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021-06-28吴伟平
吴伟平
[摘 要]动手画、剪、拼、转等活动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有趣的正方形”教学中,通过 “问题—思考—分享”的分享式教学过程,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分享式教学;自主课堂;正方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50-03
【课前思考】
一、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提供一些开放型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动手画、剪、拼、转等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创造性思维得到启迪,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1.设计“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彰显自主课堂
听过容易忘记,看过能够记住,做过才能学会。 “动手做”这一解決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使学生从“他人引导”逐步走向“自主需要”。利用“思考”这个抓手,变革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本课设计的“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中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分享式教学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分享理念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解放课堂、解放学生,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分享交流机会。因此,教学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操作后,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在 “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突出体现互动性。
3.让学生积极做好课前准备,使教学向课前开放
(1)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正方形的实物,以及与正方形相关的有趣现象;
(2)让学生准备正方形硬纸板、剪刀、细铁丝、火柴棒等。
【课堂实录】
一、联系生活,寻找正方形
师(出示正方形硬纸板):像这样的图形叫正方形,谁还记得正方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1: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正方形可以对折,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
……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它们的表面是正方形?
(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情况)
……
师:大家十分善于观察和发现。在正方形中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教师提出了看似平淡的两个问题,一方面带领学生复习了正方形的一些重要特征,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观察思考,巧画正方形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0厘米,请根据你掌握的正方形知识,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生1: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80厘米,也就是8分米)
生2: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平方分米)
师:请想想办法,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或者拼一拼,分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一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
师:大家分出了正方形的面积的一半,小组合作,想一想、剪一剪,剪好后摆在课桌上,再请小组代表用投影仪展示。
生1:
生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3:
师:连接正方形的各边中点,把它四个角上的三角形剪去,剩下的就是所求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4:2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教学直观几何,就得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方式,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图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上述教学片段是分享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展示分享中,学生依据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追问、即时评价,作为倾听者、参与者、激励者的教师成为学生展示分享的好助手。】
师:根据刚刚剪正方形的方法,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能否折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方形?(投影展示,如图5)
师: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有类似于这道题的情况?
师:如果我们把刚刚折的正方形硬纸板改成木板放在桌子上,那么它不就是一个折叠的方桌了吗?这种方桌常见吗?
师:为什么这种方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呢?在实际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折叠式桌子?它有什么好处?
师:把方的部分设计成圆的,不仅能扩大面积,而且美观大方。
【设计意图: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变换角度,旋转正方形
师(拿着刚才的正方形硬纸板):我们以前学习了对称,这个正方形的对称轴在哪里?拿出硬纸板,在上面画一画。
师:想象一下,如果旋转这个正方形,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1:我感觉旋转的轨迹会形成圆柱。(如图6-1)
生2:如果换个方向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再把铁丝插入后旋转,转出来的好像纺锤一样。(如图6-2)
师:不知大家是否发现,由于经常开关门,教室门口的地上有一道深深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呢?能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
师(出示两幅图,略):选一选,地上的痕迹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想得到一个更大的圓,你有什么好办法?
师:这个正方形还可以怎样转?试试看,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变换角度旋转正方形的活动很新颖,也很有趣,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更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动手动脑,智摆正方形
师:如果要摆一个小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摆两个呢?
生1:摆一个要用4根小棒,摆两个要用8根小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如果连着摆,只要7根小棒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2展示:
师(出示用12根小棒摆成的一个图形):数数其中有几个正方形?(5个)
师:请你拿掉2根小棒,使它剩下3个正方形,想想该拿掉哪两根?
师:如果拿掉2根小棒,使它剩下2个正方形,又该拿掉哪两根?
【设计意图:“智摆正方形”的游戏能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智慧,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得学生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开拓思维,实践再创新
师:本节课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正方形,也发现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勇于创新,不断发现新问题。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它以“正方形”为课题展开讨论研究,学生通过动手画、剪、拼、转等活动方式,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有效性和实践性。
一、开放性
1.教学内容开放,面向学生生活实际
“开放性”的教学贴近鲜活的生活,教学内容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为背景,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解释教室门在地面产生弧形痕迹的问题,圆形折叠桌问题以及小棒拼摆正方形的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丰富生动。
2.教学过程开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中两次分出正方形面积的一半的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的思维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因为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所以才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有效性
教师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转一转”“摆一摆”的教学活动,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动手又动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注重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再展示、交流、分享想法。这样的分享式教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本节课教师创设的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引发他们的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
三、实践性
本课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按要求旋转正方形,解释教室门在地面产生弧形痕迹的问题,圆形折叠桌问题等,真正体现了数学实践活动的精神。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