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剧进校园”的传承和发展
2021-06-28温灶林
温灶林
【摘要】“粤剧进校园”的传承和发展,是要继承和发展粤剧这类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其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下去,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粤剧在校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进行浅析和阐述:
【关键词】粤剧;传承;发展;分析
一、“粤剧进校园”的背景
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統文化艺术之一,而粤剧是传统戏曲的瑰宝,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作之一,2006年5月20日,引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中报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粤剧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得到了认可。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成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粤剧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在不同类型文化冲击之一,粤剧发展举办维艰。面对此种情况,若想达成粤剧未来不断地发展,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粤剧进校园”的探索研究,继承与发展。粤剧文化可以熏陶青少年的情操,让粤剧走进校园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弘扬粤剧文化。
二、开展“粤剧进校园”的目的和意义
1.让粤剧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的瑰宝,由于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不同,独具地方风格、特色的艺术。我们把粤剧引入校园可以让广大师生去感受、认识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了解粤剧艺术以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使师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并且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品格,让更多学生了解粤剧、喜欢粤剧、感受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达到了解粤剧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潜移默化地使民族文化的素养渗透在学生的认知中,从而让学生热爱民族,增强对祖国的感情。
2.把粤剧文化引入校园,有利于培养粤剧文化接班人
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发现一些对粤剧有兴趣、有天赋的艺术人才,进行针对性地培养。提供一些可以让学生有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培养粤剧文化接班人,传承并发扬粤剧文化。
3.把粤剧文化引入校园,有利于推动粤剧的改革、创新
粤剧的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在于粤剧演出经营者、创作者、设计者以及参与人员的思维创新,其难点是如何将粤剧与现代社会高度糅合。“粤剧进校园”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教学,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兴趣班,培养粤剧新苗,调动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从而有利于推动粤剧的改革、创新。
三、“粤剧进校园”传承、发展的策略
粤剧进校园的方法,可落实到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方面,可以从剧目中,精选出适合本校学生表演的优秀剧本作为教育或蓝本,让学生体验粤剧的魅力;智育方面,从欣赏精美的粤剧唱词,并加强认知和欣赏能力;体育方面,粤剧中演唱、舞蹈、武术等形式,对学生身体锻炼有直接的帮助;教育方面,粤剧方方面面都和“教育”有关,最明显的有化妆、脸谱、服饰、肢体语言等;劳动方面,粤剧艺术以演出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体力劳动教育。因此,粤剧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素质有重大的意义。
1.改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观劳动性
粤剧的教学在初中课堂中一直很难开展,主要原因是没有很浓的粤剧氛围,专业教师缺乏,对粤剧文化不了解,没有意愿将粤剧引入在课堂之中,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学习粤剧相关知识,也无法有效掌握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充分使传统粤剧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民族元素与流行元素相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育活动要遵循以人为本。粤剧是一门艺术,学生在学习时有激情、有兴趣,就能事半功倍,突破“满堂灌”的教学,运用探究、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粤剧剧目,给他们充分的自我表现的空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粤剧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粤剧的专项培训也是“粤剧进校园”的传承,通过“社团”“兴趣班”等形式,每周定时开展培训,发掘有粤剧表演潜力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训练。同时,学校尽可能为他们的创作、表演提供平台,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粤剧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节假日到专业粤剧社团观看表演,进行交流、参观,从而提高学生对粤剧的理解和积极性。
3.对粤剧内容、剧目进行创新
目前,粤剧面临剧本大过、小众、传统,缺乏新时代的生命力和创新,普遍流传一些旧的剧目,不适合青少年的审美观。学生比较难以接受、普及,因此,必须创新,探索新剧目。在唱腔方面,避免拖长的唱腔,从节奏快、朗朗上口的易学易唱的小曲学起,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要抓住粤剧的特点,大胆地对剧目和表演行程进行分析。例如,首部真人秀粤剧《蝴蝶公主》的开演,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烈反响,还可以把外国各种名剧以粤剧的方式作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4.采用多元化的渗透教学
积极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学科相互渗透方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学习粤剧人物画的画法,用泥雕表现粤剧人物、粤剧脸谱的描绘等等。在音乐课上,欣赏粤剧的戏服、经典的粤剧唱技;舞蹈课上,练习粤剧的身段;在语文课上,欣赏粤剧的唱词,使学生们多方面认识粤剧。
四、粤剧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粤剧进校园”是提高学生对粤剧文化的认识的传承发展,但同时粤剧教学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1.首先是粤剧教师的缺乏,虽然能请专业团体来培训,但本校教师的粤语不是很标准,唱不出粤剧的神韵。
2.其次是教材的选择上比较少和面比较窄,适合学生的剧目较少。
3.缺乏相关的重视和激励。
开展“粤剧进校园”,除了政府、学校重视外还需要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去学习粤剧,一方面怕影响学习,影响成绩;另一方面认为学粤剧没前途、不好就业。
“粤剧进校园”的推广和传承之路还很漫长。“粤剧进校园”活动肩负着传承和普及粤剧,使粤剧薪火相传的责任。从小培养学生对粤剧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粤剧、欣赏粤剧,将这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戏曲世代相传。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政策研究课题“粤剧艺术校园传承的研究”(课题批准号:DZC YJ1939);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非遗粤剧文化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C2019091)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天顺.试析“粤剧进校园”的传承发展模式[J].神州民俗,2013(207).
[2]郑诗凯.关于校园粤剧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J].戏剧之家,2019 (8): 30.
[3]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2009,3(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