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烫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1-06-28王紫琴陈海燕章芬王志坚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症候偏瘫上肢

王紫琴 陈海燕 章芬 王志坚

中风偏瘫主要诱发原因为脑内静脉及脑内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及面肌、舌肌、肢体运动障碍等,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甚至会导致其丧失自理能力,因此,予以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很大的必要性[1-2]。中医烫熨疗法及穴位贴敷疗法在中风偏瘫等病症治疗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可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促进经脉通畅,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改善[3]。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风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分组的方式对比分析患者应用中医烫熨疗法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对促进其上肢功能康复所发挥的作用,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风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有中风史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等偏瘫症状;(2)符合文献[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等相关诊断标准;(3)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晰。排除标准:(1)合并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病症;(2)短暂性脑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3)合并脑疝或者大面积脑梗死;(4)有精神障碍史;(5)有类风湿或者骨折等可能对肢体运动造成影响的疾病。通过系统随机化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每组35例。中医治疗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6~87岁,平均(56.87±5.23)岁;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20例;脑出血14例,脑梗死21例。常规治疗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4~89岁,平均(55.34±5.17)岁;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9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22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与其家属知晓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改善脑代谢及脑循环、营养支持以抗凝等治疗,由专业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肌力及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外展、内收、屈伸及伸展等运动,15 min/次,自肢体被动运动过渡至主动运动,待患者肌力得到改善后逐渐进行日常生活技能锻炼。

中医治疗组联合应用中医烫熨疗法及穴位贴敷治疗。中医烫熨疗法:中药包方剂成分包括艾叶、菊花、细矿石及绿茶等,通过微波炉对中药包进行加热,为避免患者烫伤,应确保中药包温度低于30 ℃,外覆毛巾并置于患者肢体疼痛部位实施烫熨治疗,确保热度适宜,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皮肤症状并询问患者感受,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烫熨治疗时间为30 min/次,1次/d,持续烫熨12周。穴位贴敷治疗:组方包括肉桂60 g,黄芪200 g,锁阳300 g,川牛膝300 g,茯苓500 g,川芎200 g,干姜60 g,太子参200 g,龟板300 g,麦冬300 g,怀山药300 g,白术500 g,将上述药材研成粉末后以麻油调制,取患者患侧穴位,上肢取穴外关、曲池、肩髃、合谷、手三里及臂臑,下肢取穴三阴交、足三里、环跳、太冲、丰隆、梁丘等,将药物调成膏状后涂抹于上述穴位,以膏药或纱布覆盖并采用胶布进行固定,贴敷时间为6~8 h/次,1次/d,持续贴敷1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参考文献[4]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患者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及半身不遂等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无症状:0分;症状轻微:2分;症状较为严重:4分;症状严重:6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及半身不遂等中医症候积分。(2)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上肢及下肢总评分分别为66、34分,恢复越好则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及半身不遂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中医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分,(±s)]

?

表1(续)

2.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中医治疗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明显较常规治疗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对比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对比 [分,(±s)]

组别 上肢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中医治疗组(n=35) 23.41±4.53 45.36±4.50 14.238 <0.05 13.07±4.11 29.45±4.20 9.397 <0.05常规治疗组(n=35) 23.39±4.62 37.12±4.39 10.212 <0.05 13.15±3.98 24.11±4.17 5.685 <0.05 t值 0.564 3.207 0.625 3.219 P 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偏瘫与痰络瘀阻、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等存在关联,临床应以通络化瘀及调和阴阳等为治疗原则[5]。中医烫熨疗法中,中药包方剂成分包括艾叶、菊花、细矿石及绿茶等,其中,艾叶具有止痒燥湿、散寒温中的功效,菊花能够解毒清热、明目平肝疏风散热,绿茶不但能够杀菌消炎,还可延缓衰老,预防癌症[6]。该治疗方式通过高能量烫熨方法对患处进行烫熨可取得通经活络、祛瘀止痛及祛风、除湿、行气等功效。

本次研究中,穴位贴敷治疗中膏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及极强的渗透性,能够对机体生理功能发挥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并能够使神经兴奋性获得降低,促进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加快血液流通,可取得消炎、解痉、镇痛等功效,同时还能够使患者机体免疫力获得显著增强[7-8]。肉桂活血温经、止痛散寒、补肾温阳,黄芪消肿利水、固脱敛汗、益气固表,锁阳可补肾平肝、通便润肠,可强化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川牛膝健骨强筋、祛瘀活血、通经逐瘀、通利关节,茯苓安神宁心、止泻健脾、渗水利湿,川芎止痛祛风、行气活血,干姜可通脉回阳、散寒温中,太子参健脾益气,龟板止崩固经、补心养血、强骨益肾、潜阳滋阴,麦冬通便润肠、除烦清心、生津益胃、润燥清肺,怀山药养阴益气,益胃健脾,白术补脾健、安神镇静。诸药联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将穴位治疗及药物治疗有机结合,可使两者协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可提高临床疗效。其中,贴敷肩髃、曲池、外关等穴位能够取得化痰理气、通络疏经等功效,对治疗上肢不遂及肩臂挛痛等病症均可取得确切效果;贴敷合谷及臂臑可活络通经、止痛镇静,对治疗中风口噤、口眼歪斜等病症均可取得确切疗效;贴敷太冲、丰隆、梁丘等穴位能够祛湿健脾、填精益肾;贴敷三阴交及足三里能够发挥祛邪扶正、益气补中的作用[9-10]。联合应用中医烫熨疗法及穴位贴敷可祛邪扶正、调和阴阳、温通气血,有助于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使肢体肌力得到显著增强,借助热力刺激能够使药物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可进一步增强临床用药效果[11-12]。

此次研究中,治疗后中医治疗组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及半身不遂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及上下肢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中医烫熨疗法及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可取得止痛散寒、通脉温经及活血行气等效果,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为中风偏瘫患者提供中医烫熨疗法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对于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及肢体功能改善均可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患者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症候偏瘫上肢
更正说明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