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情境教学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21-06-24吴珮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互动情境教学思考

吴珮

【摘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而且很难理解的,这导致初中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针对这种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比较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下遨游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更深入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互动;思考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因為数学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所以很有必要利用情境教学法改变过去呆板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与生活实际,有效地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科性质和特点,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互动合作,良性竞争,积极创新.

一、积极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占有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应试知识,引导式的教学才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核心与关键.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比较多,理解能力也会相对较强,应用情境式教学能够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情境式教学能够弥补当今形势下应试教育的一些不足.在这一方面上,教师要去改变自己,要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现在的灵活教育转变.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若教师一直都是应用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难度就会加大.除了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模式之外,学生自己也必须提高课堂互动性,这就与我们所说的生生互动课堂不谋而合.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问题备案,在课前就本章内容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本章内容牢记于心,透彻了解.

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中,教师可结合课本内容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因为如果只是用普通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理论知识,那么进入学生脑海的只是一个一个文字,是很难理解的,也会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充满迷茫.而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初中如果没有打好基础,那么在高中的学习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必须让学生自主理解,自主解决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这样说:“学校要在星期天召开家长会,需要让家长坐到自家孩子的座位上,请问同学们,如果以我们本章学习的内容来说,你们可以怎样向父母描述你的座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情境中,利用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去描绘最普通的现象.直角坐标系两点之间的距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于它,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比如,“一只小老鼠在x轴的第四个单位点上,而一只小猫在y轴的第三个单位点上,这时候小猫看到了小老鼠,在捕捉老鼠的过程中,小猫要以最短的距离跑过去,那么现在老鼠和猫之间最短的距离是多少?”其实这是变相地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只是以更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思考,动脑解决.这个情境中的两个点是特殊的点,是我们之前学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点,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5个单位长,在已经得知了距离的基础上,再去推算怎样计算,就会很容易得到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公式.同时,因为这是利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来的,学生会记得更牢固,不会轻易忘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不仅会节省课堂上所用的时间,而且会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对学生进入高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境,互动合作提高效率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课本内容,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针对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征,教师在设计情境的时候,要化抽象为具体,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必要的情况下,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因为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小组合作模式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掌控教学节奏,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留都给学生,那样会浪费时间,而且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当场指出.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深入学生的讨论,以便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帮助其解决.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内容时,因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抽象难懂的,故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在课本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如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最高次项的系数不为0,这样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单看定义,若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教师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定义.如,下个星期学校要举办象棋比赛,而在象棋比赛中,每个选手都与其他选手恰好比赛一局,每局赢的人会得2分,输的人会得0分,如果平局,两个选手就各得1分.有4个学生统计了全部选手的得分总数,分别是1979,1980,1984,1985.经核实,只有一个学生的统计是没有错误的,那么这次比赛大概有多少个选手参加?”因为涉及的数值比较大,所以小组合作可能效率会更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先设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所给的情境寻找有利的信息,列方程求解.最后可求得参加比赛的选手共有45人.而在这类情境中还可以用其他的情境来代替,比如互赠贺年卡等,都是我们日常中涉及的经历.但是合作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能是一整堂课,因为学生讨论后所遗留的问题需要教师解决,故教师要严格掌控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还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例如,将学生常用的25厘米长直尺斜靠在墙面上,尺子的最底端距离墙面7厘米,那么如果尺子的顶端向下滑4厘米,那么尺子的底端向水平方向滑动多少厘米?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尺子和墙面都是我们平常见到的东西,可以利用实物进行实验得出结果,也可以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因为尺子不论怎样变化,它始终与墙面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而直尺的长是不变的,这样就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本章知识,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不能提出不符合本科目的问题,比如,提出在一个高楼上同时扔下铅球和羽毛,求哪个落得更快,虽然也是在教学中创设的一个实际问题,但它涉及的学科和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结合客观实际.

三、探索未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现实生活中许多的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如买菜、买零食要算钱找钱的时候,就要应用到数学知识,虽然这个数学知识每个人都会,但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学习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要上升一个层次,要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使这个方法能够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经常探索未知的领域,会逐渐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的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有益处.

比如,在“球的体积”的教学中,球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但是球能够用什么组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提出来,再让学生去自主思考.又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章中,有一个实验活动是巧拼正方形,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制作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然后动手把它们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还有七巧板,可利用其中的几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形状.在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顺利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初中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所以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创设竞争性的情境,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这种不断竞争的过程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设情境.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但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单方面的教学,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互动的机会,而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

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和呆板的.在具体的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到的情况,是教师无法预知的,这对于已经习惯单方面输出知识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利用互动性的情境课堂使师生共同进步,共同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黄艳明.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1(016):138-139.

[2]王卫标,张淼,余如玉.初中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校本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1):88-92.

猜你喜欢

互动情境教学思考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