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党史教育的思考
2021-06-24师爱香
师爱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出发,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成为需要探讨的话题。在教师们通常的理解中,党史与信息技术不易挂钩,想将二者结合起来,往往找不到可以着力的抓手。其实,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感知、处理、传递、接收等,而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也可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关联起来。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理的若干渗透党史教育的素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案例一:信息传递
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的红灯除了工作中的用途,还具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向革命同志传递信号。类似的,在党的地下工作中,在发现危急情况来不及报告时,也会采用事先约定的特殊物品来传递信息,如打开窗户、挂上衣服等。在敌我特工的较量中,还常常用到摩尔斯码,如电影《风声》中顾晓梦就通过在旗袍上缝出摩尔斯码来传递信息。同理,古代的烽火台、飞鸽传书,现代的旗语、信号灯,都是经典的信号传递方式。
● 案例二:信息交换
信息的交换也是信息往来传递的过程。在抗战时期,同志间经常使用各种暗语进行接头和身份识别。《林海雪原》中大家熟知的那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就是典型的暗语。这些暗语的使用,不仅能进行信息交换,而且能进行身份验证,类似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中的“二次握手”。
● 案例三:信息处理
因为受制于处理工具的发展,早期的信息处理仅仅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进一步的传播,如编辑制作成报刊印刷发行等。在党的各个时期,都少不了通过刊物来传播先进思想和唤醒民众。如果读过《红岩》,应该比较熟悉《挺进报》,它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的机关刊物,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并有多位同志为其牺牲。
● 案例四:信息保护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保护,以防他人获取。在党的特殊时期,重要信息和情报在传送过程中,都会进行伪装和保护,以防被敌方截获。常用的保护手段有密写术、藏头信等。小学课文中讲到的“列宁的墨水瓶”,就是一种密写术,采用牛奶作为墨水书写在纸张上,干后不留痕迹,但通过光照、涂抹碘酒等手段就能看到字迹。后来发展出比较高级的密写方法,需要经过加热、光照或药物处理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才能显示出文字,在信息的隐藏和伪装上效果更好。而藏头信的灵感来源于藏头诗,二战中德国间谍就曾经使用,在一封看似普通的“家信”中,把每个字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情报的内容。
● 案例五:信息分析
1921年7月30日晚上8时许,党的一大正在上海某私人住宅中召开,一身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掀开门帘朝室内的各位代表扫视了一周,然后说找错了地方,表示歉意后匆忙离开了。这个陌生人的出现引起了与会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警觉,通过分析他认为此人可能是特务,当机立断中止了会议,代表紧急转移。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开来两辆警车,巡警迅速包围了开会的住宅。事后确认,闯进会场的男子正是法租界的巡捕,幸亏当时对这一插曲透露出来的信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才避免了党遭受重大损失。
在党的历史上,很多歷史事件都与信息的分析、处理有关,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素材加以利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了解党史,爱党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