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研究
2021-06-28杨可祯
杨可祯
摘 要: 本文选取凸显交际能力的口语教材——《汉语口语》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筛选跨文化交际项目,分析总结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讨论教材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编写特点,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 对外汉语教材
1.引言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汉语的学生,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与中国学生大不相同。要使他们能自如地运用汉语交际,并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汉语教材中是否编入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现象,编写的内容否合理、全面,我们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筛选跨文化交际项目,选取凸显交际能力的口语教材——《汉语口语》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引起学者对汉语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際内容编写和设置的重视。
吕必松先生在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上界定“交际文化”:“所谓‘交际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是隐含着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焉不察,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规律。”[1](4)这里所说的交际文化,即我们所要研究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2.统计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2.1统计方法说明
我们主要以“文化项目”作为基本单位进行人工筛选和统计。“在文化体系中,有一系列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文化元素。一个文化项目,可以视为一个文化元素。在文化元素内部,可进一步分解出若干个项目特征。由此可知,文化项目是指包含一定项目特征的文化元素。文化项目是文化内容的转化形式,这是从教学角度对文化内容作出的划分”②。文化项目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容,还构建了文化整体。
我们筛选的标准是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依据,主要筛选出中国的主流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主流文化的不同。这些不同,可能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障碍。如果某个文化项目有较多的笔墨介绍、描写或者练习,我们就算该文化项目出现了一次。
2.2统计结果分析
《汉语口语》以螺旋式的编排方式,由浅至深,将许多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编排进课文、注释、语句理解、练习,最主要的是后附的补充材料。重要的文化项目分别是中国人的姓名和称谓称呼、寒暄与客套、时间和地点的顺序、做客与待客、送礼与受礼、谦虚与礼让等。这些都属于语言交际项目。对九册教材统计如下:
3.教材的优点及可加强之处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1997)中讨论过如何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编写教材。对于文化项目的编排,他建议在初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编写可以“体现在词汇的文化内涵上,或文化知识的介绍上”;中级阶段,文化因素应该融入结构和功能之中;高级阶段可以以文化内容为主要线索编写教材[3]。通过上面三个表格及对教材各文化项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3.1优点
3.1.1编排合理,形式多样。
《汉语口语》很好地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并根据跨文化交际内容的重要性和使用率,将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编写进教材中,并以各种形式(课文、注释、练习、补充材料)体现教材对学习者掌握该文化项目的不同要求。
初级教材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主要体现在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大部分都是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并附以英文注释。如在称谓、称呼的补充材料中,详细讲解了中国人对陌生人和认识的人的称呼,管年长的女性叫“大姐”“大娘”“大妈”,年老的男子叫“大爷”等;如何在姓前加“小”“老”“小王”“老刘”等。中级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不仅最多,而且很巧妙地编写为各种形式。如中级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慢慢就习惯了》《哪里哪里》等,都是把跨文化交际内容融入课文里,并在课后练习中有所体现。还有许多关于口语知识的补充材料,也是对前面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更深层次的补充说明。高级教材的许多文章都是以跨文化交际内容编写的,如高级教材第一册的第三课《梨可不能分着吃》,全篇讲的都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的一些生活忌讳。如梨不可以两个人分着吃,因为“分梨”跟“亲人分离”中的“分离”同音;有些地方吃鱼时,要把鱼翻个面吃,不能说“翻过来”,要说“划过来”或“正过来”,因为那里的人主要靠渔业生活,渔民最怕翻船等。
3.1.2内容丰富,注重交际。
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由于学习者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以跨文化交际为立足点,注重日常交际,编写的跨文化内容全面、丰富。在统计这套教材中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文化项目涉及社会民族交往、民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南北差异、两性家庭关系等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重要的方面,每个大的项目又有许多小的子项目,体现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语言材料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民族交往,教材中说了送礼、做客、寒暄、谦虚等一些交际内容;风俗习惯方面,教材讲了一些禁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南北差异中,对中国南北方的习俗,南北方人的不同性格、饮食等进行了对比。这些跨文化交际内容不但减少了学习者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满足了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需求,而且许多有趣的内容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3.1.3贴近生活,实践性强。
教材中设计的跨文化交际场景非常真实,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各种与中国人交际的场景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突出跨文化交际知识内容的要求——实践性强。
如初级教材的第十三课和第十九课的课后讨论练习,分别要求学生讨论自己国家和中国,在生日和探病时送的礼物有什么不同,然后有一整篇补充材料说明中国人的送礼和受礼文化。高级教材中第三册的第七课《入乡问俗》说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是拐弯抹角、言在意外,并用很多故事说明这一观点。如中国人喜欢说“没事没事”,其实是“有事”,只是不好意思开口;别人说“不”的时候,不一定是真的“否”,可能是客套性的回答等。
3.2可加强之处
3.2.1可增加中外对比内容。
对比原则是选取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则。跨文化交际是描述两种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之间的不同点,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差异。这种差异通过对比体现得更明显。对比的重点是学习者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因为这是造成交际障碍最重要的因素。
教材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编写侧重于描述中国的文化特点,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稍显不足。比如高级教材中說到,在中国,餐桌的座位应该怎么安排才符合长幼有序的特点。中级教材中说到在中国,请客抢着结账的情况、喝酒时被中国人劝酒灌酒的情况等。都是单方面地描写中国的情况。只有少数课后习题会给学生布置这种跨文化的对比作业,在一些高级课文中也有少量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但还不够。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加入更多的文化对比,如西方的餐桌席位安排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中国的家庭模式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家庭模式的不同等。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过程,而且一些有趣的对比能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凸显教材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3.2.2词汇的跨文化对比缺乏。
增加词汇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主要体现在补充材料和课文中。对于词汇的编写,基本是英文翻译和对词语用法的注释。只有少量词汇在补充材料中有一些中西方词汇深层含义的对比说明。如“红”在中国文化里代表了幸运、财富和喜事,中国人都喜欢红色;在西方人眼里是血的颜色,是革命、动乱的代名词。这些在补充材料中都有一小段说明。
其实像这样的词语,中西方是有不同的深层文化意义的。这些不同的词汇意义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交际误会的一大因素。教材中应该编入更多的、基本的、有明显文化差异的词汇的跨文化比较内容,特别到了中高级,学生更应该掌握这些词汇在跨文化比较下的不同含义。
4.结语
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很多,如何筛选并合理地编排进对外汉语教材中,是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汉语口语》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本套教材有很多优点可以给以后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借鉴:1.文化点编排合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地复现文化内容;形式多样,从课文、注释、练习、补充材料各方面把文化内容融入教材中;2.注重交际,文化点内容丰富,覆盖面大;3.贴近生活,实践性强。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1.在中高级教材中可增加中外文化的对比内容;2.增加词汇的跨文化对比。本文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跨文化内容的分析能为后续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让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的同时习得汉语的交际文化,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2]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