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2021-06-24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已有百年历史,总部位于北京。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产资源业、环境产业、装备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建筑及房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海外产业等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研究院是首钢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首钢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输送基地,负责全面推进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当前,首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长期从事钢铁产品研发生产的传统行业超大型国有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尤其重要。
一、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科技人才。”关心、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都把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一)国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
2011年7月26日,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科技人才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该规划明确了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重点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七项内容;明确了人才建设需实行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创新和改进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明确了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支持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等。在科技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指出,要加大完善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注重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和凝聚一流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引导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建立以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在国家积极倡导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人才成长与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政策,在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等各方面进行支持。以北京市为例,2017年3月出台了《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目的是加强首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并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全力推进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该办法具体规定了首都科技领军人才的申报资格条件、选拔、支持和管理等内容。与国家政策相比,该办法操作性、可执行性更强。
(二)先进企业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方式
对国家而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对企业也一样,建设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凝聚而成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是企业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效益增长的原动力、硬保障。在这方面,一些先进企业进行了有益实践。宝钢(宝武集团)制定了《宝钢集团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大力实施“金苹果”人才建设计划,通过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设计建立了畅通的科技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拓展了其纵向横向成长的空间;结合多因素综合设计了测评体系,划分人才梯队,将测评因素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自我定位、自我发展的依据和目标;建立了与相应职级管理人员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模式;运用培训交流、项目带动、业绩考核等配套措施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三)首钢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首钢京唐集“产品制造、高效能源转换、消纳社会废弃物”三大功能于一体、世界最先进的钢铁生产流程已经建成。产品结构明显提升,汽车板等高端板材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部分实现了领跑。首钢这一发展历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从传统长材生产到高端板材转变的历史性跨越。目前,首钢转型发展已进入到新阶段,钢铁生产要实现以高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是首钢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首钢技术专家、首钢技术带头人推荐选拔工作实施办法》,通过推荐选拔的方式,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该办法的实施,对科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平台,但目前的选拔条件仍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评价标准,尤其对于科技领军人才的评价选拔缺乏有效的支撑。
科技领军人才是科技人才中的佼佼者,是本专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是科研团队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要求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学术道德高尚、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水平领先和国际视野开阔、领导力强等综合素质。因此,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周期长、操作难度高。主要表现在:
(1)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没有成熟经验,缺乏操作性强的选拔评价标准,无法有效支撑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领军人才往往因个人待遇等问题非正常流动,造成人才流失,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
(3)科技人才晋升渠道单一,个人待遇往往只能通过行政职务的提升得到满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技术研究院进行了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的创建与实践,其目的是建设一支科技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强,为首钢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创建与实践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技术研究院作为首钢集团专门负责产品与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了适合首钢转型发展特点并与研发机构创新性特征突出相适应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其内涵是:形成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技成果为基础,以量化评价为依据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带动人才工作创新,畅通科技领军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以注重创新实践为特点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结果作为人才评价导向;构建多维度科技领军人才评价体系,以相同的量化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制度创新,畅通科技领军人才职业发展
为畅通科技领军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拓展高端人才的职务晋升空间,集团以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为试点,构建了新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在科研人员中按照研究员、主管研究员、主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首席技术专家五个职务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为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行首席工程师聘任制,将首席技术专家、首席研究员、首席工程师这三类高端人才,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使用。晋升为首席研究员和首席技术专家的领军人才实行年度岗薪制,其中,首席研究员的薪酬标准区间为30万元至60万元,首席技术专家的薪酬标准区间60万元到100万元。新的薪酬标准有效对接了国内先进钢铁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薪酬水平,竞争力明显提升。同时,职务晋升体系的建立,增加了职业发展的确定性,使科技领军人才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显著增强,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动力。
随着科研人员职务晋升通道的完善,进一步实施了《首钢集团“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研发体系进行改革,解决“热工作”和“冷工作”的不平衡问题;建立了科研人员按照“基本岗薪+科研项目推进奖”的薪酬结构,形成“与价值创造相匹配”的激励机制。随着改革措施的落地,先后出台了《技术研究院科研项目推进奖励实施暂行办法》《技术研究院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办法》《技术研究院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竞聘和实施暂行办法》《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科研活动有管理、科技人才有评价、激励机制有保障的制度体系,搭建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平台,明确了个人成长的努力方向。
(二)强化创新实践,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快速成长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要放到实践中去,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培养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是一项系统工作,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多渠道的培养方式,提升科技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
1.坚持高标准多渠道引进人才
为提升科技人才质量,加快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积极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注重加强与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着眼国内领先科研团队,“定向”引进优秀毕业生;强化面试工作,年均收集毕业生简历1200份以上,通过以主要领导带队的面试专家组专业面试后,年均录取近二十余人,毕业生院校分布、专业种类、学历层次丰富多样化,做到优中选优;加强与海外知名院校合作,主动到德国亚琛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皇家工程学院等院校对高端科研人才进行考察,引进高水平研究人员回国就业;同时也积极引进了一批行业内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在职人才以及出站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
2.承担重大攻关项目锻炼人才
重大攻关项目是指,面向生产现场和市场,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解决生产现场存在的品种开发和工艺技术等问题,提升产线制造能力、提高企业效益。项目支持的重点是:在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用户技术研究和产品第二方认证等方面存在的瓶颈性、基础性或共性问题。技术研究院与生产基地根据问题的重要性、难度、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等因素综合考虑,将解决瓶颈问题的工作方案形成攻关项目,设定为院级A类重大攻关项目。项目具有明确的攻关目标,量化的考核指标,节点明确的进度安排和研究内容。项目负责人一般由技术研究院科研骨干担任,项目组成员由双方的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
重大攻关项目的设置都是对产线或用户影响大、技术难度高、时效性强的项目。在项目的规定节点,由技术研究院与产线的技术专家组成联合评审组,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评审,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压力非常大。但通过承担重大攻关项目,对负责人的锻炼价值更大,经过在生产现场的磨炼或与用户进行更直接的技术合作,在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同时,个人实战能力和用户技术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重大攻关项目制度并结合“派驻制”“一院多中心”体制的建设,使科研人员更多的接近生产现场与市场,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研人员迅速成长为领军人才创造了实战化平台。
3.联合外部创新资源塑造人才
为解决首钢搬迁调整过程中的技术源问题,早期首钢分别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建立了“三个平台”,即电工钢联合研发中心、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宽厚钢板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研发中心采用“同一个队伍、同一个机制、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的合作模式,科技人才成长迅速。以“三个平台”等为代表的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合署进行实验室技术研发以及贴近现场和贴近市场,解决现场实际技术难题、解决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为首钢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打造了一支懂理论、熟悉现场、了解市场的技术团队,为新产线顺利投产和产品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下游用户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一项有效做法,针对钢铁产品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设立联合技术攻关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分工,在联合实验室框架下组织实施,定期对攻关效果进行检查。目前与用户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的联合实验室近20个。通过与用户联合开展技术合作,一方面解决了用户端的生产难题,促进了首钢产品的市场应用;另一方面有效锻炼了科技人才队伍,扩大知识面,提升了服务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国际创新平台提升人才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与北京市外专局合作,推动科研骨干赴国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究。近年来,连续派出科研骨干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进行为期6-12个月的联合技术研发;分别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拔一人参与联合研究;2019年首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成立了“首钢-帝国理工汽车轻量化新材料与新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已与欧洲的8所院校、北美的3所院校、澳洲的2所院校以及亚洲的3所院校共计16所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合作,其中的6所院校位居2011-2012年度泰晤士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通过联合研发与客座研究,对科技人才成长和研发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实施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发展的需要,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为伍,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研究理念,利用其先进的研发装备,开拓了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的研发手段和方法,对促进首钢技术进步和发展战略实施,提升研发水平,培养有世界眼光的领军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5.强化学术交流展示人才
鼓励科技人才“走出去”,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在学习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积极引导科技领军人物在高端学术会议上进行宣讲或进行会议主持,提升学术能力,增强科技领军人才在行业的影响力。主办“大师进首钢”,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师们的风采,了解最前沿科学技术;搭建内部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018年,主办学术讲座66场,“大师进首钢”“首席大讲堂”和“海外访学讲座”等系列学术活动的品牌正在形成。全年赴外学术交流210场次,其中国际会议主旨报告4篇,4篇论文获可持续炼钢国际会议优秀论文。组织参加世界钢协活动19人次。完成赴外交流总结报告197份,总结报告的质量进步明显。组织参加“首钢-中钢技术交流会”,围绕炼铁、炼钢领域关键技术与台湾省中钢集团展开深入交流。组织参加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创意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展示了首钢青年科技人员的技术风采。
6.实施科技奖励机制激励人才
伴随着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了向科技人才倾斜的成果奖励机制,实施了《技术研究院科研项目推进奖励实施暂行办法》,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动力。奖励机制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相结合,重点奖励:解决长期存在、久攻不克的瓶颈问题所获得科技成果;围绕“首发产品、首创工艺、首开设备”取得的新突破;取得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和专利、在更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园区开发、新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支撑、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工作;成果推广应用后,对提升质量、提高效率效益起到重要作用的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行业发展,提升首钢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新修订的奖励办法中,将科技项目一等奖的奖励金额由15万元提高到30万元,二等奖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科研奖励机制的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科研项目的管理,鼓励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
7.创新文化建设打造人才团队
组织“科技创新敢于担当、传承匠心精诚服务”的科技创新宣讲会等文化活动,让身边的优秀科技人才,以故事的形式,诠释“严谨、创新、协作、责任”的科研精神,激发服务首钢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一个和谐团队的支撑。通过制定《技术研究院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竞聘和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本着宽容失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原则,有组织的引导研发方向的拓展和转型,以及科研人员的转型和能力提升,构建同一技术领域有共同梦想、共同利益、高效协同的“四同”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
(三)创新能力导向,构建科学的科技领军人才评价选拔体系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直言不讳地指出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不能唯论文、职称、学历论英雄。2018年7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再次强调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提出人才评价指标设立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评价从对科技领军人才素质要求、人才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拔流程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性评价。
1.严格科技领军人才业务素质与职责要求
科技领军人才要求专业从事科研工作,是专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善于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共分为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及首席技术专家三个层级。首席工程师设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级别。科技领军人才的主要职责有:(1)根据首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密切关注前沿科技动态,引领本领域科技发展方向,负责制定本领域技术发展规划;(2)按照首钢科技发展规划,通过组建本领域科技研发团队,主持关键工艺技术和产品研发,制定目标,分解任务,带领实现团队工作目标;(3)组织策划重大科研项目,全程参与本领域科技项目管理,组织进行项目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协助做好科研项目的中期评估、重大方案论证等;(4)提出本领域对外学术交流计划,组织相关领域跨专业、跨部门、跨基地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流,组织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合作和交流;(5)重视本领域团队建设,积极培养青年骨干人才,帮助其成长为首钢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6)结合学科重大科学技术应用与首钢发展战略,联合外部科研机构或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提出本领域纵向项目的策划方案,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平台。
2.建立科技领军人才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领军人才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质量、价值贡献;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指标体系包括基础专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基础专业能力评价实际上是指对申报科技领军人才人员的技术职务要求,即达到主任研究员的水平,也隐含了对实际工作年限与工作经验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此项要求是否决项,不达要求没有申报资格;科技创新能力包括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以及担任的角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对专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目标、团队建设目标规划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围绕三个维度分别设置不同指标和权重分配,以相同的量化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对不同专业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基础专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采用指标评价表进行评价,综合素质能力采用笔试考试和专家评审的方式,按照笔试得分要点和评审打分表进行评价。科技领军人才选拔流程包括:报名资格审查、笔试、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竞聘答辩和选拔结果公示等五个环节。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承担科研任务、获得科技奖励、参与标准编制、取得专利、论文主旨宣讲等7项评分标准组成,31个评分项,满分100分。每项评分标准设置基准分数,依据贡献大小在上限范围内可加分可减分。这个“指标体系”突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承担“三首”研发和重大科研项目任务,合计权重占比超过70%以上。为进一步落实《首钢集团“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甘于到基地奉献、敢于解决“及时、高效”问题的技术中心专职研究员进行加分,且在综合得分基础上进行加分;“指标体系”强化人才培养,鼓励赴国外进修培训,提升科研素养。出国培训半年(含)以上的,在综合得分基础上进行加分。科技创新能力在“指标体系”中权重占40%,综合素质能力占60%,其中笔试占20%,竞聘答辩专家评审占40%。笔试更多地考察战略思维能力,竞聘答辩更多地考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见表一。
表一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3.将“高标准”和“公平、公正、公开”作为选拔评价的根本原则
成立科技领军人才评价工作组织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纪委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对首席工程师竞聘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工作小组邀请首席技术专家、首席研究员、研究所所长参加笔试得分要点的讨论,形成试题建议得分要点供领导小组确认。通过广泛讨论得到的试卷得分要点,充分凝聚了科研人员共识。笔试考题考察了候选人的政治站位、专业视野、落实集团“两会”要求的执行力以及会不会当专家,这是对候选人综合能力的大检验。答辩专家的选择重点考虑公平性和高水平,包括: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奖评委、市正高级职称评审组组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首钢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高新技术企业主管科技的领导等。在资格审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中科技领军人才任职条件要求,严格审核。笔试环节也严格按照评价选拔规定,淘汰比例大于20%。在竞聘答辩环节,不仅对竞聘人员严格保密了评审专家、主责专家等信息,对评审专家也隐藏了候选人的申报星级,让专家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印象下,根据答辩情况给每一名竞聘人员打分。确定最终人选阶段,确定了专家推荐比例≥2/3,且综合成绩≥70分两个较为严格的判据。
(四)严格聘用管理,形成科技领军人才竞争机制
首席工程师聘任期为2年,采用年度考评和聘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管理。考评内容包括:个人及团队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贡献;重大工艺技术和重大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的创新及突破;成果、专利、论文、学术交流及获奖情况等。采取“指标评价、领导评价、成员评价”的三维评价模式,按一定权重打分,按照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分类评价。考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接受监督,并对后续评聘及晋升有参考作用。在聘期内因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工作要求,未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的,或聘期已满,未参加新聘期科技领军人才评聘或参加评聘未获通过的,按照降级、由本人辞聘或单位解聘的方式进行管理。降级、解聘和辞聘星级首席工程师原则上每期控制在在聘首席工程师总量的10%左右。
三、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效果
通过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畅通了科技人才职务晋升通道,明确了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了科技领军人才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科技领军人才选拔流程,为科技领军人才快速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进一步稳定了科技人才队伍,为首钢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通过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技术研究院已形成了包括2名首席技术专家、6名首席研究员和27名首席工程师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涉及专业技术方向14个。在2018年和2019年度共计20项目技术研究院重大攻关项目中,科技领军人才牵头承担了13项。一支以首席技术专家和首席研究员为引领,首席工程师为骨干,其他科研人员为基础,技术能力有配合、专业结构相协调的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有效支持了首钢通过自主创新实现钢铁产品从长材向高端板材的转型发展,实现了做高品质产品供应商和先进技术服务商的历史性转变。已形成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3大战略产品和系列产品集群,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输变电、家电、油气管线、集装箱、船舶、工程机械、食品包装及高层建筑等行业。
经过实战锻炼,科技领军人成长迅速,为首钢集团、首钢京唐公司等新的生产基地输出人才数十名,目前已经成为集团领导、生产基地领导或生产经营与管理骨干。近年来,科研人员中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22人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9人获“北京市劳模”称号,6人获得“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61人被评为“首钢技术专家”,122人被评为“首钢技术带头人”,108人被评为“首钢优秀青年人才”,12人获得“首钢劳模”称号。
(二)科技成果水平明显提高
2018年完成科技成果验收评价34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1455万元,其中20项由科技领军人才完成,占58.8%,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由科技领军人才完成,占比75%;获上级科学技术奖励6项次,全部由科技领军人才牵头完成。“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2018年度黑色冶金材料方向唯一获奖项目,也是唯一一个由钢铁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烧结料面喷吹蒸汽机理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高强韧、厚规格海洋工程用钢高效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首钢技术中心在2018年全国133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评为优秀,排名22位,冶金行业第2位。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牵头与长春一汽等11家企业联合中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镀锌高强汽车板专用生产线”获国家技改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5万t/d水电联产与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研发及示范”等3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结题验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钢铁流程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及示范”顺利通过中期审查。“钢铁流程绿色化关键技术”“绿色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设计与建造”等项目按期推进。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了行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与国内领先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了合作关系,融入了国家级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知识产权数量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至2019年8月,全院形成专利申请329件,其中发明专利264件;科技领军人才申请专利226件,发明专利195件,分别占全院专利数量的68.7%和73.9%。2018年至2019年8月,全院完成专利授权176件,其中发明专利109件;科技领军人才授权专利109件,发明专利76件,分别占全院授权专利的61.9%和67.9%。“一种镁质含钛球团矿的制备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一种连铸坯生产水电站用特厚钢板的制造方法”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集团公司获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称号。制修订各类标准43项,其中主持国家行业标准13项,完成“ISO630.3结构钢第三部分细晶粒结构钢”等2项国际标准的立项,这是首钢首次主持修订的产品类国际标准。全年发表论文285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