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根据地卫生教育研究(1941—1945)
2021-06-28王丽
王丽
摘 要: 在抗战与革命的环境下,根据地政府广泛动员一切力量,对军民这一主体采取注射疫苗、编印图书等方式推动卫生教育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卫生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面尤为突出,都为稳固根据地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卫生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太行根据地 卫生教育 学校卫生
卫生事业是根据地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界关于太行根据地卫生事业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改造过程,对卫生教育涉及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以1941年—1945年太行根据地卫生教育为考察对象,以军民和学校为研究主体,有助于管窥处于反围剿与相对稳定的交叉时期下,卫生教育在根据地建设中的曲折历程。
一、内外交困下的卫生教育
太行根据地(以下简称太行区),是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创建的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作为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和陕甘宁边区的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在根据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太行区自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开展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工作,为之后新中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太行区的卫生教育是在克服自身不利条件下展开的。从自然环境看,根据地地处山区,气候潮湿阴冷,较同时期其他根据地自然环境恶劣。从当时社会环境看,因自然环境闭塞难通,根据地内民众思想落后,卫生意识淡薄。“在当时整个晋冀鲁豫边区,广大乡村中有一个庞大的巫婆、端公队伍,广大农民患病时将希望寄托于巫婆、巫术。据调查,山西左权县南岐沟村46户有123人害病,用巫神治病的就有74人,求神者占病人的一半以上”[2](27-28)。因此,当时的医疗卫生样态与疾病的频发对根据地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也是根据地开展卫生教育必须应对的现实考验。
从外部环境看,太行区在这一时期整体局势危急。从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就开始对根据地疯狂扫荡。到1942年,太行根据地不仅面积急剧缩小,人口也减少了一大半。紧接着,1943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毁灭性的反复扫荡,妄图摧毁根据地政权。太行区军民在此种形势下积极展开反扫荡与反围剿。在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太行区卫生教育的开展极其艰难,但是在根据地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军民团结互助下,卫生教育仍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二、卫生教育的有序开展
卫生教育在太行革命根據地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军民互动下的卫生教育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从组织到制度上保证了军民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体的卫生教育,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一)军民卫生教育
军民互动下的卫生教育在129师进入太行山后发生了根本变化,129师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持。1940年6月,129师进入整训与整编的最后阶段,在长达6个月的整军阶段中对大批干部进行培养,通过参加包括卫生在内的各级训练班,提高能力和素养。总体来看,129师在历次卫生教育中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战争中,伤寒、副伤寒病对部队威胁很大,部队除设立隔离病房外,每年还注射此类疫苗,多数单位接种率达90%以上。上述措施有效控制了发病率,这也是部队卫生教育通过采取隔离与注射疫苗等方式控制疾病传染率最直接有力的方式。
边区政府于1941年9月1日公布的《晋冀鲁豫边区施政纲领》中提到应建设卫生行政,减少人民疾病死亡。该纲领的出台将卫生建设行政化,从法律上规定了保证根据地军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开展卫生教育。如1941年到1942年间,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在开展卫生教育过程中,组织防疫委员会及工作队,向群众讲解科学的卫生防疫知识,并翻印编写了一批医药通俗书籍、小册子[3](214)。上述工作的陆续开展,推动了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防疫与科普的良性互动及之后相关医学图书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卫生教育中,根据地政府对妇婴这一群体尤为重视。“根据地内产妇不讲卫生的问题十分严重,坐月子‘怕光怕风等情况直接导致许多产妇因此丢掉性命或夭折婴孩。鉴于此,钱信忠组织医护人员大力宣传用新法接生”[4](44)。在普及妇婴卫生常识的过程中,相关图书广泛印行。如1945年6月,河北涉县新华书店出版由张晓非所编《怎样养孩子》一书,该书用画图注字形式宣传胎产育儿卫生常识。妇婴卫生作为太行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借助有效的卫生科普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卫生教育的发展。
(二)学校卫生教育
太行区的中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政治、自然常识等课程,自然常识课程中包含生理卫生常识。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太行区中学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国语、边区建设(各占30%)、算术、自然(各占20%)等4门主课。算术这门课程旨在要求学生树立不守旧、不迷信等初步的科学思想[5](186)。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1942年—1943年太行区的初级中学、师范生理卫生基础课为例,老师讲课理论联系实际较好,课程实用性较强。如讲生理卫生,讲课内容为人的骨骼、消化等各系统的情况[6](266)。太行区学校自然常识课程的设置着力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理卫生常识,对学校卫生教育在太行区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专门化卫生学校的设立,是学校卫生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1941年师卫生部和八路军总部卫生部合并之后,由129师设立的卫生学校成为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卫生学校在“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方针的指导下,将中西医相结合,与太行抗日根据地内的医务人员紧密配合,使根据地度过了一场劫难[3](215)。这是卫生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与根据地医务人员合作之后,对根据地民众开展卫生教育的生动写照。
1944年11月召开的边区文教大会在《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开展卫生教育时,学生与教员应广泛参与其中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可以利用在校学到的生理卫生常识,积极广泛投入卫生教育中。广大小学教员由之前的学科建设者到卫生教育的领导者,在身份转换上突出体现为实现自身及根据地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卫生教育的历史影响
太行根据地卫生教育的内在逻辑性决定了实践过程的有序性和实践效果的深刻性。当然,卫生教育不只是在太行根据地展开,同一时期内,山西各革命根据地都在大力开展卫生教育,这是针对现实问题采取的有利于根据地发展的应对措施,进步性可见一斑。
(一)强化了根据地军民的卫生与防病意识
经过卫生教育的开展,部队开始注重宿营、饮食等各方面。如,1943年10月以后,部队逐步有了漂白粉清洁剂,每个卫生员携带漂白粉一小瓶以备净化水之用[7](252)。与此同时,在与民众结合的卫生教育中,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固有的思想终究难以彻底改变。考虑到卫生教育在民众中实行的效果,边区政府遂决定从日常生活入手改变民众的旧有思想。
根据地政府为了普及卫生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卫生教育。如将卫生教育与当地传统戏剧进行融合,反映出该时期卫生教育的地域性与大众化。在这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的影响下,许多剧团上演了关于讲卫生的戏剧。此外,还选举卫生模范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经过这些教育活动,有些村庄逐步做到了水井上盖,用公共水桶汲水,每家的厕所做到了清洁,街道做到了定期扫除[8](271)。由此可知,根据地民众的卫生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民众卫生和防病意识强化的使然,也是根据地政府在部队和民众中开展卫生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壯大了根据地的革命与科学力量
太行根据地学校在开展卫生教育期间,充实和发展了革命和科学力量。根据地专业化卫生学校、卫生医院的设立,为充实革命与科学力量提供了物质基础。各级卫生培训班培养的大批干部,在紧张的战事中兼顾政治工作和卫生工作,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孕育新生力量。
1945年4月召开的太行区模范文教工作者会议对模范医务工作者进行评比,共评出四名一等模范医务工作者。与会议同时举办的文教展览馆展出的由野战卫生部、太行医院等机构制作的围绕批判封建迷信、宣传妇婴卫生及疾病预防办法等主题的展品,分为社会卫生、妇婴卫生等四个部分,共计133件[2](30)。太行区对模范医务工作者的评选及相关卫生建设展览品的展出,标志着卫生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除在军民和学校中开展卫生教育外,解放战争期间,实业公司的各个工厂都建立了医院等机构,还建立了卫生委员会等组织负责职工的疾病预防和紧急救护工作[9](372-373)。与抗战期间大力开展卫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于太行革命根据地而言,萌发的革命与科学力量对之后根据地政权的稳固作用较为显著。
(三)促进了根据地政治稳定与社会变革
卫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根据地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的稳定。以1943年为例,当时根据地内灾荒和疾病肆虐,经过边区政府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根据地内灾区群众的情绪逐步稳定,社会秩序趋于安定[9](177)。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卫生教育的开展助推了太行革命根据地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在历次卫生教育中,中共总能够将农民动员起来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原因在于“中共与农民之间并非简单的动员与被动员的关系。在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党组织中,中共党员几乎都是农民。因此,他们既是动员工作的主体,又是动员工作的客体。在各种政治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及最终解决,自然更能说明中共在抗战时期取得胜利的复杂性与必然性”[10](23-24)。
社会变革不只包括太行根据地的共产党,由于中共的介入,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抗战时期个人的转变都是太行根据地社会变革进程中的重中之重[11](267,271)。在农村中,村民们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根据地政府的号召,又因学生与教员的共同努力,使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反映了在卫生教育过程中,包括党员干部及普通大众在内的不同群体投射出的在心态、世界观等方面变革的实质。
四、结语
太行根据地的卫生教育,从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形势看,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地卫生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发展生产,开展卫生教育为根据地发展生产和开展卫生工作提供重要保证,民众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卫生教育的发展。毋庸置疑,太行根据地的卫生教育之所以取得成效,是因为太行军民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太行精神,这也是根据地卫生运动蕴含的深刻的时代内涵与命题。从现实层面看,研究卫生教育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1).
[2]李洪河.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展览会[J].军事历史研究,2018(3).
[3]长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编.长治革命老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张基祥,侯俊伟.钱信忠和八路军卫生部在左权[J].党史文汇,2016(2).
[5]郭秀芬.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6]政协长治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长治文史资料——太行抗日亲历记第19辑[M].政协长治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
[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卫生医药志·卫生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太行革命根据地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9]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李秉奎.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1]大卫·古德曼.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M].田酉如,等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防疫与革命:山西革命根据地公共卫生实践与经验研究(1937—1949)”(2020SY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