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2021-06-28董琼云
董琼云
【摘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并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在情境导入、课堂教学、课后深化中,设计一个个让学生熟习且有兴趣的生活化情境。注重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的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将复杂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从“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获得具体、直观、形象的感知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形式为切入点,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较佳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数学基本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价值;核心素养;优化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如果数学课堂教学能从学生熟习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东西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么学生就可以从自身生活情境中学习了解数学、体验数学,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就得到培养、生活也得到体验,這样学生就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因此,课程的改革,使教材内容的结构更加科学,更加适应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和简单化。从学生已有的熟习的生活体验的角度出发,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深深地渗透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离我非常接近,数学就在我的身旁”,从而就对数学产生亲密感、熟悉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好玩的“数学世界”代替了单一枯燥的数学,让数学学习的内容变得亲切有趣、活泼、便于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与生活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懂得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德育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教育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渗透德育,更好地围绕核心知识传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活”在情境导入
一些外国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所熟习的生活情境越真实和越贴近,学生的自发采纳知识的水平也就越高。在我们的日常实际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到处存在着许多有关的数学情境,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数学生活意义比较强,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感到自然,活泼和有价值,就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能第一时间活跃课堂的气氛,第一时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第一时间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反应。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非常重视和联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和经历,经常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既感兴趣而又有富含数学味道的实际生活情景和素材,通过多彩多样的情境导入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有关《促销》的实际问题时,笔者设定了这样的一个导入情境:让班上两位学生扮演“小老板”,两位“小老板”都用自己家最便宜的产品来吸引顾客。接着,教师提问部分的学生,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到哪个地方去买,为什么呢?这样情境的导入,是教材例题重组的呈现,也是学生熟习的生活情境,更是一种活动游戏。同时,也把数学的知识融入到情境当中,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习中玩,这样学生就会学得开心,学得积极向上,学得深刻。
二、“活”在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加善于挖掘“生活现象”、利用 “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认识中真正地认识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体验得到了数学的可亲、有趣、有用。毕竟,数学是一门人人都要学,人人都能学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看重关联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能够借助学生思维中早已累积的生活经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修养,从而实现了数学的价值。
(一)“活”在理解能力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体现在理解问题的方面。假如教师能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点与学生日常实际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自身的生活实际互相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那么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就变得明了易懂而且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能在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和感悟数学,就一定可以很好地了解知识,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一定能够更深透、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和理解。这样就可以把知识点都掌握得牢固,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充分体现出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由于已学生第一次接触10-4.53-3.47这类题目,如果教师把简便计算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形式定势思维,死记硬背,造成不能理解简便计算的原理。因此,笔者把枯燥无味简单的数学计算算式转换为学生熟习的购物情景的现实生活问题,把传统数字算式寓于学生熟习的生活环境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究出这类题目的简便计算方法,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理解。
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盒标价4.53元的彩色笔和1本标价3.47元的练习本,问:“购买这两样物品多少钱?”学生口答:“4.53+3.47=8(元)”。接着笔者再呈现下面问题:“买这两种物品,小清带10元去,可以找回多少钱?”学生不假思索地说:“2元。”大部分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审题总结出来“一盒彩色笔4.53元和1本3.47元的彩色笔记本。”追问:“可以怎样列式?”学生的答案出现这样 “10-4.53-3.47”和“10-(4.53+3.47)” 的两种情况。
第二步,比较讨论归纳,小组内进行,填好报告单。接着讨论“10-4.53-3.47”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第一步是买了彩色笔后剩下的钱,第二步算的买了笔记本后剩下的钱,也就是应找回的钱”。接着讨论 “10-(4.53+3.47)”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能很快地得出:“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步算出的是彩色笔和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第二步算出的是应找回多少钱?”在学生完成后,再对比10-4.53-3.47”和“10-(4.53+3.47)”的得数相等吗?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