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养殖中腐蹄病致病原及诊断

2021-06-27欧鲁木加甫

畜牧兽医科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病理变化诊断

摘要:腐蹄病是羊养殖中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患病羊主要会出现蹄间腐烂及趾间腐烂的情况,趾间皮肤出现水肿的症状,影响羊的行走和采食,降低羊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随着规模化羊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腐蹄病在羊养殖中出现的概率显著提高。羊腐蹄病主要是由于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等病原感染所导致。该文介绍羊腐蹄病的致病原、疾病症状表现及常见的诊断措施,旨在为腐蹄病的科学防治及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腐蹄病;坏死杆菌;病理变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1.033

Pathogen and Diagnosis of Foot rot Disease in Sheep Breeding

Abstract:Foot rot is a common foot disease in sheep farming.The infected sheep mainly suffer from foot rot and toe rot,and the skin between toes appears edema,which affects the walking and feeding,reduces performance and health of sheep and goat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heep breeding industry,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foot rot disease in sheep breeding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Foot rot of sheep is mainly caused by necrotizing bacteria and bacteroides nodularis.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ausative agent,symptom and diagnosis of foot rot disease in sheep breeding,in order to provide help for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oot rot diseas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heep breeding industry.

Keywords:foot rot disease,necrotic bacilli,pathological changes,diagnosis

引言

規模化羊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羊养殖中的疾病问题逐渐凸显,腐蹄病是羊养殖中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是由于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感染所导致,感染患病后将影响羊的行走,进而降低羊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制约羊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健康发展。羊腐蹄病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随后在世界各地羊养殖中出现疾病报道,我国羊养殖产业中腐蹄病感染率80%~90%,患病羊和携带病原的羊为主要的疾病传染源,羊养殖的全年均会出现这种疾病,尤其是夏季和秋季高发。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羊腐蹄病的诊断措施越来越多样化,还有新型的PCR技术诊断,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诊断及荧光原位杂交探针诊断等,对于羊腐蹄病的准确诊断带来诸多帮助。

1 羊腐蹄病致病原

1.1 坏死杆菌

坏死杆菌是羊养殖中引起腐蹄病出现的主要病原微生物,通常坏死杆菌会和节瘤拟杆菌协同导致羊腐蹄病出现。坏死杆菌分为2个亚型,其中Fnn亚种是导致动物出现腐蹄病的主要病原,感染后会导致动物机体中出现大量白细胞毒素和溶血素,另一种Fnf亚种不会直接导致动物出现腐蹄病。坏死杆菌分为3种基因型,分别为A型、B型和AB型,其中A型为Fnn亚种,是导致羊出现腐蹄病的主要病原菌,B型为Fnf亚种,是一种人源型的病原微生物,其中AB型的生物学特点介于A型和B型2种之间。A型感染后所导致机体白细胞毒素和溶血素较多,这可能也是导致A型为主要腐蹄病致病菌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坏死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多种多样,对于各类细胞均有较强的毒力效果,白细胞毒素主要导致中性粒细胞、肝细胞、瘤胃上皮细胞等出现病变,所生成的血小板凝集素导致细胞蛋白破损,溶血素导致机体中红细胞溶解,坏死毒素导致上皮细胞出现损伤病变[1]。

1.2 节瘤拟杆菌

节瘤拟杆菌也是导致羊出现腐蹄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节瘤拟杆菌属于拟杆菌科,这种病原菌包含多种血清型,在不同的羊养殖地区所导致患病的节瘤拟杆菌血清型有所不同,同时同一个患病的羊群中可能存在多个节瘤拟杆菌血清型。节瘤拟杆菌导致羊患病主要是由于病原菌表面的胞外蛋白酶及纤毛物质,节瘤拟杆菌所具备的毒力水平与其所分泌的溶解酶活性水平显著相关,具有较强毒力水平的节瘤拟杆菌血清型通常可分泌活性较强的蛋白溶解酶,这些酶入侵羊蹄部的蛋白组织,导致组织病变。节瘤拟杆菌主要羊的蹄部进行感染,感染后分泌弹性蛋白,所具备的毒力水平越高,分泌蛋白的含量就越高。分泌的蛋白软化患病动物的蹄部角质,导致炎症疾病的出现,进而引起蹄部组织表层和基层受损,使得坏死杆菌的入侵更为便利。对于节瘤拟杆菌的血清型分类主要是依据纤毛蛋白的类型,节瘤拟杆菌纤毛蛋白的研究较多[2]。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实际羊养殖生产中,腐蹄病感染的潜伏期1~3 d,羊在出现感染到发病的前期阶段会出现行走困难的情况,通常呈现为跛行,患病羊的后肢趾间隙及蹄冠部位出现病变,按压患病羊的蹄部会出现明显的痛疼反应,同时蹄部出现发热、肿胀的症状。患病羊会出现长时间卧地不起的情况,对患病羊的蹄部进行检查可以发现其蹄部关节弯曲的情况,蹄趾部位的皮肤出现肿大充血的情况,患病情况严重的会导致蹄部关节出现炎症反应并脱落的情况。患病羊通常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通常温度可以达到40~41 ℃。腐蹄病患病羊还会出现精神状态萎靡、采食量下降、体重迅速下降、生产性能显著降低的情况,患病羊出现出现全身症状疾病后会导致羊的死亡。

2.2 病理变化

羊腐蹄病患病羊蹄趾间隙的表面皮肤会出现黏液物质,黏液呈现为灰白色,在出现疾病感染的3~4 d后,羊蹄部被毛开始出现脱落,感染患病后的8~9 d,病变部位开始逐渐蔓延,患病羊蹄部的匣内壁底层出现囊肿的情况,导致羊蹄部组织的蹄角层和真皮层出现分离的情况,患病情况严重的羊蹄部内外侧病变,蹄部的角层质地变薄,且容易脱落。腐蹄病患病初期的蹄部组织病变主要集中在软组织和真皮层,同时蹄部的局部组织也会出现病变坏死的情况,部分患病羊蹄部会出现肉芽增生的情况,增生组织表面出现钙化的状况。解剖病死羊发现不仅其蹄部组织出现了显著的病变,而且患病羊内脏组织器官也会出现病变的情况,通常呈现为蔓延性和转移性的坏死灶,以肺脏器官上最为显著,坏死灶出现的数量和大小不一,呈现为坚硬的原型,对坏死部位切面观察发现,出现灰黄色的结节、切面干燥的情況[3]。

3 实验室诊断

羊腐蹄病的实验室诊断措施主要包括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式。其中病原分离鉴定需要将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进行分离培养,2种病原菌的培养条件较为苛刻,分离纯化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厌氧的环境中分离培养。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的培养基主要选用哥伦比亚血平板和卵黄培养基等。分离纯化后的坏死杆菌使用革兰氏染色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为长丝状,颜色呈现为红色,菌体的长度100~300μm,宽度0.5~1.75μm,对其进行传代培养后,菌体的长度不断缩短,最终呈现为杆状[4]。

血清学诊断是羊腐蹄病诊断中广泛应用的检测方式,其具有敏感度高,检测迅速、准确的优势特点。免疫检测试验中发现,坏死杆菌生成的白细胞介素重组蛋白可以有效介导动物机体中生成高水平的抗体,ELISA诊断患病动物机体中的抗原水平也可获得准确的诊断效果。分子生物学诊断是新技术,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斑点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的检测准确性高,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羊养殖中早期腐蹄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4 结束语

羊养殖中腐蹄病的出现显著降低羊的机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影响羊的行走和采食。应掌握羊腐蹄病的致病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对疾病进行及时的诊断,做好相关的防治措施,可降低羊腐蹄病的感染率,促进羊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东华,孙东波,武瑞,等.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作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前景[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3):137-139.

[2] 李楠,许利军,刘金镯,等.涿州市奶牛腐蹄病与矿物元素的关系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7,49(10):103-105.

[3] 廖党金,谢晶,赵兴元,等.奶牛源坏死梭杆菌制剂预防绵羊腐蹄病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5,35(6):45-46.

[4] 苏国富,木乃尔什,徐文福,等.凉山半细毛羊腐蹄病调查研究与防治[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4(S1):345-346.

作者简介:欧鲁木加甫(1975-),女,新疆和静人,大专,主要从事兽医及防疫工作。

猜你喜欢

病理变化诊断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一例鸡群疑似窒息死亡的报道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羊球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