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应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实例
2021-06-25闫晨
闫 晨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62)
课程思政指的是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全课程育人形式,推动二者产生协同效应,并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根本的一种教育理念[1]。通过在中药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深入挖掘德育内涵和德育要素,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前期研究发现,在中药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供给中缺乏专业的粘合度。可见,如何寻找思政要素的结合点,如何提高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的粘合度是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关键。
结合中成药应用课程的特点,我们将课程内容分解,寻找思政要素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中成药应用课程的具体措施。
1 借助先天特质沙盘,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懂得换位思考
针对高职学生易于接受碎片化学习,渴望探知心理奥秘以及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包容心,缺乏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评价的特点;结合中成药应用实践课程的分组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分组模式,如学号分组、宿舍分组、个人喜好分组等,在课程初期引入先天特质沙盘作为分组依据。
先天特质沙盘是指通过类比动物行为特点与人类行为特质,形成直观、形象的对不同先天特质人群的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及高效沟通的系统。通过沙盘测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破冰的效果;以沙盘测试结果所呈现的学生性格及行为特点为依据进行分组,确保后续实训课程工作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契合学生兴趣点的测试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较为客观的性格及行为评价让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学会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懂得换位思考。
2 借助中医典籍挖掘思政素材,体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学科的关系
中医典籍文献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成药应用课程有天然的契合度,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德思想,这些内容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理想资源[2-3]。由此可见,充分挖掘中医典籍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素材是实现中成药应用课程全过程思政的关键。
中成药应用课程的中成药发展简史模块中,将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按照时间线、人物线两条线索梳理中医典籍中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的可结合点,逐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见表1。
表1 中成药应用课程思政要素融合要点
此外在课堂活动中,推送我的成长轨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回顾自己18年的人生。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学科的发展对比,正视学科发展和自身成长起伏都是客观存在的。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学科发展的困难,帮助学生理性看待问题,正确面对困难。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课堂活动设计见图1。
图1 课堂活动设计
3 借助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明确药师责任,增强职业使命感
中成药应用课程主要对药师岗位给予知识及技能的支撑,合理问病荐药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针对安全用药模块需要达到的明确药师职责、增强职业使命感、理性看待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这4个素质目标,进行课堂活动设计。课前通过发布收集中药用药不良反应的案例活动,让学生关注中药。课中引入焦点案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点评剖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真实原因,即医生未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误将双黄连注射液与大环内酯类联用导致不良反应。通过剖析让学生理性看待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明确药师责任,增强职业使命感。
4 借助热点实例建立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回顾中成药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关截疟的记载提示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屠呦呦团队改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方法。从中我们认识到中医典籍中蕴含的宝贵财富,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诸多课程中引用的思政素材,这就出现了同一素材反复出现的情况。为避免以上情况,在中成药应用课程中选择屠呦呦团队里的李国桥、余亚纲两位科学家来介绍。
2011年,作为在抗疟一线做出极大贡献的李国桥教授,拒绝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推荐自己作为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候选人的提议。在巨大的荣誉面前,李国桥认为该推荐的是罗泽渊而非自己,体现出科学家的忘我精神。
团队中的余亚纲对古籍中出现的繁杂资料进行大规模筛选,对全部信息进行编号,将每一编号的信息做成卡片。历经数年才知“青蒿是头一类”。他艰辛而繁重的工作为研究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样是屠呦呦的案例,但挖掘了不同的人物,从而让学生体会一个科学家在面对具体荣誉时的无悔、无怨、无嗔、无贪的大家风范,让他们建立起身为中医药人的自豪感。
5 结语
借助交叉学科、中医药典籍、真实实例、热点实例拓展中成药应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政资源与中成药应用课程内容的粘合度,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这样的探索和尝试有助于增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文化自信,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