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两会报道中的“云采访”探析

2021-06-24◎张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

◎张 泉

(湖北日报政治新闻中心)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今年全国两会新闻宣传,中央和地方媒体,充分运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创新采访方式方法,在讲好两会故事,传播两会好声音上,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云采访”成为两会记者各显神通的舞台,并初步显示出它经济、便捷、高效的优势效应。

疫情防控需要对两会报道提出新的挑战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别出心裁,以科技融合艺术,以创新拓展舞台,带给全国观众一台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为严格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牛年春晚首次采用8K超高清视频+AI+VR+3D裸眼技术,在舞台、演员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云桥”。特别是创意表演《牛起来》中,青年演员关晓彤、王一博和XR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里的刘德华隔空互动,让观众耳一新。电视画面上,刘德华与关晓彤、王一博同台献艺,浑然一体。

事实上,受疫情影响,刘德华并未出现在当晚的央视春晚舞台,他的表演是在香港通过云录制后,通过XR技术实现了与央视春晚舞台的完美融合。XR是英文“ExtededReality”的缩写,意思是扩展现实。XR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人机交互的环境,是AR、VR、MR等多种形式的统称。

XR技术在央视春晚舞台的首次运用,为新闻采访与传播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和可能。

同样,今年受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到北京实地采访的两会记者人数,较疫情之前大为减少。而在疫情之前,每年的全国两会,大批记者云集京城,两会会场周边及各省代表团驻地周边酒店基本上被媒体记者住满。仅以湖北为例,疫情之前的历届全国两会,仅湖北,到北京参加两会报道的采编播人数就将近100人。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2020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湖北到前方报道全国两会的记者仅为10人。

而面对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政治盛会,仅靠前方10名记者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大量的记者,在后方予以支援。

会场在京、代表委员在京,新闻发布会、代表委员通道在京,大批的采编播人员则在各自媒体所在地,有的甚至远隔千山万水。如何做到“版面规模、播出时长不减,报道声势不降”,又要实现两会新闻宣传效果,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云采访”成为两会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为了应对挑战,央媒、省媒等各家媒体都拿出了浑身解数,不断创新采访方式。随着5G技术的推广和日益成熟,影像视频技术的革新,以及AR、VR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云采访”这一新的采访方式应运而生。

在“百度”输入“云采访”三个字,搜索到的页面达到64个网页,搜索到的词条达28500条,时间均为2020年3月之后,且绝大部分与“两会”相关。“云采访”已然成为近两年新闻记者获取新闻报道素材的重要手段和普遍方式。

那么,什么是“云采访”?通过网络搜索,并未得到关于这一词语的任何定义。我们估且套用“云计算”的定义,给它一个解释:云其实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所谓云采访,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采访方式,通过这种采访方式,获取媒体所需要的文字、声音、影像、视频等信息,然后在后台进行编辑、整理、合成等,形成向受众传播的新闻产品。

基于这一解释,综合全国多家媒体的做法,“云采访”的主要方式大致有基于远程网络视频技术的网络连线采访、微信QQ音视频采访以及手机等移动端基于音视频会议技术APP平台的会话式采访等。

2021年1月21日上午10时,在北京市两会期间,一场云采访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驻地进行:记者戴上AR眼镜,打开电脑,实现穿戴设备、手机与电脑的通信连通,然后打开手机装载的政协委员履职平台APP,通过远程电视电话会议形式,联通了多位北京市政协委员,电脑屏幕上清晰传来委员现场的视频影像。通过远程视频,记者开始了有条不紊的采访。前方的记者还用360度全景视频传来了会议现场情况。前后方的协同配合,让新闻报道如临现场。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解放军报通过搭建“云采访”演播厅,综合运用5G、三维扫描与动态重建、三维数据编码等技术,将前方受邀代表委员的3D全息影像,回传到后方演播厅,实现了记者与代表委员的”面对面”。但实际上,这次“面对面”,只是一个合成的虚拟镜头。不仅如此,通过这一技术,后方记者和前方代表委员还实现了“云握手”。

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宣传上,湖北日报也采用了微信音视频、远程网络视频会话等多种“云采访”方式,实现前后方联动,将“云采访”获得的丰富视频素材,制作成VLOG等一批新媒体产品,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云采访”的优势与不足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云采访”为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实现甚至放大传播效果,提供了支撑。

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和实地采访,“云采访”的最大优势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快捷。哪怕山重水隔,哪怕天南海北,只要4G、5G信号覆盖的地方,通过两部手机,就能实现跨时空连线,实时传输声音影像,快速获取来自新闻现场的音视频资料,甚至达到“云直播”的传播效果。

而在传统采访方式下,记者只有抵达新闻现场,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个到达现场的过程,往往耗时耗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记者甚至根本无法到达现场。仅以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为例,因为疫情防控的关系,许多媒体界的“两会老面孔”无法出现在北京的两会现场。

今年的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委员的身影和报道频频现身媒体报端网微,但他们坦言,在北京,他们甚至连一个记者的面都没见着。

“云采访”在打破时空局限的同时,极大节省了采访成本(用于采访的AR、VR、3D眼镜等技术设备的购买成本除外)。仅以湖北为例:疫情之前,每年全国两会,湖北派驻前方的采编播人数近100人,而且根据两会会期的长短不同,他们要在北京工作生活10余天,往返交通成本和在京吃住行,每人每天的经济成本基本在500元左右。报道一次全国两会,仅差旅费用就达数十万元之巨。而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湖北派驻前方的记者均仅为10人,其差旅费用成本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另外,“云采访”因为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并不是直接面对面,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被采访对象的局促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在精神上更为放松,表现更为自然,由此带来更为生动鲜活的资讯和画面。通过“云采访”获得的新闻素材制作的新闻产品,还能带给受众更多的新奇体验。

尽管如此,“云采访”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采访方式,恰恰相反,记者的脚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在“云采访”过程中,记者和被采访对象是在一个虚拟网络空间进行对话交流,虽然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面对面”,甚至“握手”,但这并不能代替真正的面对面交流,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下,人际交流的信任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记者对现场的感知和对细节的观察,也会大打折扣。采访效果,也会因为技术、设备及网络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中断。特别是在深度报道的调查式采访中,“云采访”并不适宜作为主要的采访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相信“云采访”的手段将更加丰富,也必将进一步倒逼传统媒体人加速转型。对于“真实性是生命线”的新闻行业来说,越来越成熟、足以“以假乱真”的XR技术,也必将考验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媒体的伦理观念。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慢病防控 接下来的10年怎么做
慢病防控一刻也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