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06-28王鑫
王鑫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文化传承与人文底蕴积淀考虑,审视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程教学问题,思考探究“导”的精准性与“读”的高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名著导读 课程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文学名著的认识。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教育先师孔子的回答十分肯定,他所说的“正名”强调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论及“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时提到,他们都在强调认识或研究事物时,首先应“正名”,让事物回到与它的本质一致的含义或位置上。为此,笔者在谈及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提的名著时,首先考究“名著”这个名。
搜狗百科是这样给“名著”正名的,“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①。这其中有太多关键信息,比如“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永恒的主题”“经久不衰”“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等,说得简单些,就是长久对人的人格或人生能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且广泛流传的人类文化精品,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影响着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不同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更简洁地定义“名著”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初中学生正值知识基础的填充、文化特质的建模、人格品性的养成的关键时期,文化精华正是他们的关键营养。为此,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名著,与名著对话,就是与大师对话,以此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核心素养。总之,从“名”来探究,文学名著于初中生而言,有阅读的必要性。
(二)初中名著导读的内涵。
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读书方法指导”(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读和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古典小说的阅读、外国小说的阅读)、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精彩选篇)等。所选作品涉及古今中外经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名著均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都是初中学生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但因课时等因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作品的“整本书阅读”。为此,教材设置“名著导读”。“名著导读”的关键内涵为“导”“读”二字。所谓“导”即老师的“指导、引导”,侧重方法的引领;所谓“读”即学生的“阅读”,侧重对名著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导”与“读”是相辅相成的,“导”是“读”的基础,“讀”是“导”的目的。“导”体现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课程中的主导作用,“读”体现的是学生在阅读教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素养的培育有意义,所以要“读”以理解吸收文学名著营养,又因为个人经验与成长阶段的局限,不得不依赖于教师的“导”,但“导”不能取代“读”,因为“读”才是目的,“导”只是手段。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人本”“生本”原则,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为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名著导读”与“名著阅读”是有本质区别的。“名著导读”强调有“导”有“读”,师生互动阅读,“名著阅读”则单纯指阅读个体对名著的阅读理解或鉴赏。为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是有特殊内涵的。
(三)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参与,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联合攻关,结合中国教育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究架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经过三年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专项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公开发布。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②。目前所说的语文核心素养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仍未发布,但基本框架应大体与高中一致。大略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初中名著导读课程理应涉及上述方面,因为名著的特性告诉我们,它本身就是人类艺术的精粹,对于人的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全面性。但笔者认为,初中名著导读课程应更加注重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对中华民族根文化的传承理解的培育。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名著,特别是中国本土名著中的经典语言,继承吸收优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对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究是有意义的,值得一线教师思考探究,以便于教学实践创新。不仅是名著阅读的途径和要求,特别是国内名著本身的价值呼唤,还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呼唤,更是新时期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名著阅读编排体系与特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六册共编排了12部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艾青诗选》《儒林外史》《简·爱》。从名著选择与编排来看,独具匠心,充满智慧,处处体现出编者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良苦用心,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编排的层级来看,完全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七年级上册,编者首先选择了现代文学大家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此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记录了作者儿童时代或青年时代的故事。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这些文字的叙述首先是白话,大多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作者的经历和体验,较容易读清,语言理解上不会给初中学生带来很大困惑。其次,这些故事与初中生的生活体验的差距不是很大,比较接近他们的心理年龄、认知经历和文化认同。七年级下册选择的《西游记》尽管是古代名著,但故事情节耳熟能详,具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因子,“导”与“读”都易于开展。八年级开始难度逐步加大,并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经典的同时,适当注入外国经典名著,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整个编排体例遵循从易到难的文化传承理解的阶梯层级布局。
(二)从选择范围来看,兼顾文学体例和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六册书所选12部名著,有散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文学样式,有乡土文化、魔幻文化、京派文化、红色文化、家庭文化、农民文化、抗争文化(冲破不合理束缚,争取人性解放)等文化内容。比如,孩子们可以在优美的散文语言中,放飞自己的心绪,感受“真善美”的清晰画面,接受美的熏陶;也可以在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和精妙叙事中感受人物的品性与形象;还可以随着作者的娓娓讲述收获知识和人文精神……这些丰富的文学样式和文化内涵都是初中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积淀必需的。
(三)从作品涉及的文化空间和时间来看,兼顾古今中外主要文化形态与精神。
初中学生借助对这些名著的阅读与了解,可以感受到古今中外主要文化形态和氛围,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各种文化环境下的人物对话交流,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对话交流。学生们可以与鲁迅一起回忆童真童趣,感受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报国热忱;也可以随孙大圣在想象的世界挥舞如意金箍棒,斩妖除魔,快意人生;还可以跟保尔·柯察金一起参与锻炼与洗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凡此种种,无不从精神层面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冲击,构筑更加健全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精神,站在更高的高度,强化真切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篇目的编排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以激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为导向,旨在指引孩子们传承与理解优秀文化,提高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的“名著导读”课程教学方向才明晰,路径和方法才会正确高效。
三、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对策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课标强调学科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生本”教育,打造“生本”课堂。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选强调这一点,是基于对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迷茫现状的清醒认识。当前,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无限扩大,学生的“阅读”主体无限削弱。经过笔者在教学一线长期的观察,大多数教师对名著导读课要么无从下手(干脆不出手),要么由老师代替学生“读”,帮助学生梳理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形象、主要鉴赏理解、主要评价定位等,甚至一些老师还形成详细的表格,让学生机械“背”名著“知识”,以应付考试。这种简单粗暴的课程教学,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削弱了“名著”的文学文化价值。为此,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考为本”,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备课、上课都要做到“眼中有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人”的成长规律,服务于“人”的发展。
(二)强化“文化自信”意識,重拾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前文已经强调初中教材所选的名著均是编者精心挑选,按照有利于初中学生人文知识积累和人文底蕴提升,依据认知规律而编排的。特别是所选中国本土文学名著,基本代表了初中阶段学生所能阅读理解的优秀典范,其中蕴含了大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粹。这些知识和精神流经中华民族上千年历史长河,经久不衰,并深深地根植于名著创作的作家的灵魂,通过他们的文字作为宝贵的艺术瑰宝呈现给今天的读者。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挑起文化传承传播的担子,在名著导读课程中,重拾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强化“文化自信”意识。对于外国名著,我们要与中国名著一样重视文化内涵,它们与中国名著一起,都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名著导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接受美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根据教材名著编排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每册中外两部不同的名著,采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审美鉴赏,吸收优秀文化内涵。
(三)抓牢“三全育人”要求,建构文化传承科学体系。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的简称,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的具体要求。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同样要抓牢“三全育人”这一要求,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位参与者,包括教师自己。要结合名著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和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包括教具的准备和教室的布置,让身在其中的每一位都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注重课堂的全过程育人,“导”的环节要有设计,课程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阅读方法指导环节要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与学生一道提炼总结方法,细节要体现文化育人,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成长规律,深挖“名著”的优秀文化内涵,让二者充分有机结合,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总之,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经典名著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素养方面的效用最大化,架构中学生文化传承的科学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发展。
四、结语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一线教师竭尽所能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困惑,笔者仅停留在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索之中。如何发挥名著的文化浸润作用,通过老师有效地“导”,帮助学生深入地“读”,以促进对优秀文化的吸收,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反复实验的课题。毕竟文学名著一旦产生,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就不断地被阐释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传承发扬的宝藏,更何况对其进行“导”“读”课程教学。
注释:
①搜狗百科.名著[EB/OL]. https: //baike.sogou.com/
②搜狗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 https: //baike.sogou.com/
③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 https: //baike.sogou.com/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中国青年报,2016-11-07.
[2]任跳跳.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1-70.
[3]孙文明.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内容的推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07):105-106.
[4]斯蒂夫·艾伦.怎样欣赏名著[M]//中华活页文选(七年级),2014(07):70-72.
[5]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王冬云.阅读名著需要科学引领[J].语文教学通讯,2003(12):37.
[7]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MSZ006)阶段成果。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