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诗犹赖古心人

2021-06-24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今人宋人基调

郑朝晖

现在人读古诗,很容易用今人的心情去揣度古人的情怀,不过时移势易,很多事情如果做简单的迁移未必能真得古人之心,诗歌的韵味也会减损大半。

我们常常喜欢用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去理解古人的诗歌,比如“感情基调”,比如“意象意境”,比如“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类,似乎有了这些法宝,就能够把握诗歌的旨趣了。其实,哪有那么简单,诗歌的美,有时候就在其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里面。比如宋代诗人余靖的这首《山馆》。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余靖是宋朝的能臣,也以直言敢谏著称,他诗写得也还不错。比如这一首就很为人称道。品读这首诗如果用了习惯思维有时候就会失了许多诗味。

比如首联,是不是有了“萧条”两字就是悲凉呢?能不能说这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呢?恐怕未必。萧条,固然有“寂寥冷清”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认真体会全诗,似乎也找不到太多一般意义上的“萧条”的意思,那么,这个“基调”又从何而来呢?

比如颔联:“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树丛的深处透露出浓浓的秋意,天边的鸟儿披着夕阳飞回自己的巢窠——这哪里有寂廖冷清的感觉,反而有一种秋日黄昏独有的温暖感,暮色中的归去,是一种心定的宁谧。“藏”字里有发现的轻快,“归”字里有夕阳的温暖。再看颈联,远眺群山在薄薄的雾霭里显出苍翠的姿态,而那混杂着稻草香味的田地会因为一场雨而变得更加肥沃。畲田,是秋收之后用火烧除残留在地里的秸秆,焚烧之后形成的草木灰会成为田地最好的肥料——现在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了,其实如果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远远闻到这种草木灰的味道,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灶膛里燃烧柴火的香味,而灶膛的香味是颇能引发人们黄昏之思的,这也是很多人儿时美好的记忆。总之,颈联也依然是那种明丽温煦的意境。读着这样的诗句,你哪里会有“寂寞孤独”的感觉呢?

不少鉴赏文章说这两句是“乐景写哀情”实在是强作解人了,他们之所以做这样的解释,实在是将诗歌的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简单化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性:既然“寂寞孤独”是全诗的“基调”,这两联明显不符合基调,所以就应该是“乐景写哀情”了。但是,如果一首诗的主体部分怎么读都让人感觉明丽和煦的,又如何让读者得到“寂寞冷清”的情感体验呢?如果没有让读者产生这样的情感体验,这首诗岂不是大大的失败了吗?之所以有人会如此曲折地理解这首诗,那是因为他们以逻辑主义的思想去图解诗歌的缘故,诗歌还是很注重阅读的直觉的。

前面已经说过,“萧条”未必寂寥,首联也未必一定是全诗的“基调”,但一定有人会借着“残菊绕墙飞”的尾联来证明,这首诗的情感必然是孤独寂寞的,但这一点我仍然无法苟同。首先,诗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钦敬,这大概是不用置疑的,而我想陶渊明如果处于这样的境地里也大概一定不会有寂寥孤独的感觉,反而会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怡然欣悦之感吧。今人解读这句诗,不太能够理解的地方或许就在“残菊”之上,不过,想一想,别枝的菊花绕墙而来,殷勤劝酒,对陶渊明来说又怎么会有孤独寂寥之感呢?那么今人所谓“残菊”所造成的悲凉又从何而来呢?实在是因为我们未必理解宋人眼中的残菊,在宋人看来,残菊自有一段风流在的。比如宋代梅尧臣写过的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奉清觞。”这是对于一种精神优越感的赞赏。说到底,萧条也好,残菊也好,其实并没有我们今天体会到的那种悲凉,在宋人眼中,这样的感觉,反倒很有精神上超迈出尘的审美意味。

宋人的审美眼光是很高的。唐人无论是衣着或者用具,都喜欢鲜亮艳丽,显示那种蓬勃的气象(当然是指盛唐时期,晚唐其实就有宋代的影子了),这个可以想想唐三彩。但是宋人无论是衣着还是器物,追求的品位就完全不同了,内敛而低调,含蓄而丰盈,在色彩上尤其喜欢类似于“莫兰迪色系”的色彩搭配,那种灰度,将人心的内敛、深沉、宁谧、安静表现得刚刚好,这个可以想想宋代的瓷器。日本文化之中“物哀之美”“侘寂之美”其实就是夺胎于宋代的。如果這样想来,“萧条”“残菊”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恐怕就和宋人的感受不同了,我们很多人是用日常的逻辑去解读诗歌,而宋人却是用文人的心态在观照世界,每每错意之中其实也多少显出我们今日的鄙薄与寡淡——说到底,读诗还是要有一颗“诗心”,而且还要是一颗不太浅近的“诗心”。

猜你喜欢

今人宋人基调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俏丽基调
莺飞草长时,古人今人共赴春
宋人的秘方
从“不薄今人爱古人”看杜甫与“萧李”集团的关系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