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传播情境下青少年抑郁风险因素及风险防范研究

2021-06-24陈丽娟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青少年家庭

◎陈丽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近20年间,我国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抑郁分三阶段:抑郁情绪、抑郁症候群、抑郁症),2000年约为18.6%,2016-2018年上升至26.3%。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强调加大对青少年等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研究表明,遗传、家庭、心理、社会、应激事件是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原因,而家庭影响又是公认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家庭作为青少年直接以及重要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起着最重要的抚育、支持与影响作用。家庭保持积极、和谐、融洽的氛围可有效降低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

一、青少年抑郁风险的表征

抑郁作为内化问题的典型类型,通常不像攻击、侵害等外化问题那样直接对他人造成伤害和威胁,因此,青少年亚临床水平的抑郁不容易被父母、教师及时觉察,很容易被忽视。“抑郁”(depression)通常泛指从轻微的消极情绪到严重的情绪障碍,区分不同的抑郁状态对于青少年抑郁风险的防范与引导极为重要。基于表现特征、判断标准和影响程度,通常将抑郁分为抑郁情绪(depression mood)、抑郁综合征(depression syndromes)、抑郁症或抑郁障碍(depression disorder)。抑郁情绪是指人体感到不愉快或悲伤的情绪;抑郁综合征是指抑郁情绪的症候群出现,包括缺乏快乐、低自尊、担忧、悲观、内疚、孤独等;抑郁障碍需要对情绪、行为、认知、躯体症状以及相关功能障碍等进行临床诊断界定,具体特点是心情消沉、丧失兴趣、悲伤、食欲不振、疲劳、无意义感、注意缺陷,甚至产生自杀意念等。从轻微的抑郁情绪到严重的抑郁障碍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可以从情绪、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来理解青少年抑郁风险:在情绪上,青少年表现出沮丧或不愉快、烦躁、参与原来喜欢的活动兴趣下降、自尊水平降低等;在认知上,青少年表现出悲观、无意义感和低自我价值认同感等;在行为上,青少年表现出退缩或易怒,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我伤害行为等。抑郁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破坏作用,那么究竟是那些因素导致了青少年群体的抑郁高风险呢?

二、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家庭因素分析

以往对抑郁的研究中多是从精神病学、遗传学以及生物学角度切入的,但家庭理论认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抑郁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基因同样重要。

1.父母冲突导致家庭氛围糟糕

父母之间由于矛盾冲突而产生的语言争吵、身体伤害、暴摔物品是家庭氛围糟糕的最常见表现。父母长期的冲突不仅可能直接引起儿童或青少年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从而引发抑郁,还可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形成间接影响。Jekielek通过对1640名6-14岁儿童青少年研究,发现父母有严重冲突但又未离婚的,其抑郁得分明显高于父母已经离异的。长期暴露于父母冲突的儿童青少年,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威胁感,自尊降低,会感觉自己无力改变家庭状况,自我价值感降低,容易抑郁。这种无力应对与自责的恶性循环,会让青少年的自我效能降低,长期处于不和谐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抑郁。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氛围温馨,青少年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关爱感、归属感和支持感,遇到青春期的困难和挫折也能及时从家庭成员的关怀中获得力量,重新走出阴霾。

2.父母期望与自我要求的双重压力

身处社会转型期的父母由于对未来不确定的失控感导致自我焦虑倍增,而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使得上升通道变窄,全国各地初中升普高的升学率控制在50%左右的水平更是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父母们的焦虑感。父母在面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时,普遍单一地对青少年的学业成功给予厚望,而对青少年的情感和生活娱乐上的需求几乎是完全忽略的。青少年为实现父母期望,获得优异成绩会对自我施加很大压力。越是敏感、自省、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主义的青少年,越是容易持续让大脑对学习压力产生应激反应,身体高度警觉,调动生命潜能应对这种压力。由于身体机能在“排名竞争、父母期望、升学氛围”等多重压力下长期处于耗损状态,学习成绩一旦波动,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青少年就很容易产生羞愧感、无望感或无价值感等抑郁体验。

3.父母否定式教养导致自我认同缺失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儿童学会评价他们自己有很大部分来自于他人怎样看待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会从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的信息,特别是从父母处。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反馈一直是负性标签,那么负性的自我感觉认知就可能会形成。孩子经常获得的是言语批评与指责,就会在负性事件中做出负性的自我归因。在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关心、支持与青少年的抑郁成负相关。而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父母对其关心、理解、认可比较少,而较多的是惩罚、否认,甚至是言语伤害,否定式的教养方式容易让青少年否认自我,遇到困难与挫折难以获得家庭的支撑,容易产生无助感,负性归因的结果容易导致抑郁。每一位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每天与父母的交流而形成一种心理映射,自我概念的心理图式涉及到每一个个体的绝大多数的经验,这种自我认知与所有人的抑郁水平都是相关的。

4.家庭内的其他影响因素

有学者们从家庭结构、经济地位、父母职业地位探究其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或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更差。而经济状况与家庭亲密度成曲线相关,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关心支撑较少,出现抑郁的可能性更大。社会学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职业是其社会地位的体现。学者研究发现,与父母职业地位较低的青少年相比,父母职业地位较高的青少年会有更多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被他人接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遭遇疏离感和抑郁情绪的可能性。但也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弥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反而能激发青少年的内在驱动力,形成正向引导,有更强的意志力面对各种压力。

从家庭关系研究青少年抑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紧密度不佳的家庭中,疏离或者极端缠结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焦虑呈负相关。总体而言,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根本因素。比较著名的以依恋理论为根基来治疗青少年抑郁的家庭治疗法(ABFT),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表达方式,满足彼此的需求,消除消极情绪和不合理症状,其目的就是修复紧张的家庭关系,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增强家庭成员沟通时间和次数、缓解冲突矛盾、提高家庭对青少年的支持。由此可见,强调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与情感共鸣,对于降低青少年抑郁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家庭传播情境下青少年早期抑郁风险防范策略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个体生存所依附的根本关系。家庭传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互动交流,家庭成员在互动交往中完成自我身份、家庭关系和生活意义的共同构建与协商。家庭传播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显著影响,从家庭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如下策略可以对青少年早期抑郁风险起到防范作用:

1.家庭传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传播氛围,利于缓释青少年成长压力

家庭传播氛围,就是家庭的气氛、家庭的沟通环境、家庭成员的心理适应以及家庭的整体感觉等。家庭传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及相应的心理舒适度。家庭传播氛围的好坏,影响每位家庭成员心理状态,尤其对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父母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核心力量,父母之间的彼此尊重、互助互爱、和睦相处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快乐向上的愉悦情感氛围。从家庭传播学角度看,家庭中形成稳定、融洽、和谐的沟通氛围,家庭成员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性的循环沟通。处于良好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才能拥有轻松、幸福和快乐的情绪,这些积极正面的情绪都有利于缓释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情感水平。反之,家庭成员之间怒气冲天、互不相容或者一潭死水、毫无生机,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压抑、焦虑、悲伤和痛苦,极其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和谐家庭传播氛围的营造承担责任。父母作为成年人比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能够承受各种压力,所以父母的自我觉知是前提,需要调整好自我的情绪,才能为家庭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2.家庭传播内容——避免沟通主题惟学习论,设置多元沟通话题,探寻生活意义

随着现代转型社会生存压力增大,应试教育不断加码,当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代际之间的生活化交流越来越少,“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让人操心的孩子”似乎是一种常态,家庭沟通的主题除了学习,似乎就没有其他的话题。忙碌的父母习惯性用物质的给予来代替亲子间的情感沟通与共鸣,而物质的丰沛并没有让青少年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反而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一化学习模式下失去了对五彩缤纷世界的期待与想象。而生活相对艰辛的父母往往担心家庭境况不佳造成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亲子交流中除了谈及学习,也极少谈论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更缺少观念和思想的交流。而学习又恰恰是许多青少年最不愿意提交的话题,亲子间交流话题的错位必然导致家庭沟通不畅,甚至冷场。走出亲子沟通只有“学习”的困境,父母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放低姿态,让孩子打开心门,向家长说出内心所想。父母应顺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平常心了解子女在某些敏感话题上的态度并采用子女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经常询问青少年学习之外的事情,可以养成青少年倾诉的习惯,若青少年随时能向家长倾吐生活的烦恼,不仅能缓解心理压力,也能提高观察力、表达力和思辨力。

3.家庭传播技巧——改变批评教养模式,注重平等对话,采用鼓励肯定沟通策略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的家庭成员之间遵循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父母有着极强的控制权,子女的一言一行都受制于父母。从家庭传播学角度分析此种家庭传播活动,多数是父母主导的单向传播活动,父母往往居高临下地对青少年进行“发号施令”,这种单向的传播活动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养模式也要改变。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主动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满足孩子内心的尊重感,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家长对青少年采取接纳、支持、理解、宽容、自主等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健康人格塑造有着积极作用。父母认识到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并努力知行合一地实践时,面对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仍需抱有一颗平常心,不断提醒自己适时改善交流方式,逐步建构良性的家庭互动机制。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的一致性沟通模式尤其值得父母学习,此模式坚持“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鼓励肯定式沟通策略的根本出发点同样是强调“以人为本”,受到鼓励与肯定才能拥有面对各种压力的自信心,才有助于家庭亲密度的提升,利于增加父母与青少年之间感情、行为、态度的相容性,减少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产生,青少年也会较少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更多地朝着积极、阳光、正面的方向发展。

4.家庭传播素养——家长提高教育素养、教育水平,努力建构良性亲子互动关系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个体思维的独立性、逻辑性、批判性不断加强,青少年与父母由原来的依赖关系开始转向对于双向互动及平等关系的追求。作为父母,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学习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技巧。例如,父母需及时调整对于家长角色的定位,更多地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给予青少年自我管理的空间;与青少年更多地实现基于信息基础之上的观点、态度、意见、情感的互动沟通,达到换位思考、增进理解与信任的目的;尤其是面对青少年的学业与成长,父母需用宽容、接纳、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学习采用平等协商、第三方参与等策略来处理亲子冲突,避免采取回避或强制性手段来解决冲突。在我国,母亲与子女的沟通频次更多更深入,母亲的生活态度、认知特性、交往方式等都将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尤其是母亲需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预防青少年抑郁情绪产生的基础。

家长的教育素养、教育水平会受到文化程度、职业地位、家庭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的父母在陪伴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确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还需要学校、社会、政府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资源。针对特殊家庭,如经济贫困、文化水平低、单亲、寄养、再婚、家暴等家庭中父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家长了解并学习科学的教养方式,以及如果与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技能,对于预防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仅仅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祖国的未来。从家庭传播学角度关注家庭互动沟通的重要性,父母努力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养模式,通过良好家庭传播氛围的营造,设置多元的传播沟通主题,以平等对话为基石,不断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技巧,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是有效预防青少年抑郁的重要方法。

注释:

[1]张静:《不同抑郁状况下大学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学位论文

[3]Jekielek SM.Parental conflict,marital disruption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well being[J].Soc Forces,1998,76 (3):905-936

[4]易春丽、钱铭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6期

[5]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3期

[6]饶燕婷、张红霞,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1期

[7]王继堃、旭东:《从系统观点看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功能》,《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第1期

[8]高万:《多维度下的抑郁青少年的亲子关系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9]朱秀凌:《家庭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历史演进和发展路径》,《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