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略疏

2021-06-28徐丽媛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

徐丽媛

摘   要: 本文研究美育的内涵,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德国古典美学时期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四个发展阶段,对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美育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美育   美学   审美鉴赏力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席勒于1795年出版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概念,是西方美学思想史和教育发展史上对美育思想的第一次完整论证。指出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①(116)。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进程

首次提出“美育”概念并进行完整论证的是十八世纪末的席勒,但西方美育思想的源头可回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一)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的源起

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張,强调音乐的“美育”净化作用,认为音乐分刚和柔两种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使审美主体产生不同的美感活动引起性格的变化,使人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促进身心健康”②(30)。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到艺术对人性格和心理的教育作用,提出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柏拉图认为诗歌和音乐在内的艺术可以培养人勇敢和智慧的品质,美育的基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智慧和增强辨识能力,帮助人类拨开现象的迷雾达到永恒与不朽的理念本体。柏拉图美育理想中显示的是一种向本体复归的崇高之美和理性之美,与其生活在重智慧、重个体价值的民主城邦国家雅典相关。对于美育过程,柏拉图认为是由“感性美”至“理性美”再至“美本身”的螺旋式递进过程。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摒弃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坚持科学唯物主义美育观。虽然没有明确地在教育观中提出“美育”概念,且美育思想在教育观中非独立存在,是与德育、体育等融为一体的,但亚里士多德从肯定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出发,明确地把文学、音乐、绘画等列入教育内容,并提出它们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实际上是肯定美育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用,导向理想和谐社会的建立。

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关于美、美学、美育思想的一切描述都与上帝相关,上帝是美的根源和最高形式。受到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中世纪美学思想呈现宗教神秘主义特点,教会对文学艺术的仇视和压制,使中世纪美学和美育思想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取而代之,以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为代表的“经院派”学者,“把美看成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就是最高的美”③(215),看中美的自然事物,鄙视艺术作品。一直到但丁,美学和美育发展停滞的局面才出现转变。但丁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的重要转折和过渡,美育思想具有较强的伦理性,美中融入对善的追求和对人性自由与解放的人本主义追求。

(二)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文艺复兴标志着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开端,到十八世纪这段时期是西方美育实践先行于美育观念的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理论在美育实践中得以发展。

与中世纪基督教会认为文艺是伤风败俗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文艺具有教训、娱乐和感动大众的社会功用,促进人类生活完美。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美与善的关系被突出提出,成为普遍讨论的话题。薄伽丘用近代语言创作了新型作品《十日谈》,达·芬奇、拉斐尔用文艺创作实践推动了人本主义欧洲美学发展。

十七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逐渐衰退,西方文化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运动以笛卡尔和布瓦罗为代表,建筑在法国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美学是理性主义的美学,与哲学紧密相关。笛卡尔对美学和美育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探索阶段,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他在《论音乐》中提到声音的美及音乐对人的感动作用,没有越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窠臼。布瓦罗在《论诗艺》中表现了美的绝对价值和文艺的理性规则,但他看中的美是重技巧轻内容的,是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之一。

与法国新古典主义几乎同时期发展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美育思想,走的是与新古典主义完全不同的路径,建立在否认先天理性观念、强调经验、情感、想象的浪漫主义基础上,以霍布士、洛克、休谟、博克等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把美感和情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对法德两国之后的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法德两国美学思想的发展。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在文艺领域表现为反新古典主义,以卢梭、伏尔泰、狄德罗为代表,其中狄德罗的影响最大。狄德罗认为文艺是理性的,美和真是同一的,美有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文艺和美要能给人带来活力感受和强烈情感冲击,要深入农村生活并反映劳苦大众呼声,提出“美在关系”和“美在情境”说,认识到美的社会性。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美学和美育思想家以鲍姆嘉通、温克尔曼和莱辛为代表。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在1750年出版的《美学》第一卷中首次用“Aesthetica”命名美学,主张美学应成为独立学科,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不但是为美学学科命名的人,而且建立了从诗学发端,包孕绘画和音乐元素在内的一整套美学思想体系”④(58)。他提出以美的方式思维,实现感性认识的完善。温克尔曼是近代欧洲最早对古希腊造型艺术认真研究并热情赞赏的学者,指出希腊艺术杰作的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同时提出美不是只有一种风格,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呈现不同的,对当时的审美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引导人朝深处感受,朝深处思想,扭转了新古典主义时代的那种斤斤计较规则的呆板浮浅的风气”③(300)。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高潮时期的代表,通过《拉奥孔》否定温克尔曼古典艺术静穆的特点,提出人的动作才是艺术的首位,建立了德国美学人文主义思想。

(三)德国古典美学时期与十九世纪: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成熟

德国古典美学时期以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为美育思想的代表。康德主张“知情意”即哲学、伦理和美学三方面达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因此他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认为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感官愉快和刺激,而是一种判断力,这种判断力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或快感。提出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都属于“依存美”,依存于感官吸引力和主体情绪,与欲念有关。康德认为美感具有“普遍可传达性”,是可以传达和共享的,实际上从社会角度为美育的可能性做了阐述。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具有辩证性的,试图通过批判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统一,形成“理想美”,为浪漫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影响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观。但康德的美学观点也存在矛盾性和不彻底性,建立在物品对立的二元论哲学基础上,在审美趣味和天才、自然美与艺术美等方面将对立绝对化。

歌德的美学理论是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来源于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和经验。他认为艺术根据自然又超越自然,艺术作品要能够凸显个性特征,艺术的最高成就是风格。与歌德感性的具体的美学观不同,席勒更强调抽象的理性的美学观。席勒美育思想的系统呈现是1795年出版的《美育书简》,认为人除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外还有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通过艺术和美,调节前两种具有悖论性质的冲动,促进人的完整和谐。席勒是最早提出审美教育的,指出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实现精神上的解放,形成完整的人格,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

黑格尔没有关于美育的专著,但仅《美学》一书中可一窥其美育思想。黑格尔美育思想的核心出发点是“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的勾当,而是把精神从有限世界的内容和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绝对真理显现和寄托于感性现象,总之要展现真理”⑤(335)。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艺术欣赏,发挥净化和教育作用,通过美的感性形象显现真理,“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的目的”⑤(64)。黑格尔指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可见他认为艺术美育的作用大于自然美育。黑格尔对美学和美育的最大贡献是融辩证发展观于其中,把艺术发展同“一般世界情况”相联系,提出艺术与特殊时代、民族相关,提出“情致说”,对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理论有重要影响。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美育思想除德国古典美学大放光彩外,还有俄国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德国以立普斯为代表的“审美的移情说”、意大利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与欣赏相统一”“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等美学流派与学说,丰富了同时期西方美学和美育发展的内涵。

(四)二十世纪:流派繁多的现当代西方美育思想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流派繁多、百家争鸣。前期以精神分析学派、现象学、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西方现代神学、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和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美育思想为主,涉及哲学、神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后期以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哈罗德·布鲁姆、理查德·罗蒂等当代重要思想家的美育思想为主。

西方美学从近代转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的精神分析美学,“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动力和创造活力为中心,显示出一致的追求倾向和共同的思想特征,并成為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前提”⑥(109)。该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突破传统美学理性的框架,主张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中的决定作用,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可以发泄和转移性欲被压抑的痛苦,使人获得缓冲和满足,促进人性升华,达到美育作用,帮助人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实现个体人性美与社会和谐美的平衡统一。同样体现人本主义的美学流派还有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强调“否定性美学”,本雅明考察“韵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演变,哈贝马斯强调“社会交互理论”⑦(119),均批判性地表现出对人类存在价值和人类文化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关注,认为艺术应作为革命和反抗的工具,拯救现代社会逐渐丧失的人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新托马斯主义美学,受中世纪托马斯·阿奎纳神学理论影响,在美学上主张艺术活动和美是上帝给的神秘直觉,宣扬无意识、有神论、直觉主义,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与非理性人本主义美学流派不同的是,二十世纪以卡西尔符号学美学、索绪尔语言学美学、列维-斯特劳斯结构理性美学、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为代表的,借助科学理论或方法研究美学问题的流派。索绪尔语言学的出现,使美学研究将文学艺术创作的关注点从外部研究逐渐转向作品本身内部结构研究。在索绪尔基础上,列维-斯特劳斯进一步强化了形而下的结构理性美学研究思路,具有明显的反主体性倾向,认为“自我并非审美主体,而是作为他者的他者在审美,即超自我”⑧(8)。艺术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感性需求,是对自然和文化的调和。阿恩海姆发展了格式塔心理美学,提出艺术鉴赏者要发挥审美的主观能动性,与艺术创作者共同整合艺术作品,实现对作品的二次建构。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思潮第三种是介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将非理性审美心理与科学审美方法相结合的折中主义美学流派,以桑塔亚自然主义美学“美感”、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经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本质还原”、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解释学经验”为代表。其中,伽达默尔在解释学美学中,将美育立于本体论基础上,提出艺术作品是主体经验过程的一部分,意义存在于主体对作品的自我理解中,即“视界融合”,艺术作品是产生审美教化最主要的途径,为西方传统美育注入开放视角和新的活力。

除了以上三大思潮,哈罗德·布鲁姆将“美育”视为维护文学经典的“审美自主性”方式,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文学教育的核心,通过情感使大众审美由“感觉的美”上升到“感情的美”,使读者获得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理查德·罗蒂的美育和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伦理思想中,赋予审美伦理功能,主张“文学文化”代表的审美原则与伦理原则相互贯通,强调建立一种以个体自我创造与丰富为特征的审美生活⑨(99)。

历经两千多年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西方美育思想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人工智能环境,必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注释:

①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②戚霞.庄子和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比较[D].延吉:延边大学,2007.

③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④刘娟.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⑤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⑥徐良.精神分析美学的崛起与西方美学的现代转折——在尼采和弗洛伊德之间(上)[J].齐鲁艺苑,2020(1).

⑦侯敏.现代新儒家与法兰克福学派:人文美学的主题遥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

⑧王博学.列维-斯特劳斯美学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⑨李立.“文学文化”与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理查德·罗蒂伦理学思想的美学向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

参考文献:

[1]吴海庆.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J].殷都学刊,1997(2):89-93.

[2]魏育龙.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研究[D].兰州:西北師范大学,2006.

[3]李淑云.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美学思想比较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59-60.

[4]岳介先.黑格尔的艺术美育论[J].美与时代,2003(10):4-6.

[5]姜丕之.黑格尔论美与美育[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23-28.

[6]宁妍.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解析《赫索格》的文本构造[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5-321.

[7]苏春生.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思潮概观[J].山西大学学报,1989(4):47-52.

[8]张学文.索绪尔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9]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0]刘京辰.哈罗德·布鲁姆的审美教育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美育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德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20/01/53。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生活美学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