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城交融视角下历史城镇保护策略探讨

2021-06-24

智能城市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阳河交融格局

俞 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1 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拟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镇远古镇坐落于贵州省东部,已有超过2 000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上享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盛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丰富,出土了大量文物古迹,目前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风景名胜区高过河、㵲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等诸多称号,保存了180余处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街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

镇远古镇呈现出典型的山水城交融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城美田阔、山峻水深。整体县域呈现出“一水二河四峡群溪”的格局,古镇被自西向东呈S形蜿蜒的㵲阳河贯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古城格局。

2 历史城镇保护背景

1986年12月,镇远古镇成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第一版《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目前,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前进,历史城镇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历史建筑和相关的文物在城市化过程中被破坏,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过度商业化加大公共以及市政设施的负担,原生性的文化被城市商业文化替代等。因此,亟须加大古镇保护工作的力度,开拓新思路,落实有效的整体保护策略。

3 古镇历史城镇保护特色

3.1 历史城镇与水体的高相关性

㵲阳河与古镇肌理如图1所示。

图1 㵲阳河与古镇肌理示意图

㵲阳河属于长江支流即沅江的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长林镇,流经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在玉屏县出贵州境,入湖南为㵲水。㵲阳河在古镇境内自西向东呈“S”形蜿蜒穿过,成为古镇发展的基础,也是造就古城府城和卫城两城并立格局的基础。

㵲阳河对城镇格局、城墙形态、古镇肌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古镇内部的功能组织、建筑布局、街道走向等都以㵲阳河为组织核心。古镇的府城沿河流岸线的走向进行布局建设,整体肌理呈现出自然的弯曲线型。

3.2 历史城镇与山体的高相关性

古镇的历史城镇内的建筑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

(1)位于山体底部河谷周边的区域。

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为一开间,纵深相对较长,层高大多为三层左右,该区域面积较小,是当地居民优先建设的区域,也是价值最高的区域,商业氛围较浓。

(2)数量最多、最普遍的民居类型。

该类建筑受山体的影响,总体形式较为特殊。古代外地移民将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传入古镇,与古镇原生性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极具当地特色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由于古镇内山体多,用地受地形影响十分紧张,山地四合院只能在封火墙上开角形成正门,建筑正门不在中轴线上,即“歪门”。依山而建的道路无法笔直,所以山地四合院只能在峻峭的山体上蜿蜒进行横向的布局排列,在垂直方向的巷子里再进行纵向排列,呈现沿着“斜道”布局的特征。

3.3 历史城镇视点通道体系丰富

古镇山水城交融格局如图2所示。

古镇山水城交融格局如图2所示古镇内部各类自然和人工景观丰富,地势多样、山体环绕、水体蜿蜒,呈现出明显的山水城交融的格局。古镇范围内各类自然要素呈现出立体化的风貌特征,区域整体视觉效果表现出层次分明和丰富的特点。在古镇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步一景,山水城交融”的体验,这种包含了多种节点和廊道的丰富的视点通道体系,是古镇最为重要和最亟须保护的要素之一。

3.4 城镇进一步拓展空间有限

受限于独特的山水城自然地理格局,古镇内进一步可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发展以及当地居民本身满足生活的需要,古镇的保护与空间的挑战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尤其是外地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古镇内部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同时交通堵塞问题日渐严重,人车矛盾不断加剧。

4 古镇保护规划策略研究

4.1 建立以保护总体自然地理格局为核心的规划策略

(1)划分历史城区保护框架。

在本次规划中,提出打造“一带二城六片多点”的总体保护框架。

①一带。

一带指㵲阳河景观带,主要保护内容为与水体相关的历史岸线、沿水体的主要公共开敞空间、沿水体两岸的历史文物古迹、沿水体的相关自然景观与主要视觉节点和廊道等,控制水体沿岸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保护水体总体景观格局,对水体沿岸的旅游线路进行统筹设计布局,合理建设跨河桥梁等,同时对夜景灯光等进行统筹考虑。

②二城。

二城主要是对现状府城和卫城的保护,内容包括延续和修缮整体历史风貌,严禁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对卫城内相应街区进行原貌保护和恢复。

③六片。

六片指构建包括主要核心街区在内的相应街区级保护体系,并建立具体规划管控细则。

④多点。

多点主要是对景观视点的和节点的规划布局,包括主要的历史建筑、景观、不可移动文物等。

(2)识别历史街巷分类保护。

根据古镇内街巷的建设年代、空间尺度、界面完整性等,将街巷规划分为原貌保存类、重点修缮类、局部改造类与拆除重建类。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与开发利用重点,保护街巷的完整性和历史风貌,分类进行管控的和引导,优化街巷的空间品质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古镇街巷格局。

(3)㵲阳河总体系统保护。

将水体、码头、岸线、滨水空间及桥梁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重点考虑水体系统与城镇、山体的自然地理协同关系,提出全局性系统性的管控要求和建设侧重点,对历史河道进行适当修复,发展特色水上公共交通系统,重塑滨水空间整体品质形象。针对传统码头等进行空间整治和微该走,构建不同特色主题的串联式空间节点体系,参考意大利威尼斯案例,构建独具特色的黔东南清明上河图。

4.2 最终形成全要素整体保护体系

结合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延续并优化上一轮保护规划思路,结合古镇现状各类自然以及历史资源的特点,形成主题、层次、年代、系列并重的四位一体的保护框架,重构保护体系。

全要素整体保护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全要素整体保护体系

在历史建筑方面,主要遵循整体规划、分类施策、合理开发、保护优先的原则开展保护和利用行为。针对历史街区以及风貌区,主要从整体上考虑延续古镇的特色总体风貌,设置不同风貌区的类型和管控要求,分类制定保护措施与负面清单,发挥行政管控的刚性,同时为市场自行改造利用留足相应的空间。在视点通道管控方面,识别标志性自然景观、文物等,综合考虑人群集聚和流动的特点,构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呼应的体系,强化对通道和整体环境的保护。针对通道范围内的建筑,严格控制高度和外立面特色,对于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行为应严格禁止。

5 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格局差异较大,在历史城镇的保护工作中应充分研究当地特色。针对镇远古镇为代表的山水城交融地区,应当注重历史城镇保护与自然地理格局保护的相互协调,构建综合性整体性保护体系,重点管控水体、山体和独特的城镇肌理,制定差异性的优化活化策略。

猜你喜欢

阳河交融格局
真美
㵲阳河守护行动计划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中秋的灯
站在远处看秋天
村口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