大家,但却一连通知了三次,大会都没开成。你猜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畅所欲言后)你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动物王国的大会究竟有没有开成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于是,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新课的学习。
(二)抓住反差,激起阅读期待
在教学长课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捕捉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有意识地放大冲突,形成认知反差,也能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巨人自言自语的一句话“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学生读后,笔者抛出一个话题:“你们赞成巨人的想法吗?”学生议论纷纷。反对的一方认为,巨人要学会分享;赞成的一方认为,巨人没有错,家长从小也教育我们出门时要记得锁好门,不要让别人进来。在作者王尔德的观念里,巨人该不该与别人分享他的花园呢?巨人有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和做法呢?学生在“该不该分享”的两难中来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接下来对长课文语言文字的“浅探”也变成了“深究”。
二、精于“引导”,变“难学”为“易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要求;对第三学段则提出要“了解表达顺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阅读要求。长课文往往人物多,事件也多。学生阅读长课文时,往往读完后头的文字,就忘记了前头的内容,对主要内容较难以把握。由于对故事的脉络不清,主要内容概括不全,因此,复述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这就有赖教师的精心引导,方能变“难学”为“易学”。
(一)分散复述,化解“述”之难
复述课文既要不遗漏故事的主要情节,又要注意关键人物的心理、动作等细节,才能把故事讲得精彩有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完成长课文的复述,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整为零,对各个情节进行分散复述。
比如,统编三年级下册《漏》这一篇民间故事,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听到“漏”——撞上“漏”——甩掉“漏”——再遇“漏”——说“漏雨”。在复述时,笔者把课文分成“听到漏”“撞上漏”和“甩掉漏”三大部分,引导学生分节复述。同时,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等抓手,在学生能熟练复述各个部分后,再整篇连贯复述,效果不言而喻。
(二)“找抓手”,化解“概括”之难
学习课文时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是重要和必要的。只有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才能有效地品味文本语言,否则只会是“盲人摸象”,落得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
如,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一课时,笔者采用列表格的方法设计了以下表格,辅助学生阅读时提取关键信息。(如下图)
通过全班集体评议,学生很快发现,小真长头发的第一个神奇作用——可以钓鱼!有了这一个例子的示范之后,学生就不难概括出后面的“用辫子套到牛角上拉牛”“把辫子当被子盖”“帮妈妈晾衣服”等作用,最后实现整体把握的目的。
三、巧于疏导,变“苦学”为“乐学”
课堂教学中出现“卡壳”时,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说“学生不配合”。崔峦说过:“其实,教学本是一种服务,是教师为学生而进行的一种真诚、细致的服务。”可见,教师应树立服务的意识,积极捕捉学生的“困惑”点,把握学生“愤悱”时刻,巧于疏导,帮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方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多一点转化,少一点直问
长课文中有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或者蕴含着的某些深刻道理,光靠师生直接解释说明,往往效果不理想。遇到这种情况,笔者通常是将重难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语言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言文字,体会道理。
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一课共有八个自然段,故事讲述了小蜗牛到家旁边的小树林去采蘑菇,爬了好久——整整一个季节。从“旁边”到“好久”是全文的趣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在靠近讲台的位置站定,让学生用“旁边”造句。“老师站在讲台的旁边。”一名学生说。“我离讲台很近很近。你坐在谁的旁边呢?”笔者请小睿来回答:“我坐在小欣的旁边。”“小欣你呢?”“我坐在小睿的旁边。”“你们也离得很近很近。小蜗牛一家就住在小树林的旁边。所以他们家离小树林——”“很近很近。”这样一个转化,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旁边”的意思,让学生在情景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很近很近的距离,小蜗牛却爬了很久很久”。这样的教学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引导观察,唤起生活真实体验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一切能唤起学生体验的实物、图片都应该积极地利用起来,用以唤醒、丰富学生的体验。
《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课文篇幅虽长,但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学生阅读起来并不难。在学情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枣核是什么样子的?究竟有多大?”充满了好奇。于是,笔者在上课时做了一个精心的准备。在学到这对夫妻“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时,从信封里取出枣核发给学生。学生都很高兴,也很好奇地观察起来。当学到枣核“事情做的并不比别人差,邻居们都夸枣核”时,笔者让学生学学邻居们夸夸枣核。学生有的说:“枣核你真厉害,个子这么小,却并不比别人差。”有的说:“小枣核呀,小枣核,你真是一个神童!”
肖川教授说:“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实践证明,长课文教学中,教师以生为本,发挥主导作用,诱导学生愉悦地学习,引导学生有方法地学习,及时疏导,化解学习难点,是叩开长课文教学“实效性”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陈赛男.在真实交往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语文教学,2008.
[2]杨洪艳.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
[3]杨献荣.“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J].小学语文教师,2015.
[4]钟鹤童.关注情感体验,提升阅读品味[J].小学语文教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