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
2021-06-28张仲利
张仲利
摘 要: 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快速稳定的发展状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不断更新和完善学分管理制度。经过长时间探索与发现,创新和发展了丰富的学分制管理形式。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挖掘教育优势,有效实现高职教师的“教”和高职生的“学”之间的融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的具体内容需要有所改变,更好地和专业教育结合,促进高职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性,推动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学分制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管理思想、管理形式及管理模式等,久而久之,传统管理制度给高职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实行已久,高职院校在学分制方面投入的精力并不少,但是依旧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受传统观念的不利影响,在进行日常学分制管理工作时出现部分偏差,一直无法发挥出真正价值。在教育和管理上更注重理论性,缺少实践性。因此,针对学分制,促进优化和革新,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新途径和新手段。鉴于此,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并围绕学分制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阐述。
一、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由于教学体制僵化,高职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完全依托教学。长此以往,高职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更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一味地在高职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固定知识,难以增加不同知识的储备量。课程安排基本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程的数量很少,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造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之间不平衡。而且高职生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即使拥有相关知识,遇到复杂一些的问题,也难以将知识运用其中,缺乏一隅三反的重要能力。
以往的高职院校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都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专业课程是不变的,高职生由于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效率不同,在相同的课程中很难保持学习一致性,往往已经有高职生完成了课程知识的学习,但是还有部分高职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有效实现分层教学,促进高职生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课堂的实施者是高职教师,高职教师是各种教学模式的使用者,因此,高职教师的运用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当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高职教师需要根据相关要求改变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过程等,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使得高职教师难以明确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和作用。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不愿改变教学形式,导致教学改革进程受到阻碍。同时,部分高职教师对教学改革有心无力,内心支持改革,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
二、实行学分制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每个高职生都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而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不但学习能力有所不同,而且对于不同知识的感兴趣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为了满足不同高职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实现分层教学的最大價值,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的出现为高职生的个人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带来了积极意义和有效作用。其中,优等生可以在正常学习进度的基础上有效学习,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学业,在余下的学习时间里,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对于后进生来说,学分制的应用,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开设一部分基础性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带有一定程度的辅助性质,可以帮助后进生打好基础,牢固记忆基础知识。
学分制的应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革新和优化,其中,对于高职生而言,主要表现为高职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选择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形式,另一方面,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还能够根据实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可以依托学分制,采用多种先进且适合高职生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高职生实现时间上的沟通自由,当高职生遇到难点内容时,可以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引导,网络教学对于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当高职生对其他课程有兴趣时,可以利用选修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学习。
三、学分制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1.调整和更新相应的管理政策
学分制的出现,给传统学校管理制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实行学分制期间,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和更新,促使二者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进步和高职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对于一些可以提前完成相关学业的优等生和难以按时完成相应学业的后进生,可以依托新时期的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对修业年限进行适当调整。无论是提前毕业,还是延后毕业,都要根据具体的毕业时间,按时发放毕业证,毕业证的具体规格及内容应该是一致的。
2.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学分制管理,需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丰富的选修课程。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引进适量的优秀教师,也可以聘请一些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优秀专家学者作为常驻教师。另一方面,对原有教师队伍进行培养,促使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教研活动比赛,针对各个选修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评比,通过最终成绩能够看出高职教师的相关知识掌握水平,看出教师平时的知识积累程度,由此评比出最优秀的教师。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加,高职教师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傍身,时刻保持专业教学的先进性。为了促进高职教师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为高职教师提供多种机会,比如,积极鼓励高职教师去各种专业机构深造,或学校定期开设一些讲座和研讨会,引导高职教师多多参与,这是一场专业知识的盛宴,高职教师在讨论和互动中,碰撞出更多的专业知识火花。与此同时,新时代高职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式教育,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高职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同高职生的主体性,培养高职生以自学为主的方式,促进高职生拓宽知识面。此时,高职教师需要指导高职生学会自学,先明确自学的基本含义,再明确自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最后明确自学的具体要求。
3.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课制度
对于选课制度,高职院校需要全方面、多角度地设计和制定具体的制度内容,并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选课制度的时候,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分年级、分阶段地制定相关内容,并且充分满足高职生的学习需求,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出严格的选课标准。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认识和了解,先规划出具体的必修课程,按照类型进行划分,其中一部分为理论性课程,另一部分为实践性课程。其次进行课程数量的细分,最后对各个课程的学分数进行规划,将必修课的学分数单独设定合格标准。比如,在第一学期,开设“幼儿舞蹈”等课程,在第二时期,开设“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儿童教育学”及“儿童健康学”等课程。在第四学期,可以开设“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及“幼儿社会教育”等课程。其次,针对以往专业课程中的一些专业限选课,可以取消此类限制,纳入选课课程之中,使高职生可以根据真实喜好及学习需求自由选择。比如,可以将“儿童舞蹈创编”“幼儿园管理”及“自然科学基础”等限选课程纳入选修课程之中。最后,对于一些优等生来说,可能会出现选择两个专业学习的情况,两个专业之间可能会有相同的课程内容,为了避免优等生重复学习,高职院校需要考虑这种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方式,促使高职生更好更快地学习相关知识,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4.不断丰富和优化选修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有独特的教育特点和教育目标,选修课程的建设一定要保证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足够的课程数量。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增强现代教育的全面性和先进性,根据国家的教育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高端人才,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因此,选修课程的建立和构成就要围绕这些具体的要求进行,以此促进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和理解能力显著提高。例如,选修课程可以开设“家庭教育学”及“中外幼儿教育史”等,也可以开设一些自然科学类、技能类及综合素质类课程。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培育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基地,因其与社会联系得较为紧密,所以十分注重教育的实效性。良好的学分制管理形式是高职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紧跟时代教育发展脚步,学分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更新已经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高职生学习现状,坚持以学分制管理为中心,不断促进高职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前教育实效性的显著增强及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飞帆.学分制实现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06-111.
[2]李新生.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2014(08):27-28.
[3]陈涛.再探学分制——学分制的形成、发展、问题及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3(09):56-62.
[4]徐兴林.关于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2):41-44.
[5]胡顺义.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1):59-62.
[6]张晓玲.學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96-99.
[7]王昊川.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创新探讨[J].山西青年,2020(13):178+181.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在多元化招生方式下实施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B-114);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学分制在高职院校中的运行机制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GYY2017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