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声乐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1-06-28楼依妮
楼依妮
摘 要: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对高职声乐教学的意义不断凸显。本文归纳并分析高职声乐教学现状和信息化应用的现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应用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职声乐 信息化教学 应用 优化
一、高职声乐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综合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一些学生接触声乐这一学科较晚,对声乐的理解基本停留在“演唱”层面。事实上,声乐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学好声乐所需的素质是全面且丰富的,学生并不能通过短时间接触与学习提高各项素质。例如,不少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如何模仿与演唱,忽视包括视唱练耳在内的基础乐理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准确把握节奏、音准,“优美的歌声”更无从谈起。
综合基础薄弱易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看似简单的声乐课程变得不那么简单,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评价体系单一。
由于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师生比例较低,教师通常以一对多的小班课堂教学方式授课。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同基础、特点的学生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原因是学生被动地吸收内容,“迷失”在似懂非懂的听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以传统期末考试演唱几首声乐作品为主,缺乏多元且有价值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结果忽略过程。若评价体系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习过程中对于整体素质提高的评价,则学生更有可能掌握声乐的理念与方法,而不是只会演唱某一首或几首特定的曲目。
(三)学生缺少课堂外的延伸学习。
声乐练习需要发出较大的声响并借助钢琴校音,校园内除琴房外很难有合适的场地供学生练习声乐演唱技巧。声乐课堂結束后,较少学生会花时间消化新学习的知识点并自主练习声乐演唱技巧,部分学生因自制力较差的缘故不会在课外进行思考与练习。课前预习同样重要,包括新歌曲背景和谱例的自学、适当的发声练习等准备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靠课堂听讲和短暂练习是很难学好声乐的。
二、信息化教学在声乐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
近十五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形式主要表现为:以Office PowerPoint为代表的计算机幻灯片课件、演唱示范或名家演唱的录音和录像。课件中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和各类音画素材大大丰富了声乐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抽象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形象化、直观化的讲解和演示,不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包括声乐技巧、作品内涵等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欣赏名家演唱,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
由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知存在差异,单独依靠教师个人口传心授可能存在主观局限性。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编写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参考、求证相关文献资料,将教师原本经验所不及的东西整合进新的教学内容中。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全面和更平衡。
(二)网络公开课与微课。
对优秀声乐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完整录像并制作成视频发布于网络,这些最终呈现在网络中的视频课程就是声乐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不仅包含了教师讲授的过程,还真实还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观看网络公开课,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以第三者的视角观摩聆听同龄人是如何发声和演唱的,透过他人的优点或问题,有助于发现自身不易察觉的问题。
微课本质上仍是课堂教学视频的一种形式。制作微课是将课堂教学视频浓缩的过程,由于微课时长较短,需要高度整合教学主题、素材、讲解、练习各环节的内容。声乐微课可根据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将视唱练耳、发声练习、歌曲教学分别制作成单独的微课,将各个环节拆分细化成多个教学单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公开课与微课的普及:网络带宽的升级提高了网络公开课、微课的图像音频质量,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的普及为学生创造了随时听随处学的有利条件,声乐课堂由此得到了延伸。
(三)录音、录像与声谱波形分析。
录音、录像是将声乐演唱数字化的过程,是为了重复再现演唱场景。在当前信息技术与硬件条件的支撑下,录音、录像已具备大动态、高信噪比、高图像分辨率等属性,技术指标的提高使声乐演唱的数字化及还原更细致、更真实。学生演唱时对声音的感受与旁人聆听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若借助高质量的录音录像再现,则学生可以通过真实演唱的声音和神情,发现并纠正演唱中的不足。
基于高信噪比的录音文件,声谱波形分析技术逐渐展现用武之地。将学生演唱的录音文件导入声谱分析软件可以得到可视化的声谱图像,正确歌声应当是结实的、圆润的、明亮的,声谱的共振峰波形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大,错误歌声的声谱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和抖动。声谱波形分析为正确的声音增加了量化的尺度,有利于师生客观、科学评价声音。利用录音、录像和声谱波形分析技术,学生可以分阶段定期地分析自己演唱的录音和声谱,建立电子声乐学习档案,在学习前和学习后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树立信心,进一步强化声乐技能。另外,传统的声乐课,课后学生只能通过想象练习,有时候不能找到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利用录像和录音功能,学生可以录下上课时候好的状态,课后练习比较,保留课堂上好的状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
三、信息化教学在声乐教学领域的优化策略
(一)“互联网+”声乐教学。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高速宽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5G技术迈向商业应用阶段,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在家进行网课教学。这里的网课并非传统的网络公开课,而是即时在线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登录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网课平台在线教学。即时在线课堂进一步拓宽了声乐教学方式、延伸了传统课堂,最重要的是它的即时性与互动性特征。
学生演唱时通常需要教师弹奏钢琴伴奏,上网课时也不例外。尽管目前网络质量已经较高,但上网课时学生演唱与教师钢琴伴奏仍存在延迟,很难达到听觉上的完全同步。这个例子表明即时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在教学效果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由网络延迟和网课软件优化问题造成的。笔者认为,诸如5G技术等网络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能真正将“互联网”与“声乐教学”紧密结合的关键在于软件的开发与优化。就拿最常用的网课平台来说,并没有充分提高声乐教学场景下的即时交互质量。
声乐教学需要量身定制的专业平台软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声乐教学。事实上,对于一款人们期待的声乐教学软件来说,即时在线课堂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模块整合其中,还有更多实用功能可以整合进去,例如:高清录音录像功能、声谱波形分析功能、记录不同时期演唱的档案管理与分析功能等。
(二)利用MIDI技術,强化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音准节奏是学生学习声乐必备的基本技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完美演绎声乐作品,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声乐课堂借助钢琴训练,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是钢琴可以随时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利的是钢琴的音高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调音师调整,难免出现偏差,影响学生正确音准和节奏感的形成。在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利用DIMI技术,先制作好钢琴伴奏音乐和练声曲,再配上管线乐队伴奏,辅助学生进行练声和演唱歌曲。让学生在练声和演唱过程中,可以跟着正确的音准和准确的节奏伴奏音频演唱,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情趣,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演唱状态和音乐表现力。
歌唱技术不成熟的学生常常会因为声音的位置、气息、共鸣等原因出现音准和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对于正确的音高是有概念的,只是因为歌唱技术还不成熟,出现音不准的情况。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也许不能马上有所反应,但是旁观者一听就知道。教师可以剪辑音不准的波形图,指出问题,然后修正正确的音高,建立正确的听觉,再对学生的歌唱状态进行微调,比如气息没有支持好、喉咙没有完全打开、声音位置偏低、没有面罩的感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良好的歌唱状态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
(三)基于AR/VR技术的情境学习。
声乐教学的情境学习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声乐作品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特定要素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作品的艺术内涵当中,促进学生对作品的学习与领悟。以真实演出场合为基础的舞台情境同样属于情境学习,演出场合的舞台情境能强化学生的演唱技巧与增强其舞台感。
AR/VR技术分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过去,情境主要通过平面多媒体(图像、声音等)或人们思维想象营造和感受;AR/VR技术的出现,使原本的想象投射进现实感官中,情境因此变得更真实。
笔者认为,加强AR/VR技术的应用将会真正发挥情境学习的功效,对声乐教学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为例:为了感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情感主旨,可利用AR/VR技术模拟古代场景,创设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下学习、演唱作品,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必会有所收获。再以舞台情境为例:演出场合演唱与课堂演唱是截然不同的体验,演出场合演唱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增强自信心,还能开发学生的演唱潜能。然而演出场合对每位在校学生而言是有限的,若能开发一套舞台场景模拟程序,应用AR/VR技术及特殊穿戴设备,则学生可以“看见”脚下的舞台与眼前的观众,一次舞台演出就此呈现。
(四)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全面评价体系。
高职声乐教学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总体采用结果式评价。声乐与自然科学不同,前者包含了更多的“主观性”,以期末考试的主观打分作为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不够客观,还不够全面。
教师应从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根据前文构想的专业平台软件的设计思路,软件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均可在信息化层面独立打分。例如录音及声谱波形分析功能,以往需要通过教师的经验分析波形特点,笔者认为未来应该借助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由软件自行鉴别波形的优缺点,根据波形与声音的关系对学生的演唱录音打分。另外,还可以对学生的长期档案进行跟踪打分,以一段时期的平均学习成果作为基准,若学生此后取得显著进步,则可以获得较高的日常表现分,基准可随时间推进不断更新,最终可以做到声乐学习日常表现的动态打分。如果充分设计好每个功能模块的评价方式,那么最终的评价结果就能更完整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结语
信息化在声乐教学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从简单应用到全面融合,信息化教学最终将融入声乐教学的每一环节。然而如何应用信息化、发挥信息化的效用是值得每位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索的命题,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员的任何努力都是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王必主.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2004(03):67-68+74.
[2]郭俪雅.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音乐,2005(02):181-184.
[3]马玲.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4(17):261-262.
[4]李小平,陈建珍,赵丰年,张琳,张国罡.AR/VR学习情境设计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8):12-17.
[5]崔佳月,王鸿俊.高校“互联网+”声乐教育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154-157.
项目信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20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信息化专项课题《信息化技术与高职声乐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建设》研究成果(编号:2020Y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