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新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思考·讨论”栏目应用研究
2021-06-24项在敏刘志强
项在敏 刘志强
摘 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学教材做了很大的修改,增加了一些有特色的辅助教学栏目,“思考·讨论”栏目就在其中。笔者发现,“思考·讨论”栏目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增加,通过实践发现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笔者以2017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对其应用进行应用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思考·讨论”栏目
一、“分子与细胞”中“思考·讨论”栏目分析
2017年新颁布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思考·讨论”栏目有22处。具体每章分布如下图:
可以看出每章的分布不是很均匀,有的章节中有多个此栏目,可见该栏目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经验,将栏目分为生命科学史、知识升华和联系生产与生活这三个类别。
二、“思考·讨论”栏目应用案例
(一)生命科学史类“思考·讨论”应用案例
生命科学史类主要介绍各个时期不同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及重要的实验结果,是教材内容的主要来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了科学是从无到有,然后再一步一步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类别可以锻炼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求索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展示了从1543年维萨里揭示器官水平的结构到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学说的历程,期间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发现、建立、完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维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分别从科学家的历程、科学实验探究材料的角度、科学技术发展及进步以及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结合这四个维度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1:我们组主要讨论了对细胞学说建立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家,包括维萨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马尔比基、施莱登、施旺、奈格里、魏尔肖等。
学生2:我们组主要讨论的是各个科学家的主要贡献。从维萨里解剖尸体揭示了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指出组织构成器官,到虎克及列文虎克利用先进的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再到施莱登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施旺提出了动物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最后又经过奈格尔和魏尔肖的发展,细胞学说更加完善。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学生要达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科学发现是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认识科学技术,比如了解显微镜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科学发现;在大量观察实验后还需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才形成一个理论学说;任何一个学说的建立都是需要经过漫长岁月的,是时代和科学家的共同结果。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需要探索、开拓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都知道,科学史类的东西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合作性教学方式,对这些知识提出一些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让不同的小组从不同的方面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知识升华类“思考·讨论”应用案例
知识升华类可分为关联类、概括类、迁移类和拓展类,起到加深理解、把知识学活的作用。
第二章第四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良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是高中生应具备的思维特点,即使有的同学总结不出来,通过小组互動也学会了,这比老师直接板书出来的效果要好太多了,学生会形成深刻的印象。
通过实验来验证,更具有真实性。像恩格尔曼的“叶绿体的功能”的实验,用到了水棉和需氧型细菌来验证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的。用三棱镜的散光照射水棉装片,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下的细菌远多于其他光线区域,证明叶绿体主要吸收这两种光。通过学习,学生发现实验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该类型的应用中,这类资料的主要特点是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利用资料,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在快乐中收获知识。通过这个经典的实验案例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使学生增加了对生物学的喜爱程度,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三)联系生产生活类“思考·讨论”应用案例
联系生产生活类,就是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事例与现象。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理解知识,然后再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分析。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学生是容易理解的,还可以加以拓展,学以致用,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学好生物可以解释各种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启发式教学法,深挖例子的根源,从本质上解释、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深化知识结构,自主构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的品质。
三、“思考·讨论”栏目对教学的启示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利用该栏目进行教学,可以养成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学生学习了前人的探究实验,可以学会科学探究过程及思想,培养社会责任感。“思考·讨论”栏目或与科学前沿接轨,或与传统美德相关,或与生活息息相关,或与生产流程衔接,或与相关学科联系。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思考·讨论”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性、逻辑性。
(三)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教师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执教者”。因此“思考·讨论”栏目应运而生,它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探究思维。“思考·讨论”栏目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它来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栏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能充分学习知识、思维更具逻辑性。
参考文献
[1]何若.利用教材“资料分析”栏目培养学生生物学科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研究,2012(1):45-46.
[2]罗春裕.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中“问题探讨”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