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肠疾病诊断中应用胶囊内镜检查的可行性分析

2021-06-24陈小云陈平湖刘汉影韩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1期
关键词:小肠消化道胶囊

陈小云,陈平湖,刘汉影,韩晖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0 引言

人体消化道较长的器官为小肠,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影像学完善发展,临床逐渐重视小肠疾病诊断[1]。和研究资料相结合可知,小肠疾病患病具有隐匿性,无显著症状表现,具有较深的病变位置。常规诊断具有相应的局限性,降低诊断正确率以及敏感性,从而影响后续治疗。所以,小肠疾病诊断是困扰广大医患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胶囊内镜的出现能够及时弥补常规检查的漏洞与短板,对此,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小肠疾病诊断中应用胶囊内镜检查的可行性,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0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男性患者为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最大者为75岁,年龄最小者为28岁,平均(51.2±3.2)岁。

1.2 纳入和排除

纳入:入选患者同意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同意书;入选患者均进行肠镜以及胃镜等相关检查;入选患者均存在完整的检查资料;入选患者依从性良好;入选患者反复发作,存在消化道出血,或者多次腹泻或腹痛等;入选患者在病情发作期间实施常规内窥镜筛查并没有发现可疑病灶者。

排除:将消化道畸形、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狭窄以及胃肠道梗阻患者予以排除;将吞咽困难者予以排除;将胶囊材料过敏者予以排除;将年龄在18岁以下者予以排除;将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恶性肿瘤患者予以排除;将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电子设备者排除在外;将合并精神异常、胃轻瘫、存在腹部手术史者等排除在外。

1.3 方法

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在科学合理选择胶囊内镜的基础上,其原理为肠腔中实施胶囊,每秒拍摄图片为2张,将获取的结果传输至数据记录仪中,在工作站对图像结果进行处理。主要操作内容为:①检查准备。前一天控制饮食,低渣饮食为主,晚上8点聚乙二醇67.85g溶于1L水中口服一小时内服用完成,当天凌晨4点聚乙二醇137.5g溶于2L水中于2小时内服完,早上6点口服二甲硅油5.0g。②检查当日。患者于需要禁食禁水,吞服胶囊前半小时口服胃蛋白酶,8:30开始吞服胶囊,当胶囊进入胃腔后监测图像,当其进入至十二指肠球腔内可饮用少量水,5小时后可进食半个馒头,不建议流质饮食,当胶囊进入至结肠内完成检查。少数患者整个检查过程并不顺利,图像不能辨认基础上结束检查,获取图像后医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螺旋CT检查方法,设置参数为准直128层×0.625mm,旋转时间0.4s/r,螺距0.992,矩阵512×512,检查位置自膈顶直至耻骨,进行平扫后采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对造影对比剂注射,即优维显370mg/mL,速率4-5mL/L,采用 对比剂示踪技术触发扫描(阈值120HU),延迟时间约7s,感兴趣区设置在腹主动脉平肝门处,扫动脉期后25-30s扫门脉期。获得影像资料通过后处理技术进行评估。

1.4 评估结果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于疾病检查结果,即小肠肿瘤、小肠息肉、小肠憩室、小肠寄生虫以及正常;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正确率。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算研究数据,表现形式为计数资料,检验选择卡方,组间数据对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比较螺旋CT和胶囊内镜检查小肠肿瘤、小肠息肉、小肠憩室、小肠寄生虫以及正常比例,组间数据P>0.05,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

2.2 诊断率

螺旋CT和胶囊内镜检出数以及确诊比例经对比,组间P>0.05,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

3 讨论

发生在小肠的疾病统称为小肠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2]。小肠疾病起病隐匿,虽症状多样,但特异性差。常见有腹痛、腹胀、腹泻、腹部包块、发热、出血、贫血、消瘦、梗阻等[3]。小肠损伤主要见于腹部外伤引起的损伤,如刀刺伤、枪伤、高处坠落等。对于这一类疾病的临床检查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常规消化道检查技术主要包括:胃镜检查、小肠钡剂X线检查、小肠镜检查、核素扫描检查等。不过以上检查技术对小肠疾病(特别是未知原因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诊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而且诊断消化道疾病需要重视的是,传统检查通常为侵入性操作,患者会存在强烈的不适感,会损伤肠道,同时不能保证检查结果的正确性。例如:对于推进式小肠镜检查技术来说,其对操作医生的实践经验要求比较严格,通常,最远能够达到Treite韧带附件,在操作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疼痛感,必须要实施镇静与麻醉;再如:探条式小肠镜检查从理论上来看是能够对小肠的整个部位进行排查,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约有80.00%的患者无法抵达末端回肠,而且会导致患者异常痛苦,甚至会引起鼻出血、小肠穿孔等一系列并发症,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有限。目前伴随内镜技术的完善发展,临床研究表明选择胶囊内镜检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此检查方法为非侵入性操作,操作简单。自胶囊内镜检查适应症而言,如果患者疑似患有小肠疾病、不明消化道出血、消化吸收异常和显著腹痛症状者应采用胶囊内镜检查[4]。对于禁忌症而言,如果患者出现瘘管狭窄、胃肠动力异常、消化道梗阻、不能耐受外科手术以及心脏起搏器植入,不应通过胶囊内镜检查[5-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胶囊内镜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时间并不长,不过根据以往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患者经过检查都排查出一些疾病,而且,通过分析胶囊内镜影响因素,发现主要因素为年龄,此次研究中表示部分高龄患者并未完成检查。为此对小肠检查过程中,需要对禁忌症以及适应症进行确定,确保其诊断正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①比较螺旋CT和胶囊内镜检查小肠肿瘤、小肠息肉、小肠憩室、小肠寄生虫以及正常比例,组间数据P>0.05,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②螺旋CT和胶囊内镜检出数以及确诊比例经对比,组间P>0.05,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胶囊内镜检查有助于提升检查结果正确性,同时安全性良好,患者并不会出现不良反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检查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手术前需要控制饮食,口服聚乙二醇,将操作流程讲解给患者,保证患者配合检查,以此提升检验结果正确率。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在检查期间需要尽量推迟饮水,需要将无色葡萄糖或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取代饮用水,能够确保显示图像的清晰,提高其分辨率,便于观察与分析。对此,小肠胶囊内窥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是非常显著的,能够对具体的病变位置与性质进行准确分析,并对临床治疗给予指导与借鉴。无论患者选择外科手术,还是实施病理性研究,都能够验证其结果的精准性与完整性,这对于提高医疗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小肠疾病采用胶囊内镜方法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确定疾病类型具有有利效果,表示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胶囊内镜检查技术的诊断标准并未统一,一些疾病无法解释其临床表现,不能活检、意外问题不能提前预测等,不过该技术的应用前景是相当不错的,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在不断升级与改进,胶囊内镜法的适应症会不断拓宽,且应用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小肠消化道胶囊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时光胶囊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时光胶囊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
养好女人小肠经
小肠深处来“探幽”
聚焦“毒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