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涂上明亮的底色
2021-06-24张忠萍
张忠萍
2020年5月19日清晨,我们最敬最爱的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走了。悲痛中,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先生一次次来我校指导快乐教育改革实践的场景。时至今日,距先生离世已近一年,内心的怀念之情未减分毫。
陶先生的一生,是奉献教育的一生,他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始终保持着高瞻远瞩的姿态,立足于当下的教育实际,着眼于教育的未来发展;他不仅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更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他对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改革实践一直保持关注与引领,更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的“三苦”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我校自1986年起从“愉快教学”等单项改革做起,逐步扩展到快乐教育的整体改革。1988年,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陶西平先生率领市(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多次来我校听课、观摩活动,与师生、家长座谈,深入了解我校快乐教育的开展情况。1989年,我校实施快乐教育的经验在全市小学教育界进行推广。
30多年来,每当快乐教育的研究进行到一个新的阶段或在课改中有了新的实践,陶先生就会来到学校调研或给予具体帮助,并先后撰写了七篇专题文章,肯定已有实践,指明改革方向并提供理论支持,为快乐教育以及一师附小的持续发展注入思想内涵与无穷动力。
2007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第一工作室入室研究员,陶先生是工作室的导师,这使我有机会得到先生更多的指导。先生倡导静下心来做教育,并教导我要认认真真研究自己的学校。在先生的引领与激励下,快乐教育研究的内涵与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一师附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取得新的成果。
2019年11月29日,重病期间的先生用生命书写出:“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谢谢大家,我还是那颗心。”[1]这是先生一生的孜孜追求,也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我和老师们认真学习、用心领会,深刻感受到先生一直关注引领的快乐教育整体改革,正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实践表达。总体来看,陶西平“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思想在快乐教育实践中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特征之一—以理念堅守支撑实践创新
陶先生曾说,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并且持续发展,根本原因是学校具有先进的、创新的、稳定的价值观念,并用其支撑学校的教育实践。
快乐教育是基于“三苦”现象以及教育方针难以贯彻落实的实际问题提出并开始实践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儿童快乐成长,强调学生在发展中获得多种类、多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快乐成长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以快乐成长奠基快乐人生。关于它的本质特征,30多年前陶先生多次谈及并曾为我校亲笔题字“实施快乐教育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先生曾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2]在快乐教育的培育下,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整体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2000年,我校依据小学生的特点确立了“六乐”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做“乐于读书,以勤奋为乐;乐于服务,以助人为乐;乐于锻炼,以健体为乐;乐于交往,以合作为乐;乐于参与,以实践为乐;乐于开拓,以创新为乐”的快乐儿童和少年。
2016年,陶先生为快乐教育30年研讨会送来贺信,题为“为生命涂上明亮的底色”。他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高远的思想教导我们:“做人之快乐价值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所体现的是我国先贤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与真挚情怀,也理应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尚品德。”[3]同时,他又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精微的细节指导我们:“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指向是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快乐融于他人和集体的快乐之中,把个人的快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统一起来。当代中国的快乐教育应当是以实现中国梦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润泽学生的幸福感,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绝不是宣扬盲目的享乐主义。”[4]
这种价值引导充分体现出陶先生的家国情怀、高瞻远瞩与知行合一;体现出进入新时代,在培育立志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时代新人目标之下,快乐教育的思想提升;同时也印证着快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首先表现在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而陶先生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之处给予快乐教育实践关键引领。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一师附小的学生都要面向国旗郑重宣誓: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国家,我决心争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乐儿童和少年。在日常工作的每一天,我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大方向,把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小见大。
在开展快乐教育30多年的历程中,在陶先生的引领下,一师附小人坚守快乐教育理念,用心培育快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办快乐学校,做快乐教师,育快乐学生。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保障快乐教育持续发展的超级定力。
◆特征之二—以系统思考建构健全体系
成尚荣先生认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系统论。他说:“陶先生立足于整体优化,着力建构一个较为健全的教育体系,将整体优化落实在体系建构中。”[5]联系学校发展实际,我对此观点深以为然。
例如:我校在“快乐+”课程体系建构中,以“让儿童快乐成长”“快乐成长奠基快乐人生”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六乐”(乐学、乐善、乐活、乐群、乐行、乐新)育人目标,着眼于未来人才所必需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艺术与健康素养,兼顾传统与现代,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文化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互补性,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校本化方式整合,融合在“道德与法治、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健康、传统文化与国际理解”五大领域,形成了动态的、创新的、整体的“快乐+”课程体系。同时,我校又从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考虑,梳理出“快乐+”课程的主要支撑系统,包括快乐课堂、多彩活动、开放校园、协调社区、多元评价、融洽氛围(贯穿整个系统),通过这些支持系统把快乐教育的理念转化成行为,推动快乐教育的课程落地生根。
实践证明,以系统的思维、全面的视角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可以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正如陶先生所期待的那样:要重视系统地研究教育以及学校问题,要善于通过全面的推进取得持续发展的效果。
◆特征之三—以心理健康作为科学依据
2001年,在听取了学校阶段性汇报以后,陶先生对于快乐教育注重以情感为动力,引导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自觉地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更高层次的积极心理体验的实践大加赞赏。
2016年,陶先生进一步对快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给予指导,指出“心理健康是中国快乐教育的科学依据”。他认为:“快乐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快乐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快乐的心态,快乐的性格,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动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创造力的源泉。”[6]
快乐教育的实践研究一直伴随着不同声音,陶先生经常鼓励一师附小的干部教师,实施快乐教育符合儿童成长规律,要坚定地实践、研究下去。记得2019年11月中旬(先生此后几天就住院了),先生来一师附小,在与我校阎红书记交谈时还嘱咐说:“社会上有对快乐教育误解的现象,你们不要受影响,要坚持下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直面问题,曾直白地呈现:“在推进快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大担心,是认为一味强调学生快乐,将会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导致对学生的放纵,使学生的缺点、错误甚至恶习难以克服和改正。”为了引导快乐教育健康地研究下去,先生鲜明地指出:“快乐教育绝不是降低教育的标准,更不是不让学生吃苦,不进行必要的批评。快乐教育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努力让学生在经受成长中的各种困难、挫折、错误、失败的体验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明亮的底色,为一生乐观向上奠定基础。”[7]
正是因为有先生不断地引领,快乐教育才能在改革的路上不迷失、不动摇,不因时间推移、环境变化、校长更换而改变。
◆特征之四—以和谐合力助力寓教于乐
遵循“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思想,在快乐教育实践中,一师附小教师勇敢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儿童的天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如学校通过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在常态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课堂教学研究,在集自主、合作、探究为一体的“四段式”学习方式,以及“七自”学习方式、“学科思维导图教学”等教与学方式的实施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积极追求新技术应用和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和释放,利用技术增强教学的深度;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快乐做主人。
就是在这样的孩子们喜欢的快乐学校里,我们每天可以看见孩子们绽放灿烂而纯真的笑容;每天可以听到孩子们清脆而自信的笑声;每天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在普普通通的事物中,捕捉到美的诗意。孩子们以童心和稚气去瞩望世界,用独特的观察开掘美的情愫……
对此,先生给予鼓励与引導,“‘寓教于乐是中国快乐教育的实践探索”。[8]先生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愉悦的心境,来自教育环境的和谐,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蔼可亲的师长、互助友爱的同学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9]而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依靠教育者形成合力。
快乐教育正是在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致力于多元关系的统筹协调,在寓教于乐中极大促进了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特征之五—以统一协调促进师生发展
陶先生认为,“教育合力的形成,枢纽是学校,关键在教师”。[10]30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引领,通过出版校本教材和校刊、举办教师个人研讨会及快乐论坛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与反思,不断增长乐教善教的本领;鼓励青年教师坚持每周“六个一”的自主学习,并开展了25届青年教师“快乐杯”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学校整体的教改研究。
我校教师深刻体会、践行陶先生的教导,“教师不能够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模式,应该善于协调快乐教育的相关资源,善于把握快乐教育的进程,这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能力”。[11]为此,老师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努力工作、自主成长。老师们用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以自身的乐教善教促进学生的乐学会学。
2017年,我校在建校60周年之际,举行了以“坚守蓝色梦想,弘扬海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活动。陶先生在活动中衷心“祝一师附小在新的征途上,继续以超凡的定力、创造力和担当意识,深化‘快乐教育,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明亮底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12]
这是先生对党和国家无限热爱的表达,这是先生对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的那颗初心,这是先生对一师附小快乐教育在新征程中的殷殷嘱托与期待,这是一师附小人坚定快乐教育研究的不竭动力与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沙培宁.永远的“主任” 不尽的“絮语”—深切缅怀《中小学管理》编委会主任陶西平先生[J].中小学管理,2020(6):31-32.
[2][3][4][6][7][8] 陶西平.给生命涂上明亮的底色[J].中小学管理,2017(2):57.
[5] 成尚荣.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陶西平教育思想评述[J].中小学管理,2020(6):33-36.
[9][10][11] 陶西平.还童年以欢乐—当代小学校长的历史责任[J].基础教育论坛,2012(33):19-25.
[12] 陶西平.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4):50-51.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