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1-06-28张美
张美
糖尿病是高发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会导致人体出现慢性血液葡萄糖升高的症状。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新增的此类疾病患者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危害[1-2]。糖尿病包括不同类型,超过九成的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由于这种疾病的糖尿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医师通常会要求患者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对其饮食进行管理,最后通过抗凝、降糖药物予以治疗,但此类疾病是无法根治的[3-4]。不过最近临床研究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对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较好的临床疗效[4]。本院在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时间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5-6]。鉴于此,本文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凝血功能、代谢状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临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临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2)无沟通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不良并发症;(2)合并肝肾功能异常;(3)相关药物过敏。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44~80岁,平均(61.35±4.19)岁;病程1~18年,平均(9.45±1.54)年。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44例。西医治疗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4~78岁,平均(61.62±4.16)岁;病程1~17年,平均(9.63±1.59)年。中西医结合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27±4.23)岁;病程1~18年,平均(9.41±1.51)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西医治疗组 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商: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180),1片/次,2次/d。
1.2.2 中西医结合组 在西医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治疗,中药组成为:太子参20 g,知母、茯苓、制何首乌、有瓜石斛、枸杞子、玉竹及生地黄各15 g。水煎后,给予患者口服1剂/d,2次/d。
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后观察比较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代谢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及临床综合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正常,相关体征消失;有效:患者临床指标恢复超过40%,临床相关体征部分消失;无效:尚未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治疗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PTT高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Fg水平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时间 PT(s) APTT(s) Fg(g/L) TT(s)中西医结合组(n=44) 治疗前 10.24±0.28 21.86±1.26 5.15±0.78 13.45±1.74治疗4周后 10.94±0.51 23.14±1.55 4.56±0.66 13.66±1.81治疗8周后 11.96±0.44 25.94±1.51 3.44±0.64 13.89±2.14西医治疗组(n=44) 治疗前 10.25±0.29 21.95±1.19 5.16±0.79 13.49±1.77治疗4周后 10.51±0.35 22.55±1.33 4.81±0.67 13.59±1.97治疗8周后 10.86±0.37 23.15±1.42 4.61±0.81 13.66±2.04两组治疗前比较t值 0.165 0.344 0.060 0.107两组治疗前比较P值 0.870 0.732 0.953 0.915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t值 4.611 1.916 1.763 0.174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P值 0.000 0.062 0.085 0.863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t值 12.692 8.928 7.518 0.516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P值 0.000 0.000 0.000 0.608
2.2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状态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代谢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代谢状态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西医结合组各项代谢状态指标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状态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状态指标比较 (±s)
组别 时间 FPG(mmol/L) 2 h PG(mmol/L) HbA1c(%)中西医结合组(n=44) 治疗前 9.36±0.88 13.11±1.26 10.52±1.22治疗4周后 7.11±0.59 10.54±1.55 8.54±1.44治疗8周后 6.13±0.42 8.31±0.66 7.22±0.86西医治疗组(n=44) 治疗前 9.37±0.89 13.14±1.28 10.47±1.18治疗4周后 8.51±0.45 11.54±1.54 9.11±1.05治疗8周后 7.09±0.55 9.81±0.78 8.91±0.99两组治疗前比较t值 0.053 0.111 0.391两组治疗前比较P值 0.958 0.912 0.698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t值 12.515 3.036 2.122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P值 0.000 0.004 0.040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t值 9.202 9.738 8.548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P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西医结合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mPa·s,(±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mPa·s,(±s)]
组别 时间 全血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中西医结合组(n=44) 治疗前 12.35±1.54 2.87±0.41 5.79±1.23治疗4周后 8.65±1.33 1.86±0.55 4.51±1.04治疗8周后 7.64±1.22 1.12±0.21 3.25±0.88西医治疗组(n=44) 治疗前 12.41±1.51 2.91±0.42 5.82±1.24治疗4周后 10.32±1.48 2.54±0.56 5.14±1.31治疗8周后 9.88±1.41 1.99±0.23 4.61±1.05两组治疗前比较t值 0.308 0.452 0.114两组治疗前比较P值 0.760 0.653 0.910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t值 5.500 5.747 2.498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P值 0.000 0.000 0.016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t值 7.969 18.529 6.585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P值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西医治疗组的77.27%(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临床诊治领域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临床经验得到了积累和丰富。按照中医学理论:2型糖尿病被划归至“消渴”范畴[8]。它的病因较为复杂,一般是因饮食不节、劳倦、情志失调及外感邪毒导致的。中医理论认为:气虚导致精微物质无法生化,进而引起血糖含量的提高;或随着小便排出,导致阴精亏虚;阴虚而生内热,继而耗气伤阴。由此在恶性循环中,最终引发该疾病。所以,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原则是益气、养阴[9]。
本院在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的同时,采用中医汤药联合治疗。中医方中太子参能够起到补气益气、养阴生津的作用,玉竹的作用为滋阴、生津止渴,生地黄的作用为清热、凉血、生津,有瓜石斛清热、止咳功效,制何首乌能够发挥活血利水、清热、滋养健脾的作用,枸杞子的作用为补气益肾,知母的作用为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茯苓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功效[10-11]。采用中医联合西医治疗的方法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临床整体疗效。
最新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导致机体血液状态出现异常,进而引发了血管的病变,这种疾病会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为疾病的预防和病情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2-13]。PT和APTT能够反映出机体的凝血功能状况,二者的数值越高,出现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可能性越低,这或许是因为在疾病持续进展的过程中,血管内膜损害更为严重,人体纤溶活性提高,凝血活性增强,导致PT和APTT值降低。Fg是人体内的凝血因子,在止血、血栓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侵入到内膜中产生纤维蛋白和降解产物,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进而促进2型糖尿病血管的病变[14-15]。戴益斌等[16-17]在研究中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更加黏滞、局部部位血小板含量更高,红细胞变形功能受损,血液流变学异常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存在紧密的关联。当患上2型糖尿病后,高血压导致红细胞变形出现异常,血流阻力、血液黏度均因此而提高,无法充分进行氧交换,血氧运输受阻,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8]。
从本文研究数据结果分析: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治疗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PTT高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Fg水平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另外一方面,治疗后4、8周,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西医结合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同时,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的77.27%。这不仅充分证实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患者凝血功能、代谢状态的改善效果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调节优势,同时相关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类似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9-20]。
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代谢状态,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有效调节,提升临床综合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