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选贤任能的时代内涵

2021-06-24仇赟

党政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制度优势国家治理

仇赟

[摘 要]中国共产党选贤任能制度,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其核心就是坚持和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与“才”的内涵,因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任务而不断丰富深化,新时代赋予了选贤任能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选贤任能;干部选拔;国家治理;制度优势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论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环境、任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贯穿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思想发展和制度完善的一条主线,始终是坚持“选贤任能”,其核心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是“选贤任能”的底色和本 质。

一、发展脉络

从发展历程来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形势任务,对干部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德才兼备”干部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恢复了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并在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形势任务,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他还明确提出“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并进一步从“德才资”三个方面阐释“选贤任能”,指出“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 ①。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明确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原则,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把“以德为先”加入“德才兼备”干部标准,党的干部路线和标准得到坚持和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以及“忠诚、干净、担当”“三严三实”等干部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新时代内涵。其中,“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成为新时代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标杆尺度。2018年7月,习近平论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时,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明确将“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具体内涵看,中国共产党“选贤任能”制度和思想既是连贯一致的,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贤”就是“德”,“能”就是“才”,关于“德”和“才”的具体内涵要求,伴随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使命任务,不断深化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德”和“才”的时代内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多维统一。

二、“德”的时代内涵

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品行”和“道德品行”是构建干部“德”的内涵的两个重要方面,德的内涵不仅是道德性要求,更是政治性要求。概括地讲,新时代“德”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忠诚、干净、担当”。

“德”的内涵中首要包含的是“政治忠诚”,忠诚于党和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忠诚是指党员基于对组织归属的认同而产生的对党组织稳定的情感态度和持久的责任行为” ②。政治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伦理,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基本政治要求,是干部“德”的应有之义。“一大”党纲就已明确把“忠诚”作为加入党组织的先决条件,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方能接受为党员。列宁指出:“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 ③没有忠诚和服从,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就难以得到落实和执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体现。对党忠诚也是保证党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新时代“政治忠诚”的时代要求。对党绝对忠诚容不得半点虚假、丁点杂质,必须是完全的、绝对的。同时,忠诚必须是对组织、对事业、对人民的忠诚,而不是对个人、对派别、对小集团等的忠诚。从这个角度讲,要求党员包括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的领导核心绝对忠诚,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政治要求。

其次,“德”的内涵中包含“干净廉洁”,即做人做事干干净净,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廉洁是指向社会公共利益和正义价值的一种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执政党保持廉洁,是提升政权合法性的内在要求,干部清正是政党廉洁的重要内容。干部干净廉洁不仅是对干部自身的道德性要求,更对塑造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牵动和示范作用。某种意义上讲,腐败具有传染性,廉洁具有示范性。廉洁既是一种道德性伦理,又是一种合法性要求。葛兰西说: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超越自己的利益,代表其他各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干净廉洁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性质决定的,不同于西方选举制政党代表某一群体、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任何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道德准则的腐化行为都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执政环境面临新的变化,市场经济中利益至上的原则、等价交换的规则等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消极腐败的危险作为四大危险之一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执政党面前。手中握有公权的领导干部,把廉洁自律作为基本要求既是职业操守的底线和红线,也是对权力恣意的约束和防范。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重要的“德行”要求。

最后,“德”的内涵中还包含“担当作为”,即谋事、干事、成事,积极作为,勇于擔当。“责任是与身份相联系的。人的责任来源于他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担当负责”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和社会角色要求,也是有形的影响和示范,领导者就是走在前面、担负责任的领头人。没有责任、没有担当就不能称之为领导、呼之为干部。共产党的干部肩负的是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具体责任。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作为挑选干部的四条标准之一。到了和平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尤其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干部必须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想在前、冲在前,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这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丰硕成果的必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官员的“担当”和“作为”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构成了新时代干部作风和政治品行的重要方面,能不能“担当作为”成为新时代检验干部“德”的试金石。

综合地看,“忠诚、干净、担当”是政治品质层面对“德”的内涵的集中反映,够不够忠诚、是不是干净、能不能担当,考验着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行的质地和纯度。

三、“才”的时代内涵

观察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才”的要求离不开三个维度:能力、实绩、经验。

首先,看“能力”。能力是才的基础构成要素,是一种内在的因素和条件。在现代汉语语汇中,能力和才干是相通的,才与能也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才能”要求,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而赋予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深刻指出,“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 ④。这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重大历史进程中,对干部的“德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有类似的感慨,他提出“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 ⑤。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后,对干部的能力要求主要聚焦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必须遵循民主、责任、服务、科学、法治、诚信、务实、勤政、高效、廉政、回应、透明等价值目标,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公共治理能力和善治水平。

其次,看“实绩”。如果说能力是一种内在因素,那么实绩就是德才素质这种内在因素的外在体现,也是将自身能力、主观努力外化于客观实践、实际工作的一种结果反映。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认识到:判断一个干部的德才,归根到底要看一名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行动、表现和实绩,并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工作实绩”作为考察干部“德才”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要求。从学理上看,将领导干部的提拔晋升与其任期内的治理绩效和实绩表现建立高度相关性,是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性公平性的重要内容,具有天然的正义属性。正如亨廷顿所言,“官位和权力的分配更多地根据实绩,选贤任能,摒弃阿谀奉承,使庸碌之辈无进身之阶” ⑥。在公共管理职位划分越发精细专业的情形下,把治理绩效和工作实绩作为晋升机制的主要标准,公职人员受到考评激励,将更有动力实施良政善治,并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大有裨益。

再次,看“经验”。中国共产党对干部工作经历、领导经验的要求,没有明确体现在干部标准和原则中,但集中反映在任职资格和条件中。“资格是突出的品质或与一个特定职位有关的品质。” ⑦“资格”与“条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前置把关要素。从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开始,便以“基本条件”来规定干部的“德才”素质要求,以“基本资格”来规定干部的“经验”资历要求,干部逐级培养、拾级而上成为原则上不能随意打破的规矩。“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以说,在基层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干部是中国共产党提升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干部成长规律的深刻总结。這与西方选举获胜政党可以提名任命没有公共事务管理经历的人选担任高级文官职位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都是经过多个实际领导岗位培养锻炼和党组织层层考察选拔的,对领导经验的积累和重视也是中国共产党干部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干部选拔特别强调以经历、经验为基础的任职资格,试图通过对有潜质的候选者多地区、多领域、多层次的台阶式历练来培养其从政经验,增长其治国理政的才干。” ⑧中国政治家的成长都经过了长期的政治历练和考察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

当然,“经验”不能被理解为“论资排辈”,而应该是能力阅历的积累。不可否认对“经验”的强调,会堵塞其他无公共管理经验的社会精英人才进入执政梯队,从而使干部培养形成体内循环的封闭圈,带来干部来源渠道单一、干部管理体制僵化、社会适应性不强等新的问题。为了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发现选拔党政领导干部”,2019年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也增补条文,明确要求“注意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中发现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共产党正在试图打破和解决领导干部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从大型国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事业单位等非党政部门转岗到地方和部门任职的案例有新的增加和变化,这也体现了“五湖四海”的干部原则,有助于将各类人才吸纳到执政梯队中,改善“政治家”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增强体制活力。

总之,“德”是对干部的政治标准要求,“才”是对干部的业务能力要求,德才标准随时代要求和形势任务而变迁发展。所谓选贤任能、德才兼备,就是既要有德,又要有才,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德在首位,轻德重才或者唯德舍才,都不是中国特色的“选贤任能”。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0页。

②刘启春:《政治忠诚: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伦理》,《求实》2010年第8期。

③《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⑥[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⑦[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189页。

⑧ 唐皇凤:《新贤能政治: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与现代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国家治理
对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与制度优势的相关思考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