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用
2021-06-28刘明艳
刘明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逐渐进入语文学科教学中,通过建构“网状思维”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发散思维,强化语文写作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探索,文章以思维导图在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总结了四点思维导图指导写作教学的意见,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四年级;写作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它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调动全脑进行记录和表达思想。思维导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罗列清晰的思维,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
上世纪60年代末,脑科学发展起来,它将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结合,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的脑基础。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的教学领域,给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变革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与东尼·博赞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模式——多元智力模式,其中多元智力与思维导图中的多元思维相吻合,思维导图强调大脑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全脑思维使用,也就是对多元智力的多元诠释。
第三个理论,可视化——可以把繁复、庞大的关系、过程等用图解展示出来,思维导图便是一种用于知识可视化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脑科学、多元智力理论、知识可视化的深入研究,思维导图的研究越来越宽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四年级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运算阶段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思维发展普遍不够完善。专家指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质变期”,就是在小学四年级。所以,作为四年级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地、着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丰富学生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书面语言、将经验转化为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加深感想,获得情感的熏陶、知识的启迪和个人独特的感受。同时,写作教学在理解自我语言积累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习作,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提高写作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要对所写的作文有一定的规划,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作文的段落划分。思维导图就是这种支持写作教学的有效工具。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分析、表达与感悟,有利于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思维力。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清晰写作框架
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通过例文赏析来讲解作文结构,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对题目和要求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完成的作文作文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零散等情况。思维导图作为表达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可以更好地确立和清晰习作框架。明确写作主题后,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作文的框架,定好写作的思路,对文章有个大致的规划。如此一来,可以让作文更有计划性、更有条理性,可以更好地划分结构段落,也不容易遗忘相应的部分。如,在部编版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中,习作中需要涵盖的内容:你打算推荐什么好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时,用上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尤其是在特别之处这块,可以拓展为美景、美食、历史、文化、娱乐活动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在部编版四上第八单元《故事二则》默读提示中写道“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到时间、场景的变换,让整个文章更明晰。在这册书中,编者有意地让学生能够多表达、多复述,有意划分文章,包括各事件和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的写作也更有帮助。在指导学生写作活动时,思维导图中可以选用时间、地点、人物等以及文章段落中用来表达先后顺序的过渡词,这样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去思考写作。
(二)整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丰富的素材作为支持,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然而学生的素材仅仅是零散地积累与记录在本子上,在写作中却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杂乱无章的素材进行整理。比如,在部编四上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为主题的写作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下转第37版) (上接第36版)首先将自己想要写的亲人罗列出来,接着向外进行二级分支:这些亲人的三个特点。再根据最突出的那个特点,找出相应的事件或描写进行支撑。随着思维导图的展开,学生能够想到的好词、好句会逐步增多,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也不断丰富。最终在丰富的思维导图辅助下学生的写作会变得更有条理且得到大量素材支持,写作自然能顺利展开。
(本班一学生《小小“动物园”》思维导图的改进 左:改进前 右:改进后)
(思维导图改进后,学生完善习作《小小“动物园”》)
(三)优化写作语句
一线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会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时语句短小,没有运用上平常所学的细节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等。而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和回忆好词好句,并写在旁边。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对思维导图连线结构的解读,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部分说,从深沉的细节说,把一句话写长,把一件事写具体,详略得当,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在一件事的述说中,增加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同时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的生动有趣。在四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考试中,作文要求为“说说你喜欢的地方,说说你去这里的经历,题目自拟”。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构思一下写作提纲:开头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可以适当写写出发前的心情。在作文主题部分,便是游玩的经历,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活动?注意写作的顺序,同时加上细节描写,让作文更加生动。结尾可以点题,照应开头。
(四年级某学生绘制的相关思维导图)
(四)完善写作评价
从小学中年段开始,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每单元的习作方面提出了修改习作的要求,请同伴提出修改建议。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修改不够重视,不知从何下手,也无从下手。思维导图习作评价可以作为一种修改习作的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参考思维导图评价图进行自改或他改。针对每次习作,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与标注,直接在图中标注不足或改进方法。教师也可以相应地出示相关的思维导图评价图,对习作的各方面进行要求与评价,设立标准,导图规范性、思维激发、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新颖性、文章内容的梳理等等,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效率。同时,思维导图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由教师一人评价到多主体评价,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用,能够协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写作框架,使得学生具备清晰明确并且顺畅写作思路,优化文段内容、语句的表达,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写作质量及写作能力,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系统培养,进而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高志军.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以银川X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
[2]况姗芸,肖新莲,卢昀,黄小强,江伟英.基于MindManager和元认知策略的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现——以小学语文读写学习支架设计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Z1).
[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5):78-84.
[4]温睦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9(04):175.
[5]邵勝男.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12.
[6]戴玮.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