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2021-06-26符美玲苏飞月赵庆华陈登菊肖明朝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院文化患者

——符美玲 苏飞月 赵庆华 陈登菊 杨 巧 张 伟 肖明朝

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是医疗保健质量的基石[1]。高新技术、高风险与疾病复杂性的共存,使患者安全问题隐于医疗服务各环节,全球患者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2]。

患者安全文化是医疗机构为实现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员工共同态度、信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3]。患者安全文化的构建可有效改进患者安全[4],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且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5]。艾德希恩三层次文化模型理论将文化由外至内分为3层[6]:(1)行为准则层(物质形态层)。包括布局、环境、着装等企业文化外显方面;(2)价值观和原则层。即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3)基本假设层。它是文化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和价值观。

自2008年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致力于患者安全文化建设,以患者安全不良事件为切入点,以艾德希恩三层次文化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意识、促进行动,构建多元患者安全文化体系,并以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建设为基础,向患者家属、家庭、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社会延伸,促进全民健康。

1 实践做法

该院将艾德希恩三层次文化理论与患者安全文化相结合,将保障患者安全作为医疗护理工作的根本,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培养意识”“促进行动”“构建医院患者安全文化”,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最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信息共享、持续改进”的多元患者安全文化。

1.1 构建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从医学教育入手,通过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抓早、抓小、抓全”培训,结合继续教育、毕业后教育、在校教育三阶段,构建医务人员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1.1.1 “抓早” 即严抓新进人员患者安全教育。每年7月-9月医院对新进人员(包括新入职医师、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开展系统化、主题式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教学主题包括患者安全概论及目标、用药安全、手术与输血安全、设备安全、患者安全案例学习等,并纳入岗前核心考核科目。

1.1.2 “抓小” 即以院校教育为着力点,将患者安全前移至学校。成功申报并开设了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层次“患者安全”课程,涵盖30多个医学专业,培养了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逐步向义务教育渗透,如向高中毕业生宣讲预防艾滋病知识,向小学生宣讲安全用药知识等。

1.1.3 “抓全” 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线上教学等模式,将“患者安全”课堂连接到该院各医联体医院或区县合作医院,强化基层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意识。

1.2 医护患共同参与

1.2.1 建立不良事件上报机制 以不良事件为切入点,建立非惩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及改进制度。(1)2009年,医院建立不良事件上报信息系统,对压疮、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及护理隐患进行上报,管理部门及时反馈并分析整改。该系统具有严格保密、注重时效、非惩罚性等特点;(2)医院对不安全事件(安全隐患)识别者及不良事件上报者进行奖励,鼓励医务人员从错误中学习,促进诊疗环节和流程改进;(3)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定期对不良事件上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从系统层面找原因,提出干预和预防策略;(4)护理部将护理不良事件等患者安全类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制定年度全院及各科室安全目标基线值,为临床目标管理工作提供依据[7];(5)通过专题讲座培训、全院医师大会、护士大会、行政例会等形式,推进患者安全目标和医疗核心制度落实。

1.2.2 促进患者积极参与 医生、护士是患者安全的核心,而患者是医疗行为的主体[8]。在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应强化患者安全基础知识,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患者安全。医院及临床科室均建立医患交流平台,及时倾听患者意见并接受患者监督。通过出入院宣教、出院后随访、医患沙龙、患者俱乐部等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患者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增长其疾病及健康管理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以科室为单位建立“医患微信平台”及“医患QQ群”,实现24 h全天候医患互动[6]。

1.3 多层面多途径传播患者安全文化

1.3.1 全人群传播 2008年,医院建立患者安全学习研究团队——“患者安全研讨小组”。小组从“患者安全”概念入手,通过音频视频、案例教育,让组员了解并重视患者安全;引入国际领先患者安全理念、工具、方法、案例实践等,每月召开l次读书报告,并结合临床实际谈体会、提建议;深入剖析临床不良事件案例,或以临床关注和需求调查为主题,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解决方案。患者安全研讨小组现已成为全员广泛参与的专业研究小组,包括医师、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等。

1.3.2 广区域传播 医院成立了临床药学慢病管理小组,为患者提供出院后延伸关怀。团队从三级医院走向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并通过药师与社区医生合作,指导患者用药安全;此外医院康复团队从医院走入家庭、社区,指导患者家属及社区人员参与患者照顾,开展出院后康复指导、教育、随访,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1.3.3 多领域传播 第一,文化交流。通过会议交流、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开展患者安全文化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国内及国际患者安全学术,就患者安全实践经验及研究发表演讲,促进患者安全文化广泛交流。医院患者安全研究团队创办了国内首个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患者安全”公众号,广泛传播国内外患者安全研究成果和患者安全文化进展。截至2019年6月,该公众号已发表文章425期,关注量达21 000人。第二,制度建设。医院患者安全团队参与国家相关文件、制度起草,以及患者安全相关行业或团体标准的制定。第三,关注经济学。通过患者安全微信平台及大会宣讲,强调关注患者安全经济负担,着手研究患者安全经济学问题,节省医疗资源。患者安全传播途径见图1。

图1 患者安全文化传播路径

2 实践成效

2.1 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医院良好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促进了非惩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数的增加,见图2。不良事件数据包括护理隐患、压疮等,上报人员从护士到医生,从行政到后勤,从技师、护工到其他人员,均采取自愿、匿名上报方式。通过对不良事件分析,从错误中学习并进行经验分享,有效减少和预防了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图2 2013年-2019年医院患者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统计

2.2 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提升了医护人员职业认同感

一方面,患者安全文化体系促进了医务工作者对医患矛盾的自我反省,规范了医疗行为;另一方面,倡导患者参与诊疗过程和决策,医院已出现多例因患者主动参与避免了不良事件发生的事例,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高了医护人员职业认同感。

2.3 形成了一系列患者安全文化成果转化

医院患者安全研究团队近年来从不良事件管理与风险评估、安全教育模式、患者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第二受害者、医保支付等多方面对患者安全做了系列研究以及实践探索,成功申报患者安全相关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批患者安全相关专利10余项。牵头、参与制定并解读《中国患者安全目标》,参与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案例库建设等。

2.4 促进了患者安全文化传播与推广

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经验多次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并受到好评;创建的患者安全文化已在15余家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连续5年(2015年-2019年)开展全国性患者安全继续教育学习班,累计17期,现场培训学员4 100余人,通过远程教学方式惠及3 200余名医务人员。

3 思考与体会

研究证明,患者安全文化可有效促进医疗质量提升[9]。国内外医疗系统和行业机构都在致力于构建患者安全文化,营造安全就医环境[10]。医院通过患者安全意识培养,促进了患者安全行动的落实,并以医院患者安全文化为基础,通过多路径向外传播了患者安全文化。在满足患者安全需求的同时,从人民根本的内在要求和健康权益出发,推动了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推动意义。

但在实践中,患者安全文化建设仍需不断完善:(1)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从横向层面需要多部门之间协作,从纵向层面需要从管理层到员工的全员参与,还需动员患者及其家属、公众和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关注,使“患者安全,人人参与”形成“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安全网,保障患者健康。(2)在关注不良事件报告及改进的同时,应向作为第二受害者的医务人员提供相应支持[11]。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17日世界患者安全日的主题是“卫生工作者安全:实现患者安全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调并呼吁了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性。(3)大数据时代需要患者安全文化与时俱进。一方面,大数据带来新的患者安全问题与挑战,如患者信息安全泄露、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等,需要提高患者信息安全的意识;另一方面,在传统患者安全基础上,引入新的数字科学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患者安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如患者健康穿戴设备的使用,应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患者安全宣教与培训等。在保障患者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可进一步丰富患者安全传播途径,扩大辐射范围。(4)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还应加强患者安全经济学研究,以选择最优预防策略。2017年,第二届患者安全全球部级峰会发布了《患者安全的经济学影响-在国家层面上施行基于价值的患者安全改进方法》报告[12],指出常见不良事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应树立患者安全的卫生学研究意识,为患者安全提供合理决策,控制医疗费用并促进患者健康。

猜你喜欢

医院文化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我不想去医院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