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经验,寻求发展

2021-06-24彭琪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设计

彭琪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应由获得者变成参与者。课堂学习活动将原本以学生为单位的独立个体组织成参与教与学双边学习活动的学习共同体。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讨论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不同的收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发展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1]。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就有可能帮助学生实现再创造。到底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我们又应该如何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呢?

一、什么是课堂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的且必不可少的学习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本质要素和主要呈现载体——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联结点, 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建构的最佳形式[2]。郑毓信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国内的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已经更多地聚焦于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数学学习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获得性理解”转变为“参与性理解”。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法德指出,“获得主义者主要关注确定跨情境的学习不变量,参与主义者则将关注点转移到了活动本身及其变化”[3]。随着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也应该适应学习者的发展需求。

二、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

我们尝试通过对比或改进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来理解这个问题。

“图形的平移”一课中两位老师围绕数平移格数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A老师的设计A先让学生数平移格数,再依托课件演示,使学生交流数正确的方法。学生通过短时观察,建立的表象较模糊,且关注的因素单一,因此学生的反应是不知道怎么数,不知道数什么,因此数错,只找到对应点数,方法比较单一。B老师在设计B中,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操作实物图,让学生体验整体平移的过程,让学生离开实物思考方法并进行交流后,再动手画,结合作品,理解对应边与对应点的概念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很快掌握不同方法。B老师的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具体操作到空间想象,真正契合该课锤炼空间想象能力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看出,教师设计学习活动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追求。学习活动之间应该呈现递进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逐渐过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客观现实,又能在后续的活动中让学生从现实条件中抽取和整理出来,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重现、提炼或改造,充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三、如何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

现实数学教育的课堂呈现三个特征:(1)以活动为主,改变了传统数学教育课堂常见的“满堂灌”。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活动情景,使学生参与活动,从而实现再发现。(2)以讨论为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迫切表达自己的发现或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活动。[4]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符合现实数学教育的课堂学习活动?

(一)立足教材,整体设计活动

苏教版教材将图形的运动这部分知识编排成三年级上册与四年级下册两段展开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成3课时进行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含义,锤炼空间想象能力;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运动的知识,重点在于学生初步的感知和初步的体验。立足教材,结合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师从以下三步出发,构思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初步感知,建立表象;逐步抽象,举例内化;分层练习,操作内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学习活动,经历感知、提取、抽象、内化的过程,最后达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确立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初步概念。整体学习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识发展规律,也契合了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化”教学的一般过程。

(二)巧设活动,引領学生思考

课堂学习活动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能够让思维水平实现由低到高层次的发展。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经历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活动积累经验,对知识结构进行细节填充,直至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面积的含义”一课的设计,可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有面?摸一摸: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说一说:比较两个不同的面,说说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借古埃及几何的由来,出示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土地形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没有大小之别?正方形的大小应该叫什么?你还能像这样说一说吗?你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同学所说的话概括出来吗?如果正方形的地按照大小来交税,正方形需要交一石,那么长方形的地呢?不规则部分有没有面积?它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教师通过设计这一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出发,找到生活中的面,再通过动手摸一摸,感受到面有大小之别,再结合学生说一说的活动,强化学生对于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感受到物体都有面,面还有大有小,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感性铺垫总结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站在数学史发展的高度,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表象、提取、抽象、再认知的过程,形成面积的概念。活动设计巧妙,不仅有思维的深度还有纵观历史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黄树生.简论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J].江苏教育研究,2009,4A(32):32-35.

[3]郑毓信.国际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数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3):79-83.

[4]任利娟.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7):7-8.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