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数据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的研究

2021-06-24解攀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据服务师生标准

李 超, 邓 果, 余 琳, 许 婷, 许 可, 解攀科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武汉 430079)

0 引 言

近几年,很多高校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也建设了大量的应用系统,积累了一些信息化资源以及数据服务,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财务、图书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环境。根据学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要求学校不断创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学校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方向转变[1]。随着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规模的延伸,广大师生对数据资源快速获取需求的不断提升,各个职能部门对管理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强,信息化中数据服务的建设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它直接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战略[2]。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实现以行政办公需求为主向以服务公众需求为主的中心转变”[3]。至此明确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定位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4]。通过分析和总结高校数据服务的应用与成绩,发现高校数据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探讨提升高校数据服务水平的主要路径,提高师生对数据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增加学校发展动力。

1 高校数据服务的应用与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每年投入不少于3 000万元信息化专项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数据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师生使用频次和满意度提高。近几年高校数据服务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公共基础平台,各职能部门应用系统,决策分析服务和各类数据上报,极大地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效率。

1.1 学校公共基础平台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目前已集成88个校内应用,年单点登录1 080万人次,极大地方便校内师生使用各类信息服务。

(2)一站式服务门户(网上办事大厅)、微信企业号(包括企业微信APP)。推动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和微信企业号建设,完成241个服务集成,促进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捷化。2019年门户访问达681万人次,月均访问为57万人次。

(3)一张表流程平台。推进各职能部门面向师生的表单业务在线填报服务,解决各职能部门在线填报业务由无到有的问题,促进无纸化办公,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减少师生重复填表、缩短审核周期、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促进学校从职能型组织向流程型组织转变[5]。“一张表”流程平台已运行109项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各类审批业务,在单项业务办理量排行榜中,最高业务办理次数达到31 415次,2014年起5年来累计办理102 904次,是师生校内办事不可缺少的网上办事服务平台。

(4)网站群系统。基于网站群系统统筹管理学校网站建设与运维服务,共创建发布253个站点,涵盖了从学校主页到所有院系和部门的网站,其中2019年总访问次数达到1.1亿人次。

(5)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收发文管理,流程审批,合同管理,会议室管理等多种功能,年使用达12万人次。

(6)教师个人主页。全校开通教师个人主页用户数已达2 000余人,方便教职工汇聚和展示个人信息,助力科研合作和招生工作。

(7)邮箱系统。学校建成邮箱系统,师生总用户突破4万户,使用频率高,师生满意度高。

1.2 各职能部门应用系统构建

近几年学校新建或升级了各职能部门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系统、教务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就业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等,通过数据交换,提供广泛的数据服务,打破数据壁垒,提升管理效率。

1.3 提供决策分析服务

以校内业务部门数据分析需求为导向,依据数据仓库及大数据相关规范,建设各个业务分析主题的数据集市。将所有数据可视化,倒逼业务部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进一步推动我校数据清理工作。目前已组织人事处、党委组织部、财务处、后勤保障部等19个部门完成“数据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工作,共实施了200个指标的分析工作。利用历史数据分析的结果,诊断现存问题、预警临界阈值、评价分析对象、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创新与科学管理决策,促进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学校从经验型管理向精益型管理转变。实施了图书资源采购分析,图书资源精准推送,一卡通消费分析,学业预警分析和财务风险管控可视化分析等专项服务。

1.4 实现各类数据上报

通过数据的再加工和深度应用,已实现部分数据上报的自动化和常态化工作,数据上报更准确,工作更轻松。

2 高校数据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应用系统不断开发和投入应用,智慧校园建设中有关数据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标准不符合学校实际。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数据标准,或者虽然发布了学校数据标准,但是由于数据标准没有动态更新,建立之初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和详细设计,导致数据标准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业务应用建设方也不能方便获取最新版本和直接使用数据标准指导系统建设,造成了有数据标准但执行效果差的情况[6]。

(2)信息孤岛制约。由于各业务系统建立的依据是各单个部门需求,在数据管理方面,仅对与本部门有关系的数据进行着重管理,或在管理数据时,缺乏有效矫正数据手段,因此,很难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无法为整个学校提供正确、完整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效率[7]。

(3)数据质量低下。缺乏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缺乏对数据质量、安全和生命周期的管理,没有控制数据从输入、加工、传输、输出等数据各个处理环节的质量要求,没有完善和统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和流程。同时部分教职工信息化素养不足,在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使用环节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4)数据交换技术陈旧。数据集成、交换和共享的系统架构和核心技术老旧,缺乏顶层设计和全局数据模型,也没有有效地执行数据标准,更没有经过“数据治理”。

(5)难以支撑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共享程度都不高,不能很好地支撑新应用新服务的开发,也不能支持深度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无法满足学校信息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升高校数据服务水平的主要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组织架构

提升高校数据服务水平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要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做好学校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信息化、教学、科研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信息化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人事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财务处、科技处、设备处等多个职能部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年度信息化工作要点,整体推进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出台重要政策与制度措施,统筹协调处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同时还审议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年度建设项目与信息化专项经费预算。领导小组统筹学校信息化工作,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杜绝工作推诿现象,定期总结学校信息化工作经验,协商解决信息化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提升数据服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健全数据标准,建立数据标准管理平台

数据服务水平的优劣取决于数据质量的优劣,而提升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先进同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级数据标准和数据标准管理平台。数据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而广泛的调研,考虑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层面的需求和特性。数据标准管理平台的建设需充分考虑整体架构设计的科学性、数据架构设计的合理性、核心算法设计的先进性、部署设计的灵活性,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优越,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总体建设需遵循以下原则:①标准化、规范性和开放性;②先进性、成熟性和可用性;③可靠性、稳定性和容错性;④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⑤统一性和并发性。

数据标准,应包含数据类、编号、数据子类、表名、数据项名、英文简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是否主键、是否为空、参考数据、引用标准、引用标准编号、生产部门、版本号等字段信息,内容涵盖非常大,非常细。因此数据标准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对比和参考教育部有关数据标准、国家各行业标准,更需要长期深入地了解学校实际情况,各科室岗位职能,系统建设、数据应用和数据需求情况。数据标准的建立首先要进行调研工作,调研内容见图1。

图1 数据标准调研内容

调研成果,主要应包含校级数据标准和校级代码标准的初稿,数据的权威来源的确定,以及各部门的数据供需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标准调研成果

数据标准制定是一个循环工程,每个数据子集的数据项经过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PCDA方法论循环优化数据标准,并建立数据子集映射关系,抽取对应数据到中心数据库,如图3所示。

图3 数据标准建立过程

目前,学校已建立涉及24个单位的8大数据集,55个数据类,304个数据子类,5 699个数据项的数据标准。

3.3 提升数据流转能力,打破“信息孤岛”

数据流转,也可称为数据共享、数据传输。由于高校的业务繁杂,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分散,数据流转经常不畅。数据流转不畅,各应用系统没有获取到所需数据,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不仅是高校,很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问题。信息孤岛的出现,和数据标准的缺失,数据质量的低劣有很大关系,但最直接的因素是数据流转不畅。数据流转涉及数据生产方、管道和使用方(数据应用方)。

(1)数据生产方。很多业务单位还没有相应的应用系统将单位生产的数据进行汇聚存储,即使信息化实力强的单位也可能没有将全部数据纳入系统中,这导致后续的数据流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虽然高校整体的发展已迈过电子化、信息化、智慧化甚至是智能化的阶段,仍然需要加大系统的建设,争取更多的数据电子化和标准化。同样重要的是将数据入库过程中,要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升数据更新的及时性,这样才能保证数据流转过程中不会出现很多数据传输问题(数据质量差常常会导致数据传输失败,引起程序上的BUG),保证数据源头出来的数据能够满足数据使用方的需求(数据展现效果佳)。

(2)数据管道。数据管道指数据从数据生产方传输到数据使用方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手段。目前高校都逐步建立了中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流转的中转基地和数据资产的存储基地。学校信息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将数据从数据生产方同步到中心数据库,再从中心数据库同步到数据使用方。一般采用的手段包括ETL方式、ELT方式、数据接口方式、数据库直连方式[8-9]。数据库直连方式因安全性和效率问题已逐渐不被高校采用。信息中心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迭代,增加数据管道的健壮性,防止因机房断电、服务器宕机、存储空间不足、数据传输量过大或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传输失败或者数据丢失问题。可采取使用数据库物理机、更新数据库版本、提高数据库存储空间、建立RAC双活机制以及使用数据库巡检工具保证数据库和系统的稳定性,保障数据管道畅通无阻[10]。

(3)数据使用方。数据使用方需了解学校的数据标准,尤其是涉及自身需要的那部分数据标准,了解如何对接数据管道提供的数据,包括数据对接的频率,数据存储,数据关联关系。数据使用方还要在使用数据前搞清楚数据映射关系,即数据生产方的数据和自身系统中所需数据是如何一一映射的,格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还需要进行格式转换。对于数据质量差的数据,使用方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过滤操作。

3.4 增加数据开发与应用能力

提升数据服务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用起来数据[11]。数据通过数据管道传输到数据使用方,数据使用方将数据进行开发与应用,呈献给师生,“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2]。提升数据开发与应用能力关键在于以下3点。

(1)打造“大平台、微服务”的架构。这一架构能将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业务逐个从分散的平台剥离出来,使业务更加标准化、成熟与专业化。采用这一架构可以快速将数据应用上线,方便快速迭代,提高数据服务的便捷性和可拓展性。

(2)界面更友好,更有亲和力,支持更多终端平台。以往的信息系统多只支持PC端,不支持H5页面开发,现在要求开发的数据应用能够支持PC、安卓手机、苹果手机、平板等多终端平台,还能够集成在企业微信、小程序等第三方应用中。开发的应用界面要更加友好、更美观,方便用户使用。

(3)收集师生使用人数多、频次高的信息化需求,尽快提供数据服务。经常性的收集师生需求,将应用人数多、频次高的需求进行整理和优化后,尽快开发、测试和上线,同时加大对师生宣传,让师生尽快了解,尽早使用他们提出的数据需求服务,提高师生满意度。

3.5 开展数据质量评价

开展数据质量评价是提升数据质量,从而提升数据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13]。数据质量可用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准确性、唯一性和及时性6个维度来衡量。学校需要建立数据治理评价架构和评价模型,结合单字段、单表的权重,以及数据记录数权重(数据多少)、数据调用量权重(重要程度)来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分项数据表质量评分和整体质量评分。同时要建立整体评价、分类评价和数据质量趋势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定期发布数据质量报告,建立数据质量绩效考核办法,让各单位真正重视自己单位生产的数据质量(见图4)。

3.6 提升教职工信息化素养

提升高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是提升数据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14-15]。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都离不开教职工的参与,数据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参与。

(1)提高信息中心工程师团队综合素质。信息中心承担着学校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维护学校中心数据的正常运行,负责学校数据治理工作,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这些都需要信息中心工程师不断学习最新知识,掌握新进的技术手段,将系统打造得更好用,将数据服务更安全高效地呈献给师生。

(2)各职能单位增加信息系统管理员。各职能单位应尽量增加专职的信息系统管理员,有利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运维工作,真正提升各单位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信息系统管理员应主动学习基本的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开发语言,了解系统的部署和数据存储情况,能独自运维和恢复信息系统。同时信息系统管理员还应具备与不同专业领域人员沟通能力,将单位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翻译”为计算机知识给系统开发方,将开发方的解决方案“翻译”为易于理解的语言给单位领导和其他教职工,做好沟通和协调事宜。

图4 数据质量检测报告

(3)强化其他教职工信息技术培训。其他教职工平常应多学习计算机知识,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做到既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又能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收集整理自身的信息化需求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给专业人员。新进教职工要加强信息化技能岗前培训和考核。

4 结 语

高校数据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数据生产方、管道和数据使用方通力配合、持续改进。大力增加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数据使用得越多,越能倒逼数据生产方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服务水平。加强全校教职工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增强相应的信息化专项考核,提升信息化思维意识,培育信息化文化土壤,都将在未来学校战略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数据服务师生标准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地理空间大数据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方向分析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基于数据中台的数据服务建设规范研究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数据服务依赖图模型及自动组合方法研究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