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催生催二胎,你究竟烦的是什么
2021-06-28李松蔚
口 李松蔚
每到新年,一些年轻人就开始发愁,如何应付长辈的“关心”。
网上对于催婚催生的吐槽,年年层出不穷,可见有大量年轻人深受其苦。只要20 多岁了还没有稳定对象,父母的话题就绕不开谈恋爱;恋爱了,又开始催结婚;结完婚,就问什么时候生娃;生一个娃还不够,还要把二胎提上日程……仿佛在长辈眼中,终身大事是一件一件“催”出来的。很多年轻人,欢欢喜喜回家,却为这些和父母聊到不欢而散。
成年人有选择的自由。想遵循自己的心意安排未来的人生,这是毋庸置疑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本没有那么复杂——年轻人不爱听长辈的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听。长辈有催婚催生的权利,你也有权利把催促的声音当耳旁风。
但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不爱听就不听”只是一句正确而无用的空话。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总在提这个问题:“你自己怎么看?”别人说什么是别人的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很早就发现年轻人有这样的矛盾:又抵触那些声音,又控制不住地为那些声音牵肠挂肚。这让我忍不住猜想,他们心里也有矛盾。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为什么长辈们老说这些不中听的话”,这不过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渠道。
没有人催,烦恼会小一点吗?未必。
我有一个来访者叫小米,每到过年,都因为生不生孩子的话题跟父母大吵,身心俱疲。过完年在咨询室里听小米抱怨父母,差不多是我们每年的惯例。直到2020 年春节,事情发生变化。因为疫情,她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和父母通电话的主题只剩下对疫情的恐惧,再没有精力谈及生育。有趣的是,过完年之后,小米在咨询中主动提出,想要好好谈一谈关于生孩子的顾虑。
“你确定想谈这个?”我有点意外。
“对啊,怎么了?”
我说:“你和父母年年都因此吵架,我以为你不想碰这个话题。”
小米叹气:“但我也会老啊。”
你看,她自己也会烦恼。他们夫妻不打算做丁克,是计划要孩子的,但是工作、收支、时间精力、户口、孩子未来的教育……没解决的问题太多了。这些烦恼跟父母一谈就是:“你们回老家!孩子交给我们带就好。”
“就是忍不住冲他们发火,”小米苦笑,“他们每句都不现实。”
小米和父母之间的分歧很有意思。双方制造出了本不该存在的冲突:小米明明有同样的烦恼,却在父母提出这个压力的时候,表现出激烈的对抗。
这让我想起对小学生的观察。他们每天一大早被父母叫起床,都是一肚子怨气:“催催催!你们就知道催!”看上去只想让父母闭嘴,好让自己睡到日上三竿。但他不会真这么做。如果有一天父母忘了提醒他,起晚了,孩子哇哇直哭:“你们为什么不早叫我!”
他知道起床重要,但也会对叫醒他的人发火。
成年人也是一样,那些催婚催生催买房催自立的声音,就等于在催他们早起。没人催,小米就不知道吗?知道要面对现实,只是扛不起现实的压力。这种内在纠结常常外化为关系中的冲突:谁敢催促,那就是撞在了枪口上,怒火就会对他们倾泻而出,仿佛压力都因为对方的催促才产生。
其实我们知道,压力一点都不会因为“没人催”而消失。如果小米真下定决心,一辈子不结婚或者不要孩子,事情反倒简单了,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问题在于还不知道,至少没有明确打算过。烦恼的源头不在别人,而在于时间,在于不确定性:我都没想好要做什么,时间却在一年年地流逝。
烦恼在本质上,永远是个人的: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过好这一生。与他人无关,这是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但问题又太大,自己解决不了。像小米一样,又想要孩子,又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这样的问题哪里存在万全的解决之道?没着没落的时候,家人走上前,念着催婚催生的魔咒。招人烦,同时也发出了一种邀请——你可以把个人的困惑转移给家庭关系的冲突。
催的人树着一个靶子,被催的人盯着这个靶子,关注点就不再是“如何安排未来的人生”,而变成“如何应付家人对你的干涉”,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发火:“你们烦不烦啊!就知道催!”
有时候我觉得,这样吵一吵闹一闹,反倒是家庭存在的意义——全家人在一起用这种方式应对压力、消解压力,转移焦点,制造次要矛盾,搁置主要矛盾。虽然生气的滋味不好受,但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策略。
不过我也会劝那些父母,假如催得太多,导致两代人频繁爆发争吵,何必扮演那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不如索性什么都不说。就像小米,父母一点也不催了,女儿反倒开始不安。
对于年轻人来说,该交代的问题迟早要有一个交代,这一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催婚催生的声音可以吵,可以屏蔽,但是回到自己心里,“我想过怎样的一生?”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可以吵的,只能自己一个人思考。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答案,也就不必再在乎他人的声音。
但是寻找答案的路途,注定辛苦。相比于和父母吵闹,自己去面对问题无疑是更大的挑战,也更需要勇气。所以要帮助那些受困于父母催婚催生,每年仍在争吵的“小米”们,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下定决心要走一条更难的路,你就告诉父母:“请你们接下来不要再催我了,这是我的人生,我打算自己思考怎么办。你们一催,我反而把焦点转移到你们身上。你们让我专心思考一年,我会在年底告诉你们我的决定。”没人催,你就要担起更大的责任。
但如果你还没有下定决心,或许再让父母催几年,吵几年,反倒是更轻松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