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06-28柯为灿王立新
柯为灿 王立新
高血压脑出血者多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救治难度大等特点,为神经外科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很多患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害怕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导致漏服、错服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稳定,时高时低,极容易出现高血压脑出血。如果治疗延误,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就算存活下来,遗留神经功能后遗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少,生命体征平稳,可以考虑应用止血药物治疗,但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者临床多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出血量大,病情急,多采取积极的手术干预方式。传统开颅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可有效清除血肿,但创伤较大、恢复较慢,且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整体治疗效果不佳[2]。微创钻孔引流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因其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影响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降低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3]《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者;(2)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3)进行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等。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相关疾病,无法配合;(2)合并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且需要长时间服药治疗;(3)存在言语障碍,沟通不畅;(4)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等。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72.42±4.23)岁;体质指数21~26 kg/m2,平均(22.65±0.45)kg/m2;病灶部位:基底节区15例,脑叶8例,脑室7例;出血量为27~80 ml,平均(57.42±12.53)ml。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1~79岁,平均(74.52±4.28)岁;体质指数 22~27 kg/m2,平均(22.68±0.62)kg/m2;病灶部位:基底节区14例,脑叶9例,脑室7例;出血量为26~81 ml,平均(57.56±12.62)ml。上述资料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颅术治疗,术前需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并进行颅脑CT扫描,对病灶位置进行确认并做好标记;在血肿附近处行直切口,长4~5 cm,撑开切口后进行钻孔,扩大骨窗大小约3.0 cm,将硬脑膜呈星状切开,借助显微镜处理大脑皮层切口,大小1~2 cm,到达指定血肿处,使用可吸收器械有意识地缓慢将约70%的血肿吸出;不过分追求完全吸出血肿块,妥善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止血妥当后留置引流管并另戳孔引出固定好,并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观察组给予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前行颅脑CT扫描,在体表确定好穿刺部位、方向及深度后并做好相关标记;局麻生效后,使用合适的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以患者血肿病灶为中心,垂直穿过颅骨、硬膜至到达血肿区,吸出血肿;血肿体积≤50 ml的区域用单针处理;并使用双针穿刺清除血肿体积>50 ml的区域;使用2 000 U/100 ml尿激酶反复清洗病灶区域至清亮色,放置引流管并闭合1~3 h,经颅脑CT诊断血肿清除率在90%以上,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通过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1)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可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2)术前、术后3 d的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分,满分42分,其中分数越低代表神经损害越轻;格拉斯哥昏迷(GCS),满分15分,最低分为3分,评价肢体运动综合功能,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预后越差;纳维亚卒中量表(BI),满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越好。(3)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手术前后抽取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手术情况、神经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s)
?
2.2 神经功能对比
术前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的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
2.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s)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hs-CRP(mg/L)PCT(ng/L)TNF-α(μg/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n=30) 22.42±9.93 15.28±4.08* 4.89±1.14 1.92±0.58* 62.12±4.48 50.82±3.46*观察组(n=30) 21.15±10.62 10.45±2.16* 4.85±1.36 1.20±0.27* 62.35±4.65 40.83±3.22*t值 0.478 5.731 0.123 6.164 0.195 11.577 P值 0.634 <0.001 0.902 <0.001 0.846 <0.001
3 讨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突发意识不清,伴有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喷射性呕吐等相关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昏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家庭生活[4-5]。临床上多采用例如传统开颅术等手术积极治疗,其治疗结果优于保守治疗,但手术本身是有创伤性的,伴随手术风险较大,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基础病较多,术后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等。因此治疗上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6]。
而微创钻孔引流术采用硅胶管作引流管,其可降低引流管对脑组织和脑周围血管的损伤,且对患者术后翻身活动影响较小,术后复查颅脑CT扫描不会受术区引流管的影响,图像不存在伪影,便于后期诊断,它对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具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保护肾脏,有利于纠正机体电解质的紊乱,对患者的意识形态的快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7-8]。本研究结果比较推断,观察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微创钻孔引流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手术情况,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微创钻孔引流术属于微创手术,其具有创口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可显著改善手术情况及患者的预后[9]。NIHSS评分和BI评分都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常用评分,可直观地反映出患者的神经缺损及恢复程度;GCS评分用于评价患者的肢体综合功能,间接体现了患者支配运动的神经恢复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提示微创钻孔引流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究其原因可能与微创钻孔引流术可通过保护肾脏,调节患者体内的电解质水平,促进患者的意识形态恢复,进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10]。血清hs-CRP、PCT、TNF-α均属于炎性因子,其中hs-CRP、TNF-α可增加血管内皮的通透性,诱导其他炎性因子的表达;血清PCT是由大量的单核细胞分泌而来,以上三者与患者机体内的炎症反应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机体内存在异常表达的情况[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创钻孔引流术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微创钻孔引流术可有效清除血肿,且小的创口引起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小,故炎症表达水平降低,抑制了炎症反应[12]。
综上,微创钻孔引流术可显著恢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简化手术方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创伤,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从而明显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