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养老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上海和浙江乌镇三地为例
2021-06-27朱晓芬李志红
■ 朱晓芬 李志红
1.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北京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
0 引言
老年人口增速加快使得家庭需承担的养老压力增大,现有的家庭养老无法继续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公立养老单位也不足以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一床难求、服务效率不高、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等难题。一般而言,私立养老机构收取的服务费用较高,大部分家庭没有经济能力承担此项养老消费支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1.9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老年抚养比为19.7%。[1]国内网民数2021年6月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2]可见我国网民规模较为庞大。智慧化养老既能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及增加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又可以为老年群体创造安养舒适的晚年生活。
国外较早开始进行智慧养老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医疗健康、安全检测、文化娱乐等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Farmer 等提出运用互联网和其他联网信息资源可以改善偏远地区护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3]通过构建智能家庭养老系统,Sintonen 等认为养老服务商可以加强生活照料和安全监护等方面的服务内容。[4]Robert等探讨老年群体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医疗保健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提出应建立产品使用者与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5]作为新生产业,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角度研究智慧养老。基于智慧养老含义的角度,李彩宁等认为智慧养老是由多主体协同构成的一种养老服务体系。[6]潘峰等提出“互联网+”养老发展的新思路,依托构建智能化家庭养老来推动基层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7]基于智慧养老产业的角度,封铁英等综合分析智慧养老平台和旅居养老服务商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应发挥纵向整合智慧化旅居养老产业链的作用。[8]以企业链、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以及空间链等维度为视角,廖喜生等探究智慧养老产业链的发展路径。[9]基于智慧养老模式的角度,于潇等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层次发布,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广大智能设备圈是实现智慧养老的关键。[10]左美云通过阐述智慧养老概念,阐述智慧养老模式的优势、机遇与挑战。[11]
国内外智慧养老的现有研究主要有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实践研究主要围绕智慧养老的运营方式和技术方式,理论研究则注重智慧养老的模式和概念,对不同地区智慧养老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比较研究较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鼓励市场引导智慧养老产业实现健康发展,各地区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模式的实践和试点,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效果显著,例如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因此,选取北京、上海和浙江乌镇3 地,对比分析国内典型地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及其特点,发现国内智慧养老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从而为我国智慧养老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内智慧养老模式现状
1.1 智慧养老概念和特征
智慧养老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12]智慧养老以消解时空界限的方式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其概念随着时间在逐渐演进,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智慧养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政府、机构和老年人等整合在一起,从而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优质、低成本的养老服务。[13]
智慧养老具有智能性、精准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第一,智能性。智慧养老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老年生活,智能养老设备依托互联网技术,借助电子设备远程监督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依据实时监控,检测老年人的各项健康指标和地理位置,进一步对老年人进行安全监护。第二,精准性。智慧养老采用的媒介是互联网新兴技术,利用技术打造智能终端或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化。智慧养老不仅是将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养老服务进行简单集合,更是将养老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适老化和多元化方向去转型。第三,高效性。智慧养老服务侧重于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网络化治理的运用以及资源共享,其从技术、内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养老服务进行革新。
1.2 国内智慧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改变了养老服务的要素组建,因而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划分标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养老模式,实现精准养老。[14]通过拆分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和参与方式,发现服务需求方需要发挥主动性,主动发出购买服务指令,而该过程顺利完成依靠的媒介是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将购买服务指令再传递给对应的服务供给方。老年群体是养老服务的需求方,服务中介是一个综合信息交汇平台,社会组织、医院、养老服务商等服务实体是养老服务供给者。
智慧养老模式由智能养老设备、线上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线下养老服务商等要素构成,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作为连接点,养老服务商作为实体,共同组成完整的服务产业链。依据养老服务参与者和参与方式的不同,将智慧养老划分为4 种模式,分别为需求-中介-供给(Demander-Mediator-Provider, DMP)模式、供方对需方(Provider to Demander, P to D)模式、需方对供方(De‐mander to Provider,D to P)模式和线上到线下或线下到线上(Online to Offline or Offline to Online,O to O)模式。
P to D 模式描述的是需求方与供给方交互的关系。DMP 模式指的是从服务需求方到媒介再到供给方。O to O 模式表示线上线下信息转换。D to P 模式也是养老服务商和服务需求方相互交流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服务需求方为主动方,其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发送购买指令,经过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确认后,养老服务商再向服务需求方提供相应服务。与其他3种智慧养老模式相比,D to P 养老模式是现有私立养老机构广泛运用的模式,目前采用这种智慧养老模式的地区较少。北京、上海和浙江乌镇3地智慧养老模式采用的正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另外三种模式。这3种智慧养老模式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浙江乌镇3 地有实践应用。下文将具体说明这3种模式以及在北京、上海和浙江乌镇的实践情况。
2 三地智慧养老模式的比较
2.1 北京P to D养老服务模式
智慧养老服务的P to D (Provider to Demander)模式是供需双方互动的一种模式,养老服务供给方是施动者,其需要主动向养老服务需求方散发养老服务信息,养老服务供给方已经提前整理、收集和分析了服务需求方的相关信息。比如借助网络传感器终端设备监测到老年人异常情况,通常情况下合作的医院会主动派遣附近医护人员前往查看,以便进行医疗救援。
图1 智慧养老服务的P to D模式
图2 北京通e个人App的P to D模式
北京市为老年居民打造了一个集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和支付方式为一体的本地支付平台,老年群体购买养老服务也更快捷和便利。北京通养老助残卡针对的是具有北京市户籍的60 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或已在北京行政区域内办理《北京市居住证》的60 岁及以上的外埠老年居民,由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和北京农商银行联合制作,其整合了政策性津贴发放、社会优待、市政交通一卡通和金融借记账户等功能。[15]
“北京通e”个人App 是我国第一个老年居民个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是综合应用平台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社区服务协会负责筛查和选择平台需购买哪些服务项目,并接受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为市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和可信的居家养老服务,“北京通e”个人App 与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相对应,将老年人的政府补贴和养老服务融合在一张支付卡上,老年人可以直接使用政府补贴购买养老服务。
2.2 上海DMP养老服务模式
在智慧养老服务的DMP (Demander-Mediator-Pro‐vider)模式中,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信息传递媒介,首先将获取的养老服务需求方购买服务指令整理分类,随后再将购买服务指令传递给相应范围内的养老服务供给方,最后养老服务供给方向养老服务购买方提供与之对应的养老服务。DMP 养老模式在一些城市被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海市徐汇区的平安保服务。
上海徐汇区平安保综合信息平台于2015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社区内老年居民可以直接拨打热线电话或前往辖区内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获取讯息和服务。依托平安保综合信息平台,居民委员会、志愿者、合作商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客户进行生活服务。平安保平台的电子大屏为一张实时监控地图,不同颜色的亮点分别代表商家、发布需求的居民、配备了智能穿戴设备的老人。平台以本地生活圈划分服务区域,合理调配服务资源;系统依据就近分配的原则,将每一个服务区域的服务项目与相对应的商家进行网格划分,保证在第一时间响应区域内用户的服务需求,合作单位再进行统一的物流管理和上门配送服务。此外,工作人员的服务过程将被其随身携带的平台配发的智能终端全程跟踪、定位。
2.3 浙江乌镇O to O养老服务模式
智慧养老服务的O to O(Online to Offline or Offline to Online)模式是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商交互的一种服务模式,转换形式可以是从线上平台到线下服务商或者是从线下服务商到线上平台,运用媒介或中介完成线上线下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也是智慧养老模式的常用模式之一,中介平台建设是智慧化养老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
图3 智慧养老服务的DMP模式
图4 上海市平安保DMP模式
图5 智慧养老服务的O to O模式
乌镇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发展为乌镇智慧养老“2+2”新模式,“2+2”意为Online 2(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远程医疗诊疗服务平台)“+”Offline 2(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健康管理软件、智能居家设备以及能监测终端等设备对老年人进行实时跟踪,并将过程记录到其健康档案中。
乌镇智慧养老线上平台——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主要是利用阿里云服务器、社交软件(如微信)、APP等对家中老人进行远程管控。例如,老人在外遇到突发情形可以迅速按动装置,服务终端的工作人员可根据GPS 找到老人;远程照护设备通过设定固定时间,预防老人遇到意外情况而错过急救;老人佩戴的健康照护设备实时传输其日常的健康生活指标到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中,方便子女了解家中老人健康状况。乌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是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技术将全国千家医院整合为一体并引入上万名专家,将优质医疗资源合为一体,实现了远程医疗诊治和资源共享。
图6 乌镇O to O模式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专业化综合养老中心是乌镇智慧养老线下平台之一。社区综合养老中心为老年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卡,生活服务卡里记录老年居民的使用服务类别和健康状况。除了为老人提供日常监测之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养生医疗类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则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代办预约、健康检查、健康宣讲等服务,也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防治、远程诊疗、护理疗养等医疗服务。现在乌镇已形成以一级中心为核心、7个二级站点为延展的线下养老服务体系。
2.4 三地智慧养老模式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2.4.1 三地智慧养老模式的特点
P to D 养老服务模式的主动性较强,在这一模式中养老服务供给方需要发挥主动性,提前主动了解服务需求方需要哪些养老服务项目,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而且也能逐渐形成对本区域内养老服务的整体服务。然而,若服务供给方主动性较弱,比如政府、养老企业等,则会出现供需不对称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服务供给者会主动提供服务,但是服务需求者若是主动性不强,也会出现供需不对接的情况。
DMP 养老服务模式的适应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适用群体更多。这一模式尤其适用于高龄独居老年人,解决了老年居民搬运较重货物的担忧。该模式对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有较高的要求,平台必须能容纳足够的流量,以及保证人力供给充足。平台建设需要考虑需求量爆满以及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率地做好信息沟通传递和安排服务供给工作,而且对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也是平台建设要求之一。
O to O 养老服务模式的灵活性较高,作为线上线下转换的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发送、信息传递、信息反馈等一系列信息交互过程,还可以根据现实需求增改服务机制,从而改进整体服务系统的运行。在该模式下设备终端与互联网可以进行无缝对接,也可以和其他模式结合,智慧养老服务也会更加便捷高效。
2.4.2 智慧养老模式的问题分析
智慧养老的兴起表明我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智慧养老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导致政策推行的局限性;行业发展缺乏制度规范性。现阶段,智慧养老政策还缺乏详细规定和划分适用群体范围,而智慧养老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目标群体界限模糊的局限。行业发展缺乏制度性规定,智慧养老市场还没有形成规范性和体系。此外,智慧养老产业涉足的领域较为广泛,但产业发展方向混乱,行业内也并未形成完善且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第二,养老服务形式呈现单一化的特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仍然占主体地位,这也直接造成智慧养老产业缺乏活力。市场化程度较低也导致养老产业的相关企业容易对政府产生过度依赖,自身驱动力不足,企业难以稳定持续发展。市场比较注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智慧化程度,明显忽视经济实力较弱或发展缓慢地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养老市场结构失衡。
第三,智慧化养老的技术开发仍需加强,使用便捷性有待提高。现阶段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无法充分且有效地进行数据的获取、整合、分析、处理以及共享。智能养老产品设计也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同时,养老服务的发展进程往往快于信息技术开发与设备应用,服务产品的供给赶不上服务需求的变化,因此供需矛盾是智慧养老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缺乏有效供给,养老服务的购买需求仍然有较大缺口。可见,智慧养老服务的技术开发以及推广应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引入线上服务平台是养老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不同智慧养老模式都依托于已有的社区服务中心或照料中心,线上平台收集和整合信息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服务。现阶段我国智慧养老仍处于发展阶段,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新的问题。政策针对性不足、养老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技术支撑有待加强等问题,进一步导致智慧养老服务短缺化、低效化和碎片化的供给困境。需要从政策支撑、行业规范、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切实出发,整合和优化养老资源,建立统一的行业制度和规范,加大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逐渐形成健康稳定发展的智慧养老体系。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而是政府、企业和家庭等整合形成的多元体系建设,从供需对接、服务链连接、人才建设、技术水平及应用等方面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是未来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养老的产品模式、运营模式和技术融资的共生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的适用性和广泛性发展。
3.2 完善智慧养老模式的对策
三地智慧养老模式均形成了三方联动的服务模式,协同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发挥作用,为实现智慧养老提供重要支撑。然而,国内市场出现的智慧养老产品的功能相对较分散、集成度不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在养老领域深度应用不足。改善国内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3.1.1 加强顶层设计和规范行业制度
遵循因地施策的原则,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政策、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补贴、优惠税收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政策,完善顶层设计为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撑。同时,建立和维护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准则,完善产业准入门槛,优化行业规范,细化行业标准和监督智慧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情况。政府应当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作用,整合养老服务商、医院和家庭等社会资源,为养老产业注入资本和活力;大力提倡养老企业优化、细化服务项目,加强资源整合与服务调度能力。
3.1.2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利用连锁运营或联盟运营的方式进行养老服务供给。按照不同区域特点综合使用多种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同一个养老服务企业负责运营一定区域内的多家综合养老中心,逐渐形成社区综合养老中心的连锁化和片区化运营。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积极提升智慧养老平台与养老企业的契合度,实现智慧养老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问题治理适应智慧养老的发展要求,扩大公众参与度,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1.3 优化行业人才和提高技术支撑
优化智慧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建设和提高行业技术支持。加大专业人才建设的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行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智慧养老产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强化养老产品的智慧化设计,加强平台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扩大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方面的智能化运用,促进智慧养老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养老服务企业,既要注重养老科技产品的研发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环等产品,还应当发挥养老服务的反馈机制,才能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养老需求不断变化,养老服务商更要坚持技术创新,优化养老平台的系统建设,增加服务产品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基于高端科技的适老智慧产品设计以及高度集成的养老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