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2021-06-24符琳李炀
符琳 李炀
摘 要:在当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环境下,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其健康全面发展、还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增强的现状来看,文化教育渠道的缺乏、教师队伍素质亟须提升、泛娱乐化现象突出等问题还不足以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对此,唯有正确认识多元文化视域下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原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教育主体素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拓宽文化教育渠道,才能不断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4-0094-0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肯定和认同,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1]。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激烈,外来消极文化也正在逐渐腐蚀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也在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呈现出多元趋势。在这一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充分阐明了文化自信之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无数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成才和国家发展必须要坚持正面的文化和价值观导向。对此,国家、社会、高校应重新审视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对于大学自身和国家的重要性,以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丰富的文创内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从微观上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其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思维活跃,存在较强的可塑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存在社会认知能力差等缺陷。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双重冲击下,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前所未见的。如果对大学生放任自流,不关心其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增强,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了,体现了其发展各个时代和绝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识。在我国,文化自信就是我国人民群众一直以来形成的共同文化与价值认同,体现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文化精髓。换言之,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精髓。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理论指出,任何标准体系,规则框架,伦理文化,即社会价值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品,具有稳定性和引导性,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断交流融合,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一影响也会蔓延到意识形态领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阻碍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而增强文化自信是加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度、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革命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为直接的方式。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渠道不充分
第一,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景仍在学校。从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来看,主要渠道仍限制在课程、考试、讲座、课题研究等传统教育方法上。在理论教育方面,文化自信的内容较为分散且系统化不足,公共政治理论课中涉及文化自信的内容无法以点带面,缺乏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讲解。而在实践上,高校的活动较为丰富,包括集体参观、主题讲座、文化展示晚会等[2]。但在活动参与人数、举办频率和渠道上仍有很大不足,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机会不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不够深入。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单一、不具有较强吸引力,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率不高有待正视。
第二,互聯网上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尤其突出,在展示大量的信息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来说也加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与外界的交流和冲突,但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诱惑与困扰。当前,西方正运用网络加快对我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一些不利于我们的,如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思想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面对如此复杂的互联网方面的文化渗透,我们急需进行互联网文化方面的治理和互联网环境的净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保护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应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此,高校须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营造安全、清明的网络环境。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式亟须创新
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在大学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引导、组织教学等多重任务,是保障文化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理论和实践课堂多由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开展,一些政治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与意识薄弱,无法真正理解和传授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当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缺乏创新,仍以静态教育为主。静态教育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播文化自信理论,解释理论,将教学转变为教师单方面教学活动过程,将生动的课堂转变为严肃的静态形式。静态课堂实际上是一种以课堂教学形式表现出来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方法,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愿意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文化自信进入大学生的心灵,不仅是文化自信理论知识进入学生心灵,更是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仰,深深地刻在学生心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文化。
(三)泛娱乐化现象突出,缺乏优秀文化内容的输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思想更加自由、多变,个性化明显增强。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理性方面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在“泛娱乐化”现象中有所体现。“泛娱乐化”文化是一种以娱乐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然而,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文化泛娱乐化冲淡民族历史记忆,模糊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3]。
目前,我们的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及社会进步,都需要积极向上的公民品德和品格,还要求大学生有比较高尚的审美需求和政府、社会以及学校打造高尚及优秀的文化内容,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缺乏增强文化自信的家庭、社会与校园环境
在家庭环境方面,我国家庭教育文化缺失的现象十分突出。大学生意识养成最先接触到的客观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也是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重要隐性力量。但由于家庭收入、职业、文化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更重视对大学生工具性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视,在传统技艺方面的学习与培养也较少,文化素质的培养多交由专业教学机构和学校,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家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在社会环境方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环境愈加复杂,人们每天都在接受庞大的信息量,事物发展的速度较过去也有着飞速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一直以来所处的校园环境较为单一,其思想也比较单纯,在进入社会后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挫折,有些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复杂环境,逐渐对社会失望最后甚至被淘汰。这时,文化自信就会引领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自己,让他们快速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在校园环境方面,高校不仅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其还承担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在多元文化思潮交流和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各种思想在高校充分汇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校园文化中各种亚文化的融合正面临着危机,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挑战。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作用,让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其生活现实。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分析
(一)拓宽增强文化自信渠道,加强网络引导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既要让大学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社会实践,在多个渠道和场景加强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力。而社会实践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最主要的途径。应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课外体验、文体活动和参观学习等活动,分别在家庭、校园、社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家庭应注重宽松文化范围的营造;社会应提供多种传播先进文化的渠道;学校则要起到大学生的组织与引导作用,保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正确。
加强网络引导,第一应丰富网络服务平台。在门户网站建设方面,应加强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实时发布相关内容,进一步优化网站检索功能。除公告新闻等公共信息的发布之外,还要探索更为深入的内容服务,如与其他学校和部门进行数据对接,接入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数据接口,以便师生能够实时查询。在终端上,可在展览馆铺设终端机器和VR体验设备,将展览信息集约化,同时通过先进媒体技术让参观人员深度体验,增强参观的自主性。第二,还应进一步加强网络监控。注重网络安全,严格审核各平台的内容合规性。防止和阻止从事互联网不良活动的单位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报告网络中心,营造健康网络空间[4]。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增强教师队伍文化自信
一是完善教育理念。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师应认真领悟当前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改变过去灌输型教育方式,扭转学科教育“工具性目的”的观念。高校和教师应用最新教育理论加强自身对文化教育工作的认识,在文化教育工作中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知识实现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二是提升教育主体的文化素养。教育者本身要具备自己所提倡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如此才能在教育中对教育对象起到示范作用。另外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其特殊性,包含传统文化要素、道德要素、政治要素等多项内容,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此,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身。
三是要具备创新素质。如今,创新素质是衡量一个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思想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作为其引路人,更应具备创新品质。教育者应充分适应大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
1.以傳统文化为依托,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树立文化自信。在实施层面,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中理想教育、仁爱教育、孝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义利观教育和自我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成分,借鉴和参考西方价值观和市场经济体制中契约精神、诚信精神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动传统文化宣传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宣传,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占据内容传播的各个阵地。再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防止外来消极文化和价值观的侵蚀。可以看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了传统文化时代的生命力,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会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良性循环,在网络环境中自觉的抵制消极文化。
2.树立品牌意识,拓宽生产优质内容的渠道。我们要认识到网络只是青少年接触外界信息的窗口之一,通过多渠道向青少年提供优质内容,能够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协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提高优质内容的渗透力和传播效果。近年来,电视上出现了一批“爆款”文化类节目,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但由于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局限性,其传播效果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应进一步探索优秀电视节目在网络语境下的传播新方式,不断增强优秀节目渗透力。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制作一批高水平、高品质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影视作品,更好地将优质内容带到青少年群体中。还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除常规的游园会、运动会、学生社团活动外,应针对大学生打造一系列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
(四)完善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环境
1.要重视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的启蒙,并且会伴随个体的一生进行。首先,父母的文化、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增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子女走入校园、社会的铺垫。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对于父母来说,应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向子女传达正确的文化与思想观念。其次,父母应有意识地增强子女的文化自信。如今父母很容易过度重视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文化,导致子女缺乏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此,父母应多带子女参與社会实践,如社区服务活动、感恩活动等,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所见所闻影响子女的文化观念。最后,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在社区开展交流讲座,开办文化教育课堂等等,提升父母在文明礼仪、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养。
2.应注重建设校园文化。联合多方力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可以从自身的职能出发。利用间接宏观管理促进其建设和发展,具体方式为:一是政策方式,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文化建设;二是经济模式,即分配,资金,投资,奖励和招标等教育资金的分配过程,通过合理的倾向调整改善文化方面的投入;三是信息服务的方式,即通过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可以自主的决策自己的行为。四是监督评估方法。政府教育部门通过检查,评估等活动对文化建设进行检查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康华.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8(33):140-141.
〔2〕杨扬.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3〕韩语.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4〕张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渠道、方法与策略[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4):77-7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