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设计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2021-06-25谢妮珈
谢妮珈
(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在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背景下,大部分设计类专业课程已通过研讨课、小组项目实践等方式实现了教学模式转型。然而,设计史作为一门高度理论化的课程,其教学模式的创新相对受到了一些限制。设计史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理论与应试为主,形成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应当激发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热爱以及自主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
一、设计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作为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设计史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对于知识点的讲授。大部分教师考虑到该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重要性,通常会以理论与应试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相关的重点、难点与考点。因此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讲课为主导”轴线展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便于确保知识点的梳理与传授。
目前大部分的设计史教材以及网络上各高校设计史授课的视频资料,教材内容结构与授课方式大多与类似应试教育中的历史课程授课方式相似:按照地域区分,再以时间顺序,陈述一系列与艺术或设计相关的历史事件,然后陈述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该时期或该艺术运动的特征与影响。然而,对于史论的学习不仅仅应该停留在讲述与还原,更应该实现历史观的形式,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南,这样的内容结构是合情合理的。但高校教师的授课应该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应该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范围内。而应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发生?为什么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样,而十几年后又变成了这样?
高等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们求知的引路人,带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思考专业知识。设计史课程的传统授课方式秉承着“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理念,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应试需求,但反观近几年各大高校的设计史考题,客观题的占比减少,主观论述题的占比渐渐提升。而论述题不但考验答题者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更考验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问题分析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难以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应当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热爱以及自主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他们在专业学习中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以及应对日渐重要的主观论述题的能力。知识点的讲授是教学手段,但根本的教学目的在于学生学习,学生学习了才有教育。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设计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建议
1.以“问题讨论”取代“知识点复述”
教学的目标不在“教”,而在“学”。“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实现的教学模式转变在于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为学生提供去实现自主探索与构建知识的实践过程。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以“知识点复述”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非常滞后的。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这种被动的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明确的教学目的与实际的学习目标,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仅仅是应付考试,最终缺乏想象力、创新力,而这些能力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尤其重要的。
为实现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弱化课本章节的限制,打破对知识点的复述,按照不同的线索关系或逻辑关系将相关的知识点以有效的方式来重新划分。同时,实现从“以讲为主导”向“以讲为引导”的转变,在梳理章节的知识重点后,打破书本格局并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与实践来重新划分知识点。以此让学生突破教材的格局,为学生呈现更生动立体的设计史图像,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切入知识点,进而达到深化对设计本质的思考、历史观的建立。
通过研究生时期的海外求学经历,笔者发现: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包括设计史在内的大部分艺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课堂话题讨论、案例分析或文献分析为主。例如,如果某一次艺术理论课程的主题是“艺术与政治是否有关系”,那么老师会提前一两周准备好相关的一些参考文献供学生们阅读思考(比如关于二战时期毕加索通过画作《格尔尼卡》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以及当时一些相关历史事件的学术文章),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先引导大家进入对于这个话题的思考,再组织大家讨论或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在课程最后对于大家的讨论进行总结。学生在这段学习过程中不但了解了二战时期一些艺术家的历史故事与相关作品,同时训练了辩证思考、自我观点表达,以及学术论文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同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与辩证而集中在课堂上,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阅读使学生建立了初步的专业认知模型,而后通过课堂讨论,使得学生之间各自的认知模型发生相互碰撞、相互质疑、彼此矫正。讨论中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修正并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模型。从而实现了对学生们知识应用、问题分析、问题评判、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
基于对“问题讨论”与“知识点复述”的对比,笔者认为设计史的授课方式可以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课堂讨论模式,同时将其本土化。考虑到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应试需求,教材中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必要的。但课本中的文字已经陈述得十分清楚,并不深奥,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如同西方教育中阅读文献清单一般。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减少“知识点复述”,而是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延展的信息资料进行“问题讨论”,并得出一些结论,同时将结论与课本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观看一段视频资料,讨论分析为什么包豪斯学院在现代设计领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短短十多年就关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同时通过了解分析背景信息理解历史的发展,明白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或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是有迹可循,而不是偶然的。
2.延长提问等待时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提问是改善课堂互动的基本教学策略,而如何调整问题难度和等待回答时间是提问能否有效达到授课目的的关键。问题和回答是课堂互动的核心要素。提问与回答是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学科学习中,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容知识,提升他们的概念发展,促进他们对新学科内容的理解,并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构建或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或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困难。
在本科生入学前,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系统影响了中学的教学活动,以至于许多学生学习并不是因为尊重或渴望知识而努力学习,而是为了考试分数。学生关心的重点就是考试题与标准答案,学习的目的是在问题与答案间建立对应的关系,而不是在头脑中建立认知结构。马克·吐温曾讽刺过这种现象,“大学就是这样一种地方,老师的笔记直接变成了学生的笔记,只是谁也不动脑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室里的主要行为是听、记和记笔记,师生互动并不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老师不想促进师生互动,而是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意愿。在中学课堂里,当一次提问得不到回应而陷入安静时,部分高中教师更愿意直接给出答案,以免尴尬地沉默并更快地完成教学过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却导致学生在步入大学自我学习效率低下,因为缺乏对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最大化课堂互动空间,教师应该延长提问等待时间,为学生提供学习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教师承担的一项核心的任务是“塑造学习者(shaping learner)”,其中包括观察或鼓励学生,针对学生的反应调整授课方式。延长的等待时间为12到42秒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整理思路,然后给出回应。由此可见,通过延长提问等待时间,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总结
“以知识点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摆脱史论课程固有的乏味与刻板,难以吸引学生,以至于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相比较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等能力。设计史课程可以通过以“问题讨论”取代“知识点复述”的方式实现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同时教师应该延长对学生们回应的等待,为学生提供学习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向主动思考分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