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2021-06-24许巧玲

文理导航 2021年17期
关键词:拓展思维物理模型

许巧玲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作为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为其他自然学科提供知识帮助。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重发展、重过程、重主体”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手把手带领学生构建物理模型,拓展物理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物理模型;手把手教学;拓展思维;动手实验

物理难学,是很多学生的共识,为什么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这门学科,为什么不直接取消或是等到高中阶段或是大学阶段再让学生去学习?因为物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对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一些自然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这些学科的教学及现象规律的认识和解释提供一定的知识铺垫。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物理学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推动了环境、信息、材料、能源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物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带领初中学生进入较为细化的学科知识学习。在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之上,再从力学、热学、声音、光学、电学等更细的分支进一步学习,知识结构横向细化,知识深度纵向递进。作为一个基础工具学科,初中物理不可取代,应该让物理学科发挥它的关键作用。那么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该如何在课程设置、学业评价、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做到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升应用呢?这一点需要认真思考!

每一个学科设置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宗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那么对于物理学科来讲,为了体现其“重发展,重过程、重主体”的基本理念,物理教材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加,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层层相扣,图文并茂令人眼前一亮。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都是做了很多的铺垫,在现实背景中去呈现知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会” 。

初中学生理科思维、逻辑思维并未成熟形成,所以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从感性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最美的课堂应该充满三声:笑声、掌声、惊讶声。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互动参与中,从生活的场景和事物中去展示物理规律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充满趣味又实用。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立足于此。比如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教材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认识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听不同乐器的声音音频或者不同老师的声音音频让学生去分辨,再让学生用身边的文具比如笔或者刻度尺敲击课本、文具盒、桌面等让学生去感受声音的不同,进而能够理解音色这一特性。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教材第五章——质量中第一节质量的定义,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生活化呢?可以举例将一块巧克力放在台秤上,读出读数是多少千克,不断往台秤上增加巧克力的个数,让学生对比读数的变化。教师再提出质量的概念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通过生活中的购物称重经验,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理解质量概念。通过将巧克力压扁、熔化再重新称量或者是换地方重新称量让学生了解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还有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中密度的概念。与质量概念相同的情况,这个概念抽象,学生比较难以理解,那么可以利用地理的人口密度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人口密度这个知识点是七年级地理课学过的知识,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或者是人/公顷。那么对于物质的密度在学习了质量的基础之上再结合体积两者的对比进行知识的迁移。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升华与凝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那么课堂演示中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樟脑丸来完成。将樟脑丸切割成很小块或者磨成粉末状装入烧瓶中,将烧瓶密封,用试管夹夹住置于装满热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再将烧瓶拿出置于装有冷水的烧杯中,让学生再次观察记录现象。再对两次的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置于热水中固态樟脑丸减少,烧瓶中没有发现液态物质,置于冷水中烧瓶内部上段内壁出现白色物质。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试验,学生就能够理解樟脑丸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升华,这个过程需要加热;气态的樟脑丸直接变成这样的物态变化叫做凝华。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的第一节电是什么,电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电如何产生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可以利用干抹布反复摩擦塑料管,再将塑料带撕碎后用抹布反复摩擦,之后将塑料袋放在距离塑料管一定距离里的地方,可以看到撕碎的塑料袋飘在管的上方,随着管的移动而移动,学生看到这一现象,会很惊讶。教师再提出这种现象就是摩擦起电,也就是电的产生。九年级的电学是考试的重难点所在,也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在电学实验和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教学时,可以先通过简单的学生动手连接,感受电路的组成,再利用灯泡、锡纸、铅笔芯等容易看到实验现象的器材接入电路,让学生更直观感受。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通俗易懂、震撼的实验提高学生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也就提起来了,课堂的效率也就跟着上来了。但是还是需要课后练习的巩固和深化,在练习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拓展物理思维。具体的操作可以在校本作业讲评时采用手把手教学的方法。首先带领学生读题,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边读题边将题目中的重点信息进行圈注,如体现物体运动状态的词语“静止”“匀速运动”“缓慢”“装满”等;再将题目中提供的数据标注上对应的物理符号;第三,想象物体的运动过程或者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画出过程图,这一步就是分析和思维构建的过程;最后再进行公式的选择。比如例题1:一个质量是50g的容器,装满水后的总质量是150g,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是130g,(1)容器的容积;(2)这种液体的密度。这道题在学生阅读题目时,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出是“装满”,接下来让学生画图。画出空容器,装满水时的容器,装满液体的容器。接下来让学生找出3个容器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在画出图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很快地找出三者的关系V容=V水=V液。

比如例题2:重为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2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以0.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1)拉力在5s内对物体做的功;(2)拉力的功率。

这道题学生读题时将其中的关键词“水平”“匀速直线运动”标注出来;让学生先画图将题目中的信息体现出来, F=20N  V=0.2m/s  t=5s  求(1)W(2)P  G=100N  最后进行公式的选择,W=FS 、 P=FV 。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内容中有7个基本操作类实验、4个基本测定性实验、9个探究性实验。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创设更好地贴近生活的小实验,能够与每节课的内容相契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物理的兴趣。实验从生活中来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所以让学生动手去体验、讨论、分析、猜想和实验,从而体现了物理课程的构建和重过程的基本理念,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突出了物理课堂的主旋律“活动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会动手实践过程。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体会团体协作的精神;在团体合作中,通过营造轻松、民主的交流环境,让思想的火花碰撞,让1+1充分大于2。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从单一的思维向多元思维转变,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人际交往和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猜你喜欢

拓展思维物理模型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策略
智能爬墙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五分钟微讲坛之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插图,语文创新教法中的“点睛”美
以“磁聚焦”为例谈谈物理模型的构建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度报道与记者的拓展思维关系
巧用多媒体,给中职语文教学增添一抹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