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三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1例
2021-06-25JAUNGJUN
张 骏(JAUNG JUN) 卫 娜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上海 201100
近年来,笔者采用“寰枢三针”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不错疗效。寰枢三针共2个穴位(见图1),用4寸(0.35mm×100.00mm)针灸针3根。第一穴从枕后隆起下方后正中线旁开约1cm处进针(左右各1针),针尖方向为耳尖下方2~3cm触及枢椎横突尖处,针尖至横突点时,引起局部扩散性胀感为主要针感。第二穴从枕后隆起下方后正中线旁斜方肌的外侧缘进针,针尖方向为对侧同穴。留针时间30min。现举案例报道如下。
图1 寰枢三针穴位定位
患者,女,33岁,行政工作者。初诊:2019年7月6日。主诉:反复头晕、头痛、乏力2年,加重3个月。患者2016年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反复发作,头晕与颈椎的摆动有关,低头时加重。头晕发作次数1日≥6次。曾在外院就诊,耳石症检查无明显阳性反应,颈椎MR显示C5~C6椎间盘膨出,经颈椎局部针灸治疗无明显效果。2019年4月开始症状加重,头晕、后枕部疼痛明显加重,乏力明显。门诊查体:颈椎间盘挤压试验+,枕后肌群压痛+;右侧枢椎关节横突压痛+。寰枢关节张口位X线:右侧枢椎齿状突与寰椎关节距离较左侧对比相差>2.3mm;右侧寰枢关节突上下距离较左侧对比相差>2.4mm。诊断为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采用上述寰枢三针进行治疗,未进行特殊提插、捻转等手法,针尖至横突、枕后部肌群后患者感到针感即留针,留针30min。隔日复诊:患者诉头晕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每日发作频率减少为3~4次,后枕部疼痛程度减轻。依前法继续治疗3次,隔日1次。治疗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1日内头晕次数1次或不发作,后枕部疼痛基本消失。继续治疗2次后,诸症消失,告愈。
按:寰枢关节紊乱是导致颈型眩晕的原因之一。通过近年的临床观察,我们总结“寰枢三针”的治疗方案。该针法基于“气至病所”的理论基础,基本涵盖了影响寰枢关节之间张力的软组织。寰枢2穴的位置相似于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是临床上治疗眩晕症状常用穴位之一,左右透刺是在枢椎关节棘突的后方,可避开延髓,安全性较高。此外该疗法还有取穴少、刺激小的优点,患者易于接受,适合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