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危险” 安全“作业”

2021-06-26袁辉

现代职业安全 2021年6期
关键词:矿井危险作业

本刊记者 袁辉|文

编者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会涉及很多“高危作业”,这些“高危作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在实践中,虽然各个企业所涉及的“高危作业”并不相同,但通常都会将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为了探讨企业应如何做好针对自身“高危作业”的安全管理,确保“高危作业”安全,本刊分别采访了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化肥一部QHSE管理经理张贤贵、四川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绿水洞煤矿安全副总工程师文志祥、北排集团第三管网分公司安全总监徐院锋。

张贤贵:关键在于管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记者:对于您或您单位涉及的领域,您认为哪些作业可以界定为“高危作业”?

张贤贵:一方面,GB 30871—201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将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吊装作业、盲板抽堵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列为高危作业,这对于化学品生产单位应该属于“通用”判定标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有部分单位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完善调整对于“高危作业”的界定,比如将深潜水作业、设备检维修作业等界定为“高危作业”。

对于“高危作业”,我个人认为,受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高处作业、大型吊装作业这四类作业相对来说更“高危”,尤其是有两类以上同时开展时,比如高处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的高处动火作业等,则更是“高危”中的“高危”。

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化肥一部QHSE管理经理张贤贵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几项作业更“高危”,甚至是“高危”中的“高危”,那您认为,做好这些“高危作业”安全管理的重点主要有哪些?

张贤贵:我认为,高危作业安全管理的重点主要包括5方面,即作业环境安全、作业人员技能熟练、监护人员认真负责、作业工具合适合格、应急措施考虑齐全。

记者:结合您的工作实际,您认为企业在开展“高危作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会面临哪些现实困难?

张贤贵:第一,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高。安全管理是一个既综合又专业的岗位,不仅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标准,也需要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干好这个岗位。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却将安全管理岗位作为一个安置人员的岗位,致使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难以达到要求。

第二,防护工具和应急设施难以满足要求。目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或因低价中标制度,在实践中不配、少配、低配或者配发不合格防护用品和应急设施。甚至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这些物资可有可无。

第三,监护人员不够专业。要做好安全监护这个角色,除需了解作业内容外,还需掌握所在作业区域、具有相关安全防护常识、熟练掌握各类应急设施装备使用方法等等。但目前一些企业对于监护人的选择却过于“随意”,导致监护人员往往难以达到岗位需求。

记者:您认为,企业应如何克服、解决这些困难?

张贤贵: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方面,企业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往往对企业的安全具有决定性、引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明确要求必须持证上岗的高危作业,则必须确保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

当然,相应的资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随着科技发展,企业通过应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往往能降低高危作业风险。

记者:您能否针对某项“高危作业”,为企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张贤贵:以受限空间作业为例,关键是做好人员选择、隔离通风、环境检测、作业监护与应急等关键步骤。第一,要优先选择身体健康、年龄适中、身手敏捷、心理素质好的人员。第二,要认识到隔离是该作业的安全管控要点,通过绝对隔离,以解决外界因素带来的意外风险。第三,要将空间采样分析合格作为安全作业的首要条件。只有合格的作业环境才能保证作业安全顺利进行。第四,对于作业监护与应急而言,要重点注意监护作业、应急处置相关处理程序。尤其要认识到,所谓“黄金三分钟”对受限空间作业的事故救援至关重要。

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及VR、AR等相关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您认为,这些技术对于企业“高危作业”安全管理会产生哪些影响?企业又应如何在开展“高危作业”安全管理时利用好这些技术?

张贤贵:我认为,高危作业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危作业的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管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都只是安全管理的一种辅助技术,最终能否把安全管理好还是取决于安全管理人员,只有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得到本质提升后,才能真正让这些辅助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

文志祥:全方位入手,确保高危作业安全

记者:对于您或您单位涉及的领域,您认为哪些作业可以界定为“高危作业”?

文志祥:我所在的四川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绿水洞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复杂、急倾斜煤层开采矿井。由于特殊的作业环境,个人认为,相关的很多作业实际上,都可以界定为“高危作业”,例如,采煤机司机割煤作业、急倾斜工作面移架推溜工进行移架推溜作业、掘进机司机掘进作业、掘进作业碛头架料支护作业以及相关的多种提升、钻孔、维修、爆破等等,甚至包括部分区域的检查,如进行区域瓦斯巡回检查等。

四川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绿水洞煤矿安全副总工程师文志祥

记者:请您结合单位实际,谈一谈做好“高危作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或者难点主要有哪些?

文志祥:对于我矿来说,做好“高危作业”安全管理的难点主要有4方面:一是煤矿作业空间狭小,光线不好,视野不开阔。二是职工安全素质普遍不高,且年龄偏大,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新管理理念较为困难。三是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招工难,大专院校学生很多不愿进入高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矿井作业,企业人才储备不足,发展困难。四是矿井开采年限长,开采深度进一步增加,矿井的治灾难度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防突和防治水方面的管理。

我认为,我矿“高危作业”安全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一是加强瓦斯治理;二是加强探放水的管理;三是加强矿井的机械化、自动化管理;四是加强矿井防突、防灭火的管理;五是加强矿井吨煤成本的监管;六是加强矿井提升运输的监管;七是加强矿井技术性人才的培训。

记者:您刚才提到,绿水洞煤矿在“高危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作业空间狭小、职工安全素质普遍不高、人才储备不足、矿井的治灾难度等难点。那请您介绍一下,绿水洞煤矿是如何克服、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

文志祥:简单来说,包括6方面:一是加强矿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提升矿井的抗灾、治灾能力。二是加强矿井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打造尖端型技术型人才队伍。三是加强矿井灾害治理的技术管理,从设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法律法规、新兴技术、科技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入手,提升矿井的灾害治理水平。四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规范职工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广大职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五是通过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和运输系统,减少通风设施和通风线路和皮带运输设备等,因为设备越多、通风系统越复杂,安全监管的难度就会越大,矿井风险也会越高。六是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明确“一切安全监管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上进行”“违背安全的行为一律严肃进行追查处理”等要求。

记者:各项工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您认为,想要做好“高危作业”安全管理,还应做好哪些配套工作?

文志祥:第一,企业应以标准化为基础、职工行为规范为抓手、以制度落实和科学设计为导向、以规程措施落实为依据相辅相成强化现场安全管理,进而促进高危作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二,企业应通过严格落实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全方位辨识安全风险,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有效,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提升。

第三,企业可通过推行清单制安全监督管理,在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同时,制定清单制安全行为规范操作模式,全面梳理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确保不留盲区。

徐院锋:以“安全红线”为核心,结合新技术探索新手段

记者:对于您或您单位涉及的领域,您认为哪些作业可以界定为“高危作业”?

徐院锋:我认为可以参考GB 30871—201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将高危作业的界定为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八大类作业。

记者:根据您的工作实际,您认为企业在开展“高危作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徐院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但大致可归纳为4方面:一是作业审批事项未真正审核,审批流于形式;二是作业前危害辨识与控制措施无针对性;三是作业过程中未按标准实施作业;四是未实现对作业过程中实时动态监管。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实践中容易出现的4类问题。那您认为,企业应如何克服、解决这些问题?

徐院锋:一是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企业在制度设计上要明确审批流程,结合实际实行分级审批。在审批内容上要明确审核人职责,真正发挥作业前许可作用。

北排集团第三管网分公司安全总监徐院锋

二是突出重点人员风险管控能力。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对高危作业现场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做好高危作业涉及人员各类专项技能培训的同时,企业应针对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开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方法和现场应急处置等风险管控能力的培训。

三是建立员工更易掌握的培训体系。本着把传统操作规程变得更易掌握、更易获取的原则,企业应以图文并茂形式制作各类高危作业各种作业角色的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标准,以视频形式录制“以作业步骤为主线,以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为内容”的标准化作业视频,来规范员工作业。

四是运用新技术开展实时动态监管。企业应积极转变传统“以人盯人”的监管模式,积极运用AI技术对重点作业中重点违章行为实时动态监管。

记者:请您从实践角度,以某项“高危作业”为例,介绍一些实践经验?

徐院锋:我所在公司属于城市运营保障类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任务量大、作业地点分散、作业时间特殊(夜间作业多)、作业强度大。针对这些特点,我公司不断创新管理,先后设立了15条“安全红线”,建立了事故警告墙机制,并探索了VR和AI新技术应用等。

首先,以安全红线为核心,健全有限空间制度体系。针对有限空间的高风险特征,我公司从制度标准出发,以系统思维建立健全了以“安全红线”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所谓“安全红线”,即我公司通过全面梳理“违反即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后果”的情况,制定出的安全标准。不仅根据实际情况将“安全红线”前移,而且还将相关内容具体化,并明确规定,凡是触犯15条“安全红线”的行为,公司都会按照“零容忍”原则,视同为事故进行处理,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责任。

其次,建立分级安全监管体系,创新“隐患警告墙”,促进自主排查治理。结合实际,我公司形成了经理每月至少带队夜查一次,安全部每周至少夜查一次,生产运行部每周查施工质量时必须查安全,调度班对每个下井作业实施视频远程监控,各班班长与兼职安全员每周至少夜查一次的分级监管体系。同时,针对检查出的隐患,也会采取区别处理,并创新设立了“隐患警告墙”机制。具体来说,对于首次发现的隐患,会纳入“隐患警告墙”,并及时发布给大家,以便举一反三对照排查;对再次发现的隐患(违反警告墙),将纳入相应考核。如果自主发现隐患,且经安全部认定后,可获得一定积分,作为正向激励的依据。总体来说,“隐患警告墙”机制有力地规范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同时鼓励“自主发现免于考核”,很好地促进各部门、各班组对隐患的自主排查治理。

最后,探索VR和AI新技术应用。我公司在常规培训基础上,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运用上级单位自主研发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虚拟现实(VR)培训系统,对班组长、现场负责人和下井人员,就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能开展了沉浸式培训,切实加强了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还在传统监管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人脸识别和AI等新技术,逐步构建智能作业环境监管、智能作业行为监管、智能身体状况监管、电子化气体检测记录等作业现场实时动态监管体系。安

猜你喜欢

矿井危险作业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喝水也会有危险
作业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拥挤的危险(三)
临时主要通风机在基建矿井中的研究与应用
话“危险”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