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平民化视角下的纪实创新与表达
——以《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为例

2021-06-24周宸祺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平民化派出所民警

◎周宸祺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自前年底开播以来,热度持续攀升,在B站的播放总量已超5000万次,由10000余人在b站打出9.8分的高分好评,在豆瓣评分也高达9.1分。前有《人间世》,再有《巡逻现场实录》,现有《派出所的故事》,生活类纪录片已经越来越多的走入大众视线,并且深入抓住大众眼球。由宏大叙事的大制作到充满市井烟火气的鸡毛蒜皮的“平民视角”,我国纪录片开始立足普通百姓平凡的日常生活,聚焦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工作,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让人为之动容。

一、我国纪录片逐渐“下沉”的“平民视角”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平民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到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2019年的《中国医生》,无不体现出我国纪录片的风格已经由最初的宏大叙事、气势磅礴开始向平民视角、微末叙事转移。纪录片“平民化”的创作理念,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融入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爱的作品。一方面,在节目素材的选取上,应该从老百姓的生活视角和审美趣味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拍摄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表达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刻画日常生活背后蕴含的朴素哲理和普遍人性。不一定要把镜头对准伟人、名人,也可以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观照时代的大变化。

《派出所的故事2019》就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它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出发,展现了派出所民警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工作,但就是这些鸡毛蒜皮,反而让观众看出了与想像中大不相同的民警故事。

二、纪录片“平民化”视角的创新与推动

1、技术推动下的多类型选择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10年来的统计结果显示,纪录片年生产投入和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长,产业规模增长了12倍。从中国纪录片低谷的2009年,到如今纪录片复苏、发展与繁荣的这十年历程中,我国纪录片越来越走向多元化。从美食类纪录片的成熟运作,到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品牌打响,各类纪录片都开始大放异彩蓬勃发展。技术的变革不断推动着我国纪录片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因而多类型、多风格、多模式的作品开始在电视上、荧幕上、网络上遍地开花。但与此同时,与技术发展并行的,是如何保持口碑上的品牌打造。当纪录片开始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市场,在纪录片的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们更要警惕的是质量良莠不齐。因而即使在技术这条高速公路上疾驰时,也要谨记保持技术理性与沟通理性的双向统一,并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谨防走入消费主义的商业漩涡。

2、新形式下的新风格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要“转文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当《二十二》、《四个春天》等陆续被搬上大荧幕,纪录片开始以电影的方式并生繁荣时,多元的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开始百花齐放。纪录片领域,创新与挑战并行,收获与进步共生。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从小人物看大故事,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现场感,从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中看到人生百味。从家喻户晓的法律新闻节目《今日说法》开始,其实普法工作一直在进行。只是如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深刻的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派出所的故事2019》给出了一个新答案。该片选取普通人,讲述普通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而唯一的,“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而是经历各自困境的独特一人。”

3、受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满足

市场的多元化打造来自于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当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从《河西走廊》到《鸟瞰中国》再到《西南联大》开始吸引我们眼球,当口腹之欲被《早餐中国》、《人生一串》、《风味人间》所填满,当医疗类的相关知识都被《急诊室故事》以及《人间世》所普及,受众也需要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来拓展视野,《派出所的故事2019》就是这样一档既新鲜又熟悉的纪录片,而它更贴近生活的地方就在于它还能够满足受众鸡毛蒜皮的“围观”心态。

《派出所的故事》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足够真实、足够日常、足够接地,甚至足够奇葩。有半夜喝多就地卧倒的醉汉,也有打架斗殴到派出所调解的一地鸡毛,而我们想像不到的戏剧性转折配上被摄像所记录下来的真实性巧合,也能够让观众笑掉大牙。

譬如,在一集中,有一位突发疾病的男士,曹家渡派出所的民警周世奇赶去现场帮助,在帮助他的过程中,这位男士在意识不太清醒的情况下不忘感谢帮助他的周警官,他在担架上称呼周警官为小唐哥,还说“他是我们的天使,是正义的化身”,弄得周警官哭笑不得,后来他还得到了“小唐哥”这一外号被调侃。但这一幕却上了微博热搜,还一度成为这一集的“名场面”。许多观众专门前往B站观看这期节目,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民警工作的温情与不易,有许多人被这一幕“圈粉”,成为了节目的忠实观众。

除了好笑之外,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这些“门外汉”看出了民警办公的专业度。在春节,疫情暴发最严重的时候,《派出所的故事2019》还临时增加了三集“抗‘疫’实录”特别版,用镜头记录下了奋战在防疫一线的上海民警无畏的“逆行”背影。屏幕上被密密麻麻的“辛苦了”、“谢谢你们”、“中国必胜”的弹幕刷了屏。他们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会照顾因家人不在身边而没有佩戴口罩的老人,也会因为抓捕到在疫情当口制造假口罩的黑心嫌疑人而愤怒不已。

抛开“民警”这一工作身份,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解决完群众的难事之后,也要去解决自己的难事。马晓亮警官在凌晨处理完工作之后,第二天还要赶去医院照顾生病的母亲;在疫情期间,也有警官因在外执勤隔离,没能见到自己外婆的最后一面。有许多民警都像他们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为这座城市的健康运转而日夜奋战。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民警工作日常,他们或许并不像影视剧中刻画的那么潇洒恣意,他们忙碌在街头巷尾,忙碌于尘世烟火,解决打架斗殴、醉酒撒泼、情感纠纷、病情突发、儿童走失等突发事件……他们在鸡毛蒜皮中解决问题,也在日常巡逻中守卫城市。

三、平民化纪录片创新表达的未来展望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无论是对内建立文化自信,还是对外塑造国家形象,通过影视作品来进行文化宣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先前国产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启发我们,真实性、贴近性的“平民化”纪录片越来越能够抓住受众眼球。美食类、文化类、人物类等纪录片开始以向上发展的良好趋势占据纪录片中的一席之地。就如我们每天都吃早餐,但早餐中的“美”却很容易被人忽略,因而每集仅5分钟的《早餐中国》能够收获大量好评。医生警察这些职业我们从记事起就知晓,但真正了解他们工作状态的又有多少呢?而正是这些纪录片将我们看似常见却又容易忽略、看似熟悉又不够熟悉的身边内容拍摄下来,让我们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这也是生活类纪录片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这些以现实题材为样本的纪录片真实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总导演蔡征透露,为更真实地记录派出所的日常工作,摄制组随警作战,昼夜蹲守,通过执法记录仪、当事人口述、现场视频等多角度记录,直观反映民警办案过程:“拍摄素材时长累计高达6320小时,在海量素材中遴选典型案例及基层民警代表,力争将最有代表性、最暖心、最富有正能量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派出所的故事2019》不再走以往的“高大上”风格,而是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我们的视野。它没有过多的滤镜,也没有太多的渲染,仅仅是通过真实的镜头来传达民警的责任、担当与温情。正是这些,构建起了这部纪录片的收视口碑,甚至有网友给了“这简直是一部招募警察的宣传片”的高评价。用年轻的语态打开新的大门,轻松普法的同时也让老百姓真正地发自内心去理解“警察”这个职业,尊敬他们的选择与担当。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警务类纪录片”是纪录片领域中的一次创新与挑战,对未来也极具启迪意义。

注释:

[1][2]刘蒙之、刘战伟:《新时期我国纪录片创作由“宏大叙事”到“平民视角”的嬗变——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谈起》,《电视研究》2016年第11期

[3]柳邦坤:《重大成就纪录片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

[4]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年第1期

[5]周玮、荣启涵:《习总书记五论文艺》,新华网2015年10月15日

[6]梁君健:《〈人间世〉展现了纪录片的痛感与力量》,《新京报》2016年8月22日

猜你喜欢

平民化派出所民警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