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抗凝血酶Ⅲ联合纤维蛋白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预后的价值
2021-06-28龚尚红刘山陈爱萍赵磊刘林
龚尚红 刘山 陈爱萍 赵磊 刘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目前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及死亡率高等特点[1]。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ACS发病率及患病人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目前临床治疗ACS患者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极易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3],但如何准确预测上述预后情况仍未达成共识[4]。有研究证实,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作用机制与MACE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血清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正符合上述机制[5-6]。因此本研究拟分析血清AT-Ⅲ联合FIB水平预测ACS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MACE等预后情况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入院行PCI的117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依据文献[7]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ACS;(2)均为首次发病且顺利完成PCI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排除标准:(1)合并脑卒中、急慢性心力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2)合并有各脏器及系统恶性肿瘤疾病;(3)PCI术后随访资料不完善。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43~72岁,平均(57.2±10.7)岁;病因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本研究方案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PCI术后均随访1年,以医院门诊定期复诊、电话询问为随访形式,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有支架内血栓形成分为A组(无支架内血栓形成,n=105例)和B组(有支架内血栓形成,n=12例),根据是否有MACE分为C组(无MACE,n=93例)和B组(有MACE,n=24例)。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PCI前1 d、PCI后第1天和第3天时空腹状态肘部静脉血液5 ml,3 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吸取上层血清置-80 ℃冰箱内待检,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活性水平(试剂盒购自法国DIAGNOSTICA STAGO公司),采用双缩脲法检测血清FIB表达水平(试剂盒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由本院实验室技术人员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ACS患者血清AT-Ⅲ、FIB表达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相关性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AT-Ⅲ、FIB表达水平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B组不同时间血清AT-Ⅲ、FIB水平比较
A组PCI前1 d、PCI后第1天和第3天血清AT-Ⅲ活性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而血清FIB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 A组、B组不同时间血清AT-Ⅲ、FIB水平比较 (±s)
组别 AT-Ⅲ(%)FIB(g/L)PCI前1 d PCI后第1天 PCI后第3天 PCI前1 d PCI后第1天 PCI后第3天A 组(n=105) 90.03±7.98 91.16±7.04 94.16±6.52 3.21±0.98 3.02±0.81 2.60±0.65 B 组(n=12) 85.37±7.12 86.21±6.50 87.32±6.07 4.09±1.07 3.74±0.96 3.54±0.83 t值 2.128 2.665 3.693 2.098 2.704 3.576 P值 0.035 0.017 <0.001 0.038 0.015 <0.001
2.2 C组、D组不同时间血清AT-Ⅲ、FIB水平比较
C组PCI前1 d、PCI后第1天和第3天血清AT-Ⅲ活性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而血清FIB水平均明显低于D组(P<0.05),见表2。
表2 C组、D组不同时间血清AT-Ⅲ、FIB水平比较 (±s)
表2 C组、D组不同时间血清AT-Ⅲ、FIB水平比较 (±s)
组别 AT-Ⅲ(%)FIB(g/L)PCI前1 d PCI后第1天 PCI后第3天 PCI前1 d PCI后第1天 PCI后第3天C 组(n=93) 89.72±7.34 90.73±6.64 93.37±6.25 3.32±0.92 3.11±0.74 2.93±0.60 D 组(n=24) 85.85±6.81 86.57±6.03 87.79±5.58 3.98±1.01 3.84±0.90 3.74±0.75 t值 2.083 2.362 3.312 2.647 2.896 3.682 P值 0.039 0.028 <0.001 0.018 0.007 <0.001
2.3 相关性
采用Spearman法分析ACS患者血清AT-Ⅲ、FIB表达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PCI前1 d、PCI后第1天和第3天血清AT-Ⅲ活性水平与支架内血栓形成(r=-0.542、-0.598、-0.685,P<0.05)、MACE(-0.610、-0.583、-0.622,P<0.05)呈负相关,而PCI前1 d、PCI后第1天和第3天血清FIB表达水平与支架 内 血 栓 形 成(r=0.551、0.627、0.706,P<0.05)、MACE(r=0.574、0.676、0.722,P<0.05)呈正相关。
2.4 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价值
采用ROC曲线分析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单一指标检测,见表3及图1。
表3 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价值
图1 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ROC曲线
2.5 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MACE的价值
采用ROC曲线分析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MACE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预测MACE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单一指标检测,见表4及图2。
表4 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MACE的价值
图2 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MACE的ROC曲线
3 讨论
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出现异常破裂或受到侵袭后,进而使得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组织形成,最终导致心脏血液供给总量不足、心肌细胞坏死及心脏生理功能严重损伤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8]。虽然PCI治疗ACS患者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但支架内血栓形成及MACE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状况的重要因素[9]。本研究显示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0.3%(12/117),MACE发生率为20.5%(24/117),与文献[10]报道相符,提示支架内血栓形成及MACE是影响ACS患者PCI疗效的重要因素。故准确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及MACE有助于采取积极防治措施,进而改善ACS患者PCI术后的预后情况。
正常状况下,人体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如机体呈高凝异常状态时,血管内血栓组织形成的概率显著性升高[11]。而AT-Ⅲ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抗凝物质,其不但可有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功能,而且还可抑制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功能,最终起到抗凝的功能作用,其作用约占整个抗凝系统的70%~80%[12]。研究表明,AT-Ⅲ活性功能降低与ACS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或血管内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活性功能明显降低可能预示出现冠状动脉急性事件[13]。本研究显示有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ACS患者不同时间血清AT-Ⅲ活性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ACS患者,提示血清AT-Ⅲ活性水平在预测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FIB是构成冠状动脉内红色血栓组织的主要成分,在凝血酶作用下可转变成为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纤维蛋白。FIB大量沉积在血管壁上,同时使得血液处于高凝异常状态,最终促进血管内血栓及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的形成[14]。较多研究证实,血清FIB表达水平升高是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均存在密切的联系[15-16]。本研究显示,有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ACS患者不同时间血清FIB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ACS患者,提示血清FIB表达水平在预测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Spearman法分析ACS患者血清AT-Ⅲ、FIB表达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水平与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相关性系数(r值)大于PCI前1 d和PCI后第1天。因此本研究选择PCI后第3天血清AT-Ⅲ、FIB单一及联合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MACE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两者联合预测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单一指标检测。由此可知,血清AT-Ⅲ联合FIB水平在预测ACS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MACE等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本研究还属于单中心研究项目,尚需扩大样本量,同时还需分析两者联合检测是否在不同类型ACS患者具有相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