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创新: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2021-06-24辛竹叶杨眉
辛竹叶 杨眉
在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既能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新媒介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以更丰富、创新的形式将党史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但与此同时,由于党史教育以及党的其他主题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同于学科教学应用的特殊要求与内在规律。本文探讨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党史教育及其主题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传递党的相关教育内容,目的是借助技术,使党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因此,有必要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其中的关键要素。信息学以及传播学揭示了信息通过技术载体进行传播的关键要素。H.D.Lasswall提出信息传播的“5W”模型和直线传播模式,其关键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效果。D.K.Berlo在其著名的SMCR传播模式中提出,信息传播的最终效果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共同决定。钟义信的典型信息全过程显示,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施效等主要环节。基于以上理论,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重点考虑四个要素,即技术素材来源、技术视觉识别元素、技术表现形式、技术手段与形态。
笔者认为,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四个要素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原则,即规范原则和创新原则。规范原则保证了党史教育相对于学科教学更为严肃、庄重的一面,也是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其中具体包括技术素材来源的权威性、技术标识元素的统一性以及技术表现形式的庄重性。而创新原则是在保证规范的前提下,鼓励技术手段与形态的大胆创新,充分挖掘应用丰富多样的手段以及前沿新颖的信息技术形态。
● 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规范原则(如下图)
1.技术素材来源的权威性
通过图片、视频甚至VR/AR等方式再现党史的某些场景,在党史教育中已渐渐成为常态化操作,它能真实还原党史中的特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旁观者”变身为“亲历者”。试想,那一份份珍贵的手稿原件,那一幕幕战争中的枪林弹雨,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助力,将无法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
但借助技术手段呈现的党史教育素材,其来源的真实性相比于教学素材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党史教育中的素材不但要保证真实性,还要尽可能保证权威性。例如,在党史教育中呈现某段战争画面或战场上的武器装备图片是比较常见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寻找,就难以确保素材的真实无误。很多教师借助某些军事论坛、贴吧,确实可以查询到军事爱好者上传的大量图片、视频,一般来说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但是仍然不属于权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素材来源的权威性主要指来源于官方的信息源。官方的信息源通常既包括中央与地方电视广播系统、党报党刊等传统媒体中呈现的党史教育内容。也包含人民网、新华网、共产党员网等各官方网站、官方APP与公众号等新媒体所呈现的党史教育内容。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历史资源单位官方网站上的历史图片、视频,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的图片等也是党史教育素材的来源之一。目前,中国知网不但在“知识元检索”中提供了专门的图片检索功能,还在“专题知识库”下设立了“党政/红色专题”,里面包括了长征、军史、抗战等多个专题/主题文献库,涵盖了大量的图片素材,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权威、可靠的信息源。
2.技术标识元素的统一性
不论以什么样的技术形式来呈现党史教育的内容,都会以视觉效果展现在受众面前,在视觉界面中,技术标识元素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一种表达。技术标识元素是通过形象外在的、符号化的表现形式,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视觉符号体系,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识别设计传达组织的理念,塑造出独特的组织或品牌形象。一般来说,可用于党的教育活动的技术标识元素主要分为三类:党的基本标识、基于某一主题教育活动的专用标识以及区域或学校自行设计的党建文化品牌标识。
首先,党的基本标识是党最基本的外在形象表达。以最常见的党旗、党徽的使用规范为例,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颜色、旗面长宽比等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PPT、背景板、网页、手机移动端等以信息技术方式呈现的党旗、党徽中。
其次,每逢党和国家的重大庆祝活动,官方都会统一发布相关的标识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遵照使用,而不能自行随意使用其他标识。2021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开发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并明确提出可将其广泛用于各地区各部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环境布置和专题网页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用品制作中。
再次,除了官方发布的用于特定主题的统一性标识外,近年来随着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党建品牌意识的提升,各地也基于自身的党建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或学校特色的党建文化标识,成为一种新型的视觉标识元素。作为可以展现区域或学校的党建品牌形象的标识,在党史教育及党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也要作为一种党建文化认同和党员价值认同进行统一规范使用。
3.技术表现形式的庄重性
党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它具有一定的庄重性和仪式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的教育活动“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这虽然指的是教育内容,但承载内容的技术表现形式也应予以规范。
首先,从表现风格上看,在党的教育活动中,现场的整体视觉设计风格一般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元素融入电子背景板、PPT、视频等技术载体中是党史教育以及其他党的教育活动的基本表现风格。
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在党史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党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技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包括了诗朗诵、演讲、人物对话、歌曲、舞蹈等,但这些表现形式也要谨守庄重性原则,力求避免庸俗化和娱乐化。例如,一些滑稽搞笑的歌曲、二人转,动作激烈的舞蹈、杂技等形式就不适合用于党的教育活动中。同理,一些过于碎片化的短视频、过于激进暴烈的音乐或音效以及带有负能量的图片、影像等也不适合出现在党史教育中。
● 党史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而方式方法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来实现的。
当今的中小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一代,他们伴随着技术而成长,新技术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党史教育中,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中融入多形态的信息技术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党史教育在形式上与时俱进,也更易于被青少年学生接受和认同。
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在“图话百年”宣传教育活动中就明确提出“融合文字、卡通、动漫、音效等元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开展党史学习。
因此,在技术素材来源、技术标识元素、技术表现形式保证规范的前提下,党史教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形态的丰富性、新颖性实现创新。
要做到技术的创新,就必须尝试采用丰富的技术手段与形态开展党史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当今可用于党史教育的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形态,也包括手机APP等移动端的技术形态,还包括VR/AR等虚拟技术形态。
例如,“学习强国”学习软件的出现,就为党史学习开辟出一条新颖的路径,它不但使党史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真正展开随时随地的学习,其内容呈现的丰富多元、技术应用的舒适恰当,还为党史学习增加了一些现代、时尚的元素。
而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开展的党史教育活动中,更是看到了各种新技术的身影层出不穷。从移动学习到远程交互,从VR/AR到5G全息教室,多样化的技术形态推动了新时代党史教育的创新,这就是新技术应用于党史教育的典型作用。
新时代的党史教育以及其他党的主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而技术就是推动党史教育创新的重要引擎。在党史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既要守正,即遵循党史教育的特定规律,遵守规范原则,同时也要创新,充分挖掘、利用新技术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让党史教育在技术赋能下展现出新的时代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