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法细菌分离接种技术实践教学心得
2021-06-25靖吉芳廖奔兵王富英
靖吉芳,廖奔兵,王富英,梁 亭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微生物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病原体的新发和再现现象日趋频繁,社会对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学人才供给侧的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服务水平。尽管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核心项目——细菌分离接种技术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出现了半自动化、自动化细菌接种仪[1]。但目前在国内大多数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中,依然是以接种环手工分区划线接种法为主[2]。因此,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手工法细菌分离接种技术仍然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由于学时限制及师生比例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过程中该项目的众多细节掌控不到,因此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水平。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竞赛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3],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技能竞赛对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已获得大多数院校的认可[4-7]。
1 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人卫杯”检验技能竞赛概况
1.1 比赛项目介绍
在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组委会组织领导下,2019年5月25日至27日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人卫杯”检验技能竞赛在江西萍乡顺利举行。此次比赛分设中职组、高职组和本科组3个层次,全国各地共85所高职院校、256名选手参加了高职组竞赛,围绕医学检验专业五大主干课程,高职组设置了五大比赛项目,分别是:临床检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临床应用”,细菌学检验——“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四区划线法)与细菌鉴定技术(革兰染色、镜检和鉴定报告)”,生物化学检验——“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及临床应用”,“形态学检验及临床应用”,免疫检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检测(ELISA)及临床应用”。除“形态学检验及临床应用”通过图片识别外,其他四项主要采用手工法进行操作。
1.2 细菌学检验项目分数组成
5个项目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细菌学检验项目的分数由两部分组成:细菌分离培养技术35分、细菌鉴定技术65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得分又由分区划线操作和培养结果两部分组成,分别为20分、15分,见图1。
图1 细菌学检验项目分数组成
1.3 各项目比赛结果分析
通过对赛后成绩的分析发现,细菌分离培养技术最高得分33.5分,平均分27.02分。将总分折算为100分后,最高得分95.71分,平均分77.20。与其他项目相比,得分较低,详见表1。
表1 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人卫杯”检验技能竞赛项目成绩分析
经分析,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失分点集中于培养结果部分,分区不明显、不能充分平板面积、单个菌落过少等问题尤为突出。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细菌分离培养结果部分无法提前给出标准答案或参考范围,完全取决于参赛者的现场操作水准,需要长期实践操作积累,才能临场发挥出较好的水平。这一结果提示,目前学生对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结合教学中的体会,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将该项技术的实践教学做一总结。
2 实践教学心得总结
2.1 对教材内容的回顾及疑问
将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分散开来,经培养形成单个菌落的方法称为分离培养。分离培养是临床标本进行细菌检验的重要环节,只有先分离得到目的菌,才能进一步加以鉴定和研究[8]。分离培养常通过平板划线接种法来实现,平板划线接种法包括分区划线和连续划线两种方法。分区划线法适用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脓汁。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平板培养基分成4或5个区域进行划线,用接种环蘸取少许标本先涂布于平板培养基表面一角,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不重叠连续划线作为第一区,其范围不得超过平板的 1/4(四区划线)或1/5(五区划线)。灭菌接种环,待冷却后,转动平皿至适合操作的位置,将接种环通过第一区3~4次,连续不重叠划线,作为第二区。同法依次划完第三、四区(或五区)[9-10]。然而实践操作中,学生对以上教材内容常充满疑惑,比如:以哪里作为划线起点?接种范围如何把握?如何转动平板?怎样才算转至适合操作的位置?如何保证二、三、四区能分别与前一区交线而不会交错?
2.2 实践教学
为直观显现教材内容,达到优良的接种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将这部分教材内容补充细化,并将操作动作分解如下。(1)取板:正确的平板拿取是保证后续操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拿取方式见图2。五指自然分开,呈机械抓手状拿起平板,翻转后五指末端指腹托起平板,而非置于掌心。除拇指外的四根手指可起到定位作用,为便于观察,用数字进行了位置标记,见图3。
图2 取板手法
图3 正面拿板手法
(2)开盖:开盖过小,不方便划线接种;开盖过大,容易污染。具体开盖手法见图4~5。手持琼脂平板适当倾斜,拇指与中指上推皿盖,食指下压皿盖,无名指下拉皿底(尾指可置于皿盖侧缘起辅助平稳的作用),使皿盖与皿底间分开2~3 cm宽的缝隙,且开口朝向酒精灯,以防污染。
图4 开盖手法一
图5 开盖手法二
(3)第一区划线接种:学生在此处容易迷茫,如以哪里作为起点?接种范围如何把握?答案如图6所示。食指处为标本涂布及划线的起始位置,“Z”字形连续划线至中指处止,此为第一区。划线过程中接种环左右碰壁回头,以充分利用平板边缘面积。划线完成后结果见图7。
图6 第一区划线接种起点
图7 第一区划线接种完成模式
(4)转板:合理转动平板方便确定下一区与上一区交线的位置,也是充分利用整个平板面积的保障。转动手法为:拇指追食指(见图 8~9),余指向后绕(见图 10~11),尾指最后跑,微微调一调,大家就位好(见图12)。此时食指所处位置便是一区划线结束的位置。
图8 拇指游离
图9 追至拇指
图10 食、中、无名指游离
图11 食、中、无名指后绕到位
图12 尾指后绕,调整就位
(5)第二区划线接种:此处是学生迷茫的第二处,怎样保证2区与1区合理交线(数量、角度)?学生习惯寻找1区划线痕迹,看见才敢划第二区。但“眼见为实”在此处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利用手指定位才是王道。如图13所示,此时食指所处的位置便是1区划线结束的位置。灭菌接种环,待冷却后,以食指稍左处为2区划线的起始位置,将接种环通过第一区3~4次,“Z”字形连续不重叠划线至中指处止,此为第二区,完成后结果见图14。为充分利用平板面积,划线过程中接种环右侧碰壁回头,两区的交角应为120°左右最佳。同样的方法完成三、四区划线接种,结果如图15~16所示。
图13 第二区划线接种起点
图14 第二区划线接种完成模式
图15 第三区划线接种拿板手法及完成模式
图16 第四区划线接种拿板手法及完成模式
手工法细菌分离技术(四区划线法)的基本操作手法可总结为:五指张开来,定位自然成;合力把盖开,食指起、中指止,“Z”字形线条划上来;拇指追食指,余指向后绕,尾指最后跑,微微调一调,大家就位好;烧环冷却再划线,切记碰壁才回头。掌握以上要点是手工法细菌分离接种技术的基本要求,能保证有线可交、分区明显,是达到分离目的、获得尽可能多的单个菌落的第一步。但要达到好的分离结果还必须做到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无污染菌出现;接种力度、角度适宜,不划破琼脂;线条密而不重叠(1区可除外),连接适合,不多交、少交、漏交及错交。在掌握基本手法的基础上,唯有勤练多练,才能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
3 结语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7]。本文亦是在技能竞赛的启发下结合实践教学所做的总结,目的是解决竞赛反馈出的共性问题,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同时,在挖掘技术细节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真正守住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履行教书又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